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想借房价下跌,来扩大内需,靠谱吗?

(文|苏雁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总喜欢用“两架马车”比喻市场经济,在需求关系中,国人总喜欢通过“热度”观念,来决定购买方向和投资策略,因此也就有了“买涨不买跌”的特殊经济状态!

疫情之后,想借房价下跌,来扩大内需,靠谱吗?


比如火爆的“苹果手机”,在国内的策略便是“饥饿+高端”的策略,从而大获全胜,甚至出现了“卖肾”、“果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营销结果!

但相比国内企业,似乎只有房地产经营上得到了精髓,把“饥饿和高端”做到了极致,圈了国人的钱包,收割了国人的几十年的“梦想”(偿还房贷)!

疫情之后,想借房价下跌,来扩大内需,靠谱吗?


“占小便宜”认筹战略

购房前先认筹,在如今的房产市场中,占据着主流的优势。

但其实仔细分析,手段并算不上高明,无非是把“定金”换个名字,但就这一改名,却把房产市场炒得异常火爆,好像“认筹”成了占便宜,但实际上认筹是商家“画大饼”而获得的免息款!

说起来一万抵两万等等,但实际上,是开发商了解市场行情的方法,认筹的火爆往往能看出需求关系,从需求关系中又能推测出究竟该定价多少?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疫情之后,想借房价下跌,来扩大内需,靠谱吗?


其次,这些认筹资金,成为房产企业前期资金的回笼,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这些认筹金没有利息,没有抵押,用起来方便,但想退钱,还需要手续和时间,这样的好事,商家何乐不为呢?

“摇号式”的开盘策略

先是认筹,接着就开始开盘了。

说起来房子是商品,而且还是人生最大的“投资”,说起来应该是最该谨慎的“大宗买卖”,但在开发商的策略中,更是把“饥饿营销”做到极致。

疫情之后,想借房价下跌,来扩大内需,靠谱吗?


前三天先发号,在组织上百人排队,几十人维持秩序,表现出“一房难求”的情况,这样的结果,无疑让购房者不能冷静的思考,在情绪化的“影响”下,做出购买冲动!

“精品化”遗留战略

很多商家总是喜欢把没有卖完的“房产”,捂手里,等待高价出售!

不少购房者都很纳闷,为什么开盘第二天就宣称所有房产均售罄,但一个月后,还有销售人员致电表示,还有精品?而在价格上则是持平或略高!

因为销售公司与开发商之间是合作关系,换句话说是:雇佣关系,房产销售公司是临时或长期组建的团队,他们的目标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吸引购房者,而房产销售实际上不是一两个月就能销售完成的,但销售团队人员多,投入大,经过一个多月后,房产销售大半,便要进驻其他房产公司。

疫情之后,想借房价下跌,来扩大内需,靠谱吗?


而此时的房产公司采用的多是留下或新招几个销售人员,来进行长期经营,而为了后期大量获益、往往会通过多种途径预留部分好销售的房产!

那么房子降价后,能扩大内需吗?

了解过房产销售的基本策略,那么你认为房子降价会扩大内需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房子降价之后,刚需买房者会犹豫,会多地段、多区域的选择,而且迟迟不敢下决定,因为害怕“买亏”,怕买来以后就接着降价。

而其他的更多人则会选择观望,因为中国人投资喜欢扎堆、习惯占便宜。

疫情之后,想借房价下跌,来扩大内需,靠谱吗?


就拿“恒大”的打折房价来说吧,看似是降价销售,但恒大很聪明地避开了“降价”这个说法,而是选择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打折促销”,而更关键的是有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还要恢复原价,这实际上是给购房者一个预期,这房子在某个时间段后,涨价是肯定的,所以才会引发购房潮!

所以说,扩大内需,想依靠房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市场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会随着政策、需求、意识形态而逐渐改变!

关于,房产降价是否会扩大内需,你有怎样的想法?欢迎留言 评论 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