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漢軍鑲白旗人白潢,從貴州巡撫遷江西巡撫。臨行前,康熙皇帝特地賜給鵝湖書院匾額一面,楹對一聯,以示勉勵。匾額上書寫“窮理居敬”,楹對寫的是“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楹聯中的“石井”就是“石井泉”。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石井泉,位於鉛山縣永平鎮打石塢自然村,鵝湖山南麓石井庵內。清同治《鉛山縣誌》載,此泉“四季不耗不溢,不旱不竭,洪澇不加”。因石井泉灌溉農田數百畝,且傳說有神龍居此。因此,它在歷史上有過很多別名,如玉洞、碧玉、慈濟、醒心等。而始建於唐代光啟年間(公元885—888年)的石井庵,最初被賜額石井院,到宋代天聖元年(1023)又賜額改名“資福院”,但石井實在太妙,於是,庵仍以泉名——石井庵。

石井庵是鵝湖山峰頂禪寺的腳廟(即下屬寺院),並且地處鵝湖古驛道上,千百年來,被歷代名人吟詠歌頌,劉輝、朱熹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流連於此,詩以詠之,留下千古佳話。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最早留下的詩句,是鉛山第一個狀元劉輝和他的同伴們的《石井聯句》:

山川百千景,斯井誠敻潔。(程逵)

靈源若神湧,怪石肖天裂。(劉沔)

不與濁流並,恐是眾泉傑。(劉輝)

銀漢河分派,玉壺冰借潔。(傅概)

中夜聲激愴,四時光秀澈。(程逵)

涇渭恥淆雜,潢潦愧涸竭。(劉沔)

潤如周孔教,清比夷齊節。(劉輝)

觀魚思文望,對巖夢武說。(傅概)

我欲斷諂佞,汲此洗劍血。(劉輝)

我欲安廟社,磨此鏤勳碣。(劉輝)

詩以志本心,書之非詭說。(劉輝)

劉輝在詩序中寫道,這是與程逵、劉沔、傅概同遊石井庵,同時唱和的。

程逵,字伯通;劉沔,字不可考;傅概,字平叔,都是當時永平名人。

這裡特別介紹傅概,他是仁宗嘉祐8年(1063)進士,曾任鉛山知縣,因為父親抵制王安石的新法被罷黜,死後葬在傅家山。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劉輝之後,來了另一個大咖——朱熹。

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前往鵝湖寺參加鵝湖之會,過石井泉,寫《石井泉記》讚道:

其一

一竇陰風萬斛泉,新秋嘗此弄清漣。

人言湛碧深無底,只恐潛通小有天。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其二

聯倚君登泉上亭,黃塵雙眼想增明。

籃輿獨向溪南路,惆悵不成同隊行。

其三

泉嵌側畔一川明,水石縈迴更有情。

間說近來疏葺好,想應仍是舊溪聲。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宋代又有林慄寫詩:

石井靈蹤信不凡,一泓巖下碧深潭。

誰磨皎潔青銅鏡,更琢玲瓏碧玉龕。

濯去衣巾無限垢,漱來齒頰有餘甘。

懸知坎谷非佳井,寄語詩人莫恨談。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宋詩人洪炎(黃庭堅外甥)用這眼泉水泡過茶後,不僅寫了一首《鉛山石井院》,還寫了一篇《石井記》,誇獎石井泉水是山洞湧流而出的乳泉,用來喝茶,勝過廬山許多泉(其泓澄停蓄,滿而不溢若石井,比者無有也)。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明代詩人高啟作詩曰:

清泉生石脈,冷逼煮茶亭。

淨映銀床色,明開玉鑑形。

分秋歸客鼎,汲月擰僧瓶。

樹影沉泓碧,苔文漬壁清。

熱中嘗可滌,醉後漱堪醒。

品等宜居首,誰修舊《水經》。

他對石井泉評價更高,甚至認為應該去重修《水經》,將其列為第一泉。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清中期鉛山人華良顯作五律《暮歸石井庵》:

一磐佛初定,四山齊效應。

蟲吟俏晚飯,人影散寒燈。

幽籟石泉引,暗香風桂凝。

暫歸仍是客,酣臥愧詩僧。

據說,華良顯曾經在庵中帶髮修行。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道光30年(1850年),鉛山縣令李淳在石井泉邊修繕庵堂,求雨祈天,以澤潤生民。進士雷維翰輯鉛山竹枝詞雲:

炎日當空影半含,火雲遮斷徑三三。

鼓聲嘈雜人聲鬧,禱雨同來石井庵。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如今石井泉仍然不耗不溢,不旱不竭,但赴石井庵賦詩的少了。

正是:“昔賢題詠處,大半綠苔生”。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文化鉛山之石井泉,康熙皇帝誇讚過的名泉


現在的石井泉,仍然如清朝施德涵描述道:“上多奇石,疏數偃刻露堅,秀如柳州之所謂小石丘者。其下豁然有洞,之中之石如垂蓮,如□乳,如鬱柱,如覆釜,皆天然刻畫。泉出於洞中,廣數丈,深不可測,冰瑩玉淨,纖翳不染,遊人過之毛髮皆可鑑。” 這個施德涵,便是當年恭迎康熙楹對“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的鉛山知縣。(黃一亮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