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評價耶律楚材?

用戶6629197866


不要搶,小青峰來答!

導言:

耶律楚材是蒙元之初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生致力於促進蒙漢民族文化融合,主張以儒治國,革除舊法之弊端,為蒙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做出了突出貢獻。換句話說,耶律楚材不僅是蒙元帝國封建制的偉大設計師,也是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傑出舵手,值得我們稱道,值得我們褒揚。

一、飽含豐富的儒家情懷

耶律楚材窮其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儒教觀,而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他的和平大一統情懷。這種情懷影響了元太祖到元太宗時期的許多政治舉措,作為肱骨之臣,他帶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建議和倡導深刻影響了蒙古族漢化的進程。

所謂的儒家情懷統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是家國統一,其次是制度的統一。

1.在家國統一方面。

孟子曾提出“定於一”的問題,雖然沒有明確表示誰能統一天下,但是他提出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就是“不殺人”。作為儒家的忠實擁護者,耶律楚材對於這兩條信條堅定不移的遵循著,因而他作為金朝的官員,在審時度勢的情況下,卻跟隨了元太祖,這不是叛國,而是儒者的天下觀。在隨著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的十年間,他看慣了殺戮和流血,儘管這是統一的必經過程,但是他仍然表達了對這種血腥屠殺的厭惡,渴望和平的大一統,一句“何羨班超萬戶侯”道出了他對於投筆從戎征戰廝殺的厭惡之情。

作為儒者,對於殺一詞是極其反感的,耶律楚材在其政治生涯中,多次向帝王勸諫減少屠殺,我們可以看出耶律楚材的儒家觀念之中,征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減少殺戮是必要的。

2.在制度統一方面。

耶律楚材對蒙古族漢化進程有極大的幫助。儒家講求尊尊親親君君臣臣。而蒙古族天性豪放不拘,在逐步建立國家的過程中,耶律楚材極力向帝王建言陳策。

除了在制度上極力進言外,耶律楚材還秉承儒者治天下之觀,像君王推薦儒教道義,反覆上諫,使得蒙古族開始逐步改變漢人文臣無用之思想。

由此觀之,耶律楚材的儒家觀念對於蒙古族建立大一統政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改變著蒙古族的文化和風俗,使其去糟粕,吸收漢地的精華,從而有利於穩固統治。

二、以人為本,民本思想濃厚

1.耶律楚材堅持推行輕稅薄賦,休養生息,以逐漸恢復發展中原經濟。在徵收賦稅上,他企圖建立有確定的種類、數額,而且稅額較輕的正規賦稅制度,反對蒙漢統治階級,非法隨意課稅、無限度地進行剝削。

他在《便宜一十八事》中就曾提出“州縣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在反對蒙古諸王功臣“裂土分民”時,制定了“五戶絲制”,也為的是不讓蒙古諸王功臣“擅自征斂”。

這在一定時期內緩解的勞動人民的負擔,獲得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2.在傳統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同生產資料土地一樣重要的就是勞動力。蒙古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一直奉行野蠻掠奪和屠殺的政策。為了使中原農業勞動力免受摧殘,耶律楚材曾多次阻止蒙古貴族的屠殺政策。使得平民老百姓能夠得以生存,不再擔驚受怕,安安心心種植農業,精耕細作。

三、飽讀詩書,推薦舉優,自己是人才,也推舉其他人才

根據歷史資料得知,耶律楚材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從小就飽讀詩書,一肚子墨水,所以他特別佩服讚賞和他一樣優秀的人才。因而他的腦海中就產生了一種先進的人才觀——不止是飽讀詩書之人被稱為人才,而且那些在封建社會中處於下層的“弓矢用仗金玉”的工匠也是“治天下匠”的人才。所以,在蒙古初入中原時,耶律楚材用他超凡脫俗的才能,遍攬天下人才,並時常向統治者進諫:“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還兩次向成吉思汗上書說明“為天下者宜用治天下匠”和“守成者必用儒臣”的道理。

總之,他嘔心瀝血,挖掘人才,不管是什麼民族,只要有才,一定想方設法地舉薦和保護,如此的遠見卓識不得不令我們佩服。

結束語:

就是這樣一個人,通曉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醫卜釋老之學,精通傳統漢文化,敢於擔當,不畏權貴,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國家治理諸方面發揮過重大作用,最終成為元代開國元勳和一代名相。


小青峰曰史



WlZ821


系出遼朝,生於金朝,仕於蒙古,精於漢文化,“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就是耶律楚材的人生勾畫。

     金明昌元年(1190年),金尚書右丞耶律履位於中都燕京(今北京)的家中,誕生了一個嬰孩,這就是耶律履在花甲之年所生的幼子---耶律楚材。其父年屆六十得一幼子,喜不自禁,言道:“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並用《左轉》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予其起名為“楚材”,字“晉卿”。

耶律楚材家世,為遼太祖長子-東丹王耶律倍之後,其父耶律履為東丹王七世孫。自耶律楚材祖父耶律德元起,皆仕宦於金-——祖父耶律德元為金榮祿大夫、興平軍節度使,父耶律履為金尚書右丞。而耶律楚材,在金泰和六年(1206年),年僅十七歲時,便將要因身為宰相之子而賜予省掾之職,但是他並沒有去就任,而是想要參與科舉以獲得出身。金帝親自詢問本科科舉之人政事處置,十七人中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為優等,於是被徵召,後任開州(今河南濮陽)同知。祖孫三代身為遼朝舊宗室,卻都出仕於金。

耶律氏世代受到中華漢文化薰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雖身為契丹後裔,但實為中華傳統儒家文化薰陶下優秀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金貞祐二年(1214年),為躲避蒙古咄咄逼人的攻勢,金帝自中都南遷至汴京,而耶律楚材留在中都,被留守燕京的丞相完顏承暉任命為左右司員外郎。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大軍攻克中都,耶律楚材被俘。成吉思汗檢視俘獲金國眾人,發現耶律楚材才華橫溢、談吐不凡,對於國家大事都有自己的見解,便遣人向他問詢,以圖獲取治國方略。耶律楚材眼見金國頹敗不可避免,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在成吉思汗的優待之下,依附成吉思汗,成為蒙古之臣,北上漠北,以“澤民致主本予志”的願望,期待著能實現自己的豪情。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滿面鬍鬚,成吉思汗親切地稱呼他為:吾圖撒合裡,意為“長髯人”。又因耶律楚材對於國家大事都能提出正確的治理意見,更以“治弓尚須用弓匠,為天下者豈可不用治天下匠耶?”的讚譽,稱其為“治天下匠”,待之甚厚。而耶律楚材,則常以“馬上得天下,馬上何治天下”的道理向成吉思汗進言,更得成吉思汗倚重。蒙古立國初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都是耶律楚材所奠定,成吉思汗曾對其子窩闊臺說:“此人天賜我家,而後國君庶政當悉委之。”耶律楚材所受重用,由此可見。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今烏茲別克斯坦),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隨成吉思汗徵西夏,在隨駕出征途中,耶律楚材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奏對於成吉思汗,並常常勸誡成吉思汗禁止屬下擅自徵發殺戮,使蒙古貪暴之風稍稍收斂,並因此深得成吉思汗器重。

窩闊臺汗元年(1229年),窩闊臺汗即位後,耶律楚材日益受到重用。他倡立朝儀,制定蒙古初步法令,設立賦稅制度,被譽為“社稷之臣”。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耶律楚材就任中書令(正宰相,百官之首),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法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創舉頗多。在他的各項措施影響下,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先進的中原農業文明才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

在成為中書令後,耶律楚材殫精竭慮,為恢復因戰爭而造成亂世局面的中國北方社會的安定採取了諸多措施,更定官制,用中華儒家之道作為治國治民的準則,選用士大夫來擔任各級官吏。制定 《便宜十八事》為約法,嚴禁地方官擅自濫殺老百姓。禁止貪汙公物,打擊不法之徒,禁止土地兼併,從而安定社會秩序。設立了十路課稅使,全部委任文人擔任。勸誡窩闊臺汗廢止“裂土分區”的分封制,避免了北中國在政治制度上的歷史大倒退。倡導儒學,保護人才。設立編修所、經籍所,編集經史,盡心保存和恢復中原傳統文化。種種措施和制度,為蒙古政權的漢化,和華夏文化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以漢化契丹後裔之身,登上了蒙古最高權力中心,並以己之力,開展漢化改革,這導致一大批遊牧貴族集團出於維護自身利益而採取的反對。他們對窩闊臺汗進言,堅持遊牧民族傳統,利用特權對百姓加以掠奪式剝削。如大規模發行紙幣掠財、在收稅過程中擅自加賦等等,而耶律楚材,因自身出身的原因,或是避嫌,或是無奈,總之難以管控,毫無辦法。數次提出反對意見,毫無作用,甚至遭到窩闊臺汗的反感。

窩闊臺汗十三年(1241年),窩闊臺汗去世,其妻乃馬真氏稱制主政。她政令紊亂,制度荒廢,寵幸替代耶律楚材掌握財務大權的寵臣奧都敕合蠻。耶律楚材自歸蒙古,歷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兩朝近三十年,不忍心其心心念唸的漢化成果就此付之東流,不斷上奏諫言,幾乎因諫被殺。最終遭讒言汙衊,被罷官免職。

乃馬真後稱制三年(1244年)五月,耶律楚材鬱鬱而終,年五十五。他去世的消息傳出後,連許多普通蒙古人都失聲痛哭,如自己親人去世。漢族士大夫更是垂淚憑弔這位對於保存漢文化功勳卓著的契丹賢臣:“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斯民感天極,灑淚叫蒼旻。”

耶律楚材逝後,依其遺願,遺體被運回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戀的燕京玉泉山下的甕山泊(今昆明湖)旁,並建廟立像,儀式極為隆重。

元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圖帖睦爾追贈耶律楚材為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 近百年後,耶律楚材得到了儒家傳統思想之下臣子所能達到的最高榮譽。

耶律楚材開啟了蒙古政權的漢化進程,儘管在他在生前,這一進程開展得十分緩慢,他所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但“首倡者”的稱號當之無愧。其開設的諸項政策,是元世祖忽必烈漢化改制的源頭所在,並在此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三十年的仕蒙生涯,文化的差異及理念的不同,使得耶律楚材在朝堂之上,始終是作為一個孤立形象存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乃馬真皇后等,只是需要他的高效治國才能,而從未與其心懷相同的志向。他孤立朝堂,費盡心機,與肉食者抵抗、斡旋、妥協,最終才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地漢化改制成果,儘管為數不多,在那個動盪之際卻顯得彌足珍貴。

就任中書令後,耶律楚材因自己的契丹身份,完全可以與其他貴族官僚同一立場,迎合對方,不堅持漢化改制,不顧及底層人民,這樣他也不必經受讒言及汙衊甚至是生命威脅,而高官厚祿一樣不會少。然而他始終還記得“致主澤民”之的願望,數十年為了自己的願望,矢志不渝,百折不撓。

耶律楚材是一位真正的心懷理想的孤臣,歷經了無數艱難困苦而志向不改,詮釋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傳統中國士大夫精神。

臨終之際,不知耶律楚材是否想起三十年前,北上大漠時的豪情壯志,心中是否依然無怨無悔,不改初衷。

耶律楚材,做到了“不負初心”四個字!

         2019年8月28日 作於鶴州太平溪畔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