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03RG0SHL.jpg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向大師致敬”單元特設吳貽弓專場。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里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改編自林海音同名小說,電影藉由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發生在她與瘋女秀貞、與小偷、與乳母宋媽間的故事,三段相遇實則並無直接聯繫,卻恰似多稜鏡展現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歷史風貌和普通家庭的人情冷暖,而“離別”這一影片主題透過英子明亮的大眼睛看去,少了份沉重卻也多了絲惆悵。

微信圖片_20200723185937.jpg

作為吳貽弓首部獨立執導的故事片,《城南舊事》對於他本人和中國電影來說也具有多重意義。1983年電影上映後,吳貽弓即憑藉該片在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得“最佳導演獎”。同年,《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中斬獲最佳故事片“金鷹獎”,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國產影片。或許大師與國際電影節的緣分便就此展開,10年後,上海國際電影節誕生了。

03S00SIB.jpg

相較於《城南舊事》,另一部展映影片《闕里人家》顯得更尖銳,也包含了導演對於中國電影更深的思考。改革大潮背景下,在孔子故里曲阜,孔氏家族的一場家庭矛盾是電影的主線。電影正式開拍前,吳貽弓曾前往孔林參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種深切的歸宿感,我個人認為絕無僅有。”如何拍中國觀眾認可的電影、拍符合中華民族文化的電影是吳貽弓在創作中久久思考的問題,在《闕里人家》中,他就將鏡頭深入中國文化內部,感知它的深邃和與時代的衝撞。

微信圖片_20200723185948.jpg

回眸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歷史,吳貽弓是站在起點的那個人。1984年,吳貽弓獲悉自己被任命為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身份轉變後,除了繼續做好導演的本職工作,他也更多地開始考慮在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能做些什麼。

捕獲.PNG

1993年,時任上海電影局局長的吳貽弓在白楊、張瑞芳等老一輩電影人的鼓勵下,從無到有,打造了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經歷了“為申辦奔波、為經費苦惱、為程序發愁,為每一個細節的安排絞盡腦汁”的艱難過程,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幾代電影人的努力下成長為中國唯一一個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A類國際電影節,吳貽弓也當之無愧地獲得了電影節頒出的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首屆電影節閉幕後,吳貽弓曾站在燈光漸暗的舞臺上熱淚盈眶。因為他知道,藉由這場盛會,世界電影會被引入中國,中國電影註定被國際知曉。

作者:王筱麗編輯:姜方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