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薪掛角——讓嘲笑你的人閉嘴的最好方式


 他年輕的時候窮得叮噹響,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讀書上,那個時候沒有科舉,他又沒有心思做生意,補貼家用,到了四十歲還是個窮酸的讀書人,只能靠砍柴到山下市場上換取點糧食。

  為了利用零碎的時間,他一邊挑柴,一邊拿著竹簡,全神貫注地看著,路上的人看到如此情景,紛紛笑話他傻瓜,就一個窮砍柴的,什麼都不會做,窮光蛋一個,還裝文化人。什麼樣尖酸刻薄的話都有,弱勢的群體,遇到看上去比自己更弱勢的人,往往並不是同情,而是嘲笑挖苦,在吐沫橫飛地貶低別人的時候,獲得片刻自尊上安慰。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那個快四十歲的人是個傻子、書痴的事情,瞬間傳遍鄰里鄉間。

  他的老婆心裡不是滋味,心想,怎麼嫁給這樣不踏實的呆子,窮一點沒關係,總得勤快吧!天天翻來覆去地看那幾本破書,有什麼用!於是苦勸丈夫,好好勞動,天天向上,一起過好日子。

  可油膩大叔不聽,嘲笑反而激發他的鬥志,一邊揹著柴,一邊更加大聲地念著書,像是唱山歌一般。路上、市場上更多的人圍上來,像看猴子雜耍一般指指點點。要想成就事業,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心,只要你努力,就會有懶散的人來嘲諷,要麼放棄努力,跟他們一樣,要麼繼續努力,走出他們的圈子,這個大叔果斷選擇了後者。

  他的妻子感到很丟人,與丈夫鬧離婚,跟著這樣的男人,太丟人。這個大叔卻信心滿滿地對妻子說:“別看我現在這麼落魄,到五十歲的時候肯定大富大貴,你都跟我吃了這麼多年苦了,也不在乎等幾年嘛,到時你肯定跟著我幸福萬年長呢!”這話在一個窮鬼嘴裡,只有鬼才相信,就像當年馬雲像投資人信心滿滿地敘述阿里巴巴的偉大前景之時,被絕大部分人當成了傳銷界的帶頭大哥。

  他老婆瞟了一眼,牙齒咬得咯咯響,罵道:“真是爛泥扶不上牆,我跟著你不求享福,就希望你踏踏實實,別做白日夢,像你這樣的人,最後只能餓死在山野裡,還好意思說富貴?”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總有很多痛苦的等待。無論他怎麼勸,妻子就是要離婚,要嫁給踏實過日子的男人。一哭二鬧三上吊,女人的手段雖然簡單,但粗暴有效,他只得一封休書遞過去,老婆頭也不回,摔門而去。女人決絕起來,硬得像千年寒鐵。那個時候沒有財產分割,就算有,也只能帶走一捆乾柴。

  離完婚,這個人並沒有沉淪,又一頭扎進書海里,到處借書讀,研究學問,充實自己。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後來,在朝廷中做官的同縣人嚴助(官居中大夫)知道他刻苦讀書的事蹟,將他推薦給了漢武帝,受到召見。四十多歲的他,將多年所學瞬間展示出來,暢談《春秋》,講解《楚辭》,殿前奏對,滔滔不絕,深得漢武帝賞識。

  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必須先要讓自己成為金子,火山的爆發來自長期的能量累積。長期的苦讀,終於有了展示的機會,老鷹有了廣闊的藍天,必能展翅翱翔。他接二連三的表現,皇帝看到了他的真才實學,封他為會稽郡太守。

  漢武帝可能聽說過這個人被同鄉嘲笑、婚姻破碎的消息,想讓他回家顯擺顯擺,一來可以讓臣子出口惡氣,挽回以前的面子,對皇帝感恩戴德,二來讓天下的人看看,皇帝能重用人才,跟著皇帝不僅有肉吃,還有倍有面子。於是漢武帝對他說:“榮華富貴以後不返回故鄉,就好比穿著錦繡衣服在夜間行走一樣,你打算怎麼辦呀?”穿漂亮的衣服,沒人看見,怎麼算漂亮呢?就像有的人穿了名牌衣服,別人沒看見,就說道,哎呀,現在工資太低了,連衣服都買不起了,唉,就等著別人一起嘆息,問這衣服多少錢呢!

  這個不再油膩的大叔叩頭謝恩,奉旨顯擺,想低調都不行啊。聰明的人顯擺絕對不會痛罵前妻與那些諷刺過他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寬容來讓對方羞愧。

  他到會稽郡上任的時候,正好看見他的前妻及新丈夫在修路,看到老婆已經有了白髮,心中感慨萬千,於是讓手下將前妻與她的新丈夫接到太守府,好吃好喝地供著,美景佳人欣賞著。

  他還召見所有以前曾經給過他糧食以及對他有恩的朋友舊相識們,並一一回報他們,用報恩的方式顯擺,也算是顯擺的最高境界了。可是他的前妻卻受不了。

  約摸過了一個月,前妻想起之前對前夫的侮辱,想起那句在等幾年的話,看到前夫如今的美好生活,再也忍受不了內心的羞愧,一天夜深人靜之時,上吊自殺。

  他聽說後,感到很震驚,原本只想感謝前妻的長期陪伴,讓她過幾天舒服的日子,因為忙於公務,倒忘記了顯擺也會要人命。人死不能復生,於是贈送了那個新丈夫銀兩,好生安葬了前妻。

  這個人就是西漢大臣、位列九卿的朱買臣。成語“負薪掛角”,負薪的主人公,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出自宋朝王應璘《三字經》:“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為何朱買臣的朋友能舉薦他呢?為何一個窮書生能見到高高在上的皇帝呢?為何一個窮書生能憑藉自己的見解秒變高官、華麗轉身呢?這不是神話,也不是誇張,這跟西漢時候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制有密切的關係。

  隨著劉邦掃平天下,國家又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軍功制弊端讓皇帝頭疼,你想啊,在軍功制的刺激下,大家都拼命去戰場上砍人,萬一砍到自己頭上,豈不皇位不保?整個社會形成弒殺武鬥的風氣,天下太平了,沒得地方去殺人,砍人砍慣了的人肯定手癢,怎麼辦?最後只有造反一條路,讓更多想立功的人有了新的希望,當砍人成為晉升的最主要的途徑之後,人的野性是強烈的,社會是浮躁的,皇帝的地位是不保的。漢初那些憑藉軍功的異姓王,很多最後都叛亂了,皇權受到極大挑戰。所以統治者要選擇一些品質好的、性情柔和點的人才,不要老是用那些打打殺殺的肌肉男,否則治理不好國家。

  於是一種新型的官員選拔制度應運而生——察舉制度,讀書人有了近距離跟封建皇帝接觸並展現自己學識的機會,大家更加發奮讀書,用自己的學識與見解打動高高在上的皇帝,從而一步登天。

  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有了察舉制的雛形,惠帝、呂后設置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武帝時,察舉制逐漸完善,有統一的標準和辦法。漢武帝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利用察舉制,為國家挑選了一大批的才子能人,並能量才任用,從而造就了足可以傲視當時整個世界的大漢王朝。

  察舉即考察舉薦之意。它是由丞相、列侯、二千石(包括中央九卿及地方郡國守相)等高級官員,或者由中央派遣的特使訪察其下屬的人才,然後向皇帝推薦舉送的一種制度。皇帝讓身邊的人推薦有本事的人,到中央來進行面試,通過的人就有機會做官,推薦的人也有獎勵。

  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幹出眾、學識淵博的平民或下級官吏推薦給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經過某種形式的考核、面試(直至皇帝親自策問)擇優錄用,被察舉的對象主要是官府官吏和各級學校的學生,也有平民。

  簡單來說,就是高官有責任與義務向皇帝推薦隱藏在身邊或者民間的高手,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毛遂自薦,只要你有足夠的信心與才能,能讓皇帝接納你的觀點、學識,封官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經常會有人,昨天還是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第二天,被人舉薦到皇帝身邊,大談治國理政之道,展現學識與才華,龍顏大悅,馬上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從此走上仕途,大放光彩。

  察舉制看似簡單,任何人都有可能,但在頂級聰明又雄才大略的明君面前,能奏對應答自如,又能被他賞識,是極其困難的事,你如果沒有點真才實學,沒有對天下大事深入的思考,沒有長期的刻苦學習,不僅無法回答皇帝的提問,還很有可能喪命。若是個不學無術之徒,一問三不知,漢武帝龍顏大怒,找死,浪費朕的寶貴時間,拖出去,砍了!

  到時舉薦你的人也會有連帶責任,弄不好也得掉腦袋,所以察舉制初期,在英明皇帝的主持下,是很能招到人才的。

  漢代的察舉制科目,由皇帝確定,分為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常科是定期開展,持續性的,每個高官都有舉薦的機會和責任,特科是不定期開展,皇帝哪天心血來潮,想要招攬點特殊人才,比如要出使西域,總要翻譯人才吧,就下個詔,有才能的人自動前來,通過一定的考試就行。

  常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等四科,且聽我一一道來。

  在漢代察舉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招考,應聘的人多。孝指孝敬父母,廉指清廉勤政。舉“孝廉”之後,直接進入中央任郎官,前程遠大,升遷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被認為是正途。

  統治者重視選擇品質好的人,能孝順父母必然順從帝王,西漢到東漢前期,孝廉不光只有品德好,還得有才學,而且名額有限,10萬人的郡縣三年才有一個名額,20人萬人的郡縣兩年才有兩個名額,能被舉薦到,著實不容易,所以東漢後期,孝廉這一科的選拔出現了比較變態的情況,我們在後面會詳細講解。

  茂才科,原來叫秀才科,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諱,改作茂才(茂材),西漢時,茂才並不是歲舉常科。東漢光武帝詔令:監察御史、司隸、州牧,每年舉薦茂才各一人,此後成為歲舉,與孝廉並稱,孝廉可以郡一類的進行舉薦,就是市裡有資格,而茂才是州里舉薦,省裡才有資格,所以茂才的人數並不如孝廉那麼多。

  茂才大多為現任官吏,你本來就是個官,舉茂才後,會升任更高級別的官員。

  察廉科就是察舉廉吏的意思,被舉為廉吏的人,大多為低級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遴選制度的,從基層官員中選擇才能突出、品行端正的人,舉為廉吏,會在原來的職位上上升幾個層次。主要是為了照顧辛苦工作在一線的基層官吏,只要忠於職守,為官清廉都有可能被舉薦。

  光祿四行科是皇帝讓丞相、御史舉薦有質樸、敦厚、遜讓、節儉四種品行的官吏,被舉者為光祿勳的屬官,光祿勳這個官一開始並不起眼,負責守衛宮殿門戶,也就是給皇帝及後宮住的小區看大門的保安,不過這個小區裡住的是皇帝,所以這個保安有點酷。後來光祿勳演變為總管宮殿內一切事務,因為皇帝的女人跟僕人越來越多,事情也越來越多,必須要找點可靠的人來料理,就啟用身邊的這些保安。

  於是光祿勳成為皇帝的顧問參議、宿衛侍從以及傳達招待等官員的宮內總管,屬官多,機構龐大,其屬官級別也很高。能跟皇帝住一個小區,接近皇帝,地位十分重要。

  光祿四行名義上是為了不讓老實人吃虧,選擇基層那些老老實實任職,又沒什麼突出才能與成績,不會鑽營拍馬,長時間沒有得到提拔的老實人,最主要的還是為了皇室安全的需要,離皇帝那麼近,不老實忠厚,他能放心嗎?

  從上面來看,孝廉與茂才針對的群體大,官員、平民百姓等都可以成為被舉薦的對象,孝廉的條件最為寬鬆,所以人數最多。

  特科是皇帝臨時下詔,在某個特殊時段對某些特殊人才的需求,由皇帝指定一些官員舉薦,然後如同相親一樣,跟皇帝見個面,看看雙方的感覺,第一印象如何,當然這個只有皇帝對你的印象與感覺,不能對等。如果皇帝滿意,那你就成功了,你要是對皇帝不滿意,反抗無效。

  賢良方正是最主要的特科,每當發生天災人禍,帝王們會覺得自己犯了什麼過失,老天要懲罰,有時害怕總比無所畏懼要好。於是下詔,讓大臣與地方官們舉薦公正無私、敢於直諫、學識淵博的人,往往跟“直言極諫”科(敢於指出皇帝的不足,提出治國建議與方略)相連,兩科放在一起。儒生、百姓、官吏都可徵召,只要求敢於直言的,不需要那些好好先生,官做時間長了,就會膽小,皇帝就要從下面選一些敢講話的人。

  敢於犯上,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為了國家與君王,絕不明哲保身,這成了古代文臣忠君的最高境界,好的制度也能造就民族的靈魂。其他的特科,這裡不做深入的探討,簡單介紹下。

  孝弟力田科,皇帝下詔選拔有孝悌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的人,成為郡縣中掌管教育宣傳的鄉官,就是現在的鄉鎮幹部,沒事搞搞鄉親們的思想工作,讓大家好好勞動。孝是對父母孝順,悌是對兄長尊敬,孝順的人往往不亂來,因為他有牽掛,這樣社會更安定,統治者更能安安心心做皇帝。力田,是選那些田間的生產能手,給百姓一個學習的榜樣,提高耕作的效率。

  明經科就是通曉經學。漢武帝尊崇儒學後,經就專門指儒家經典了,考察你對經學的熟悉與理解程度,一考記憶力,二考理解力。漢代的讀書人自幼就要苦讀經書,背誦典籍。也有憑藉明經做官,最後官至宰相的。韋賢、韋玄成父子皆以明經科入仕,先後位居宰相。

  明法科,下詔選拔通曉律令的人才,也就是成為法官、檢察官等儲備幹部。明陰陽災異科,自從董仲舒鼓吹天人感應思想之後,每當自然界出現災難,又沒有地震局、科技局、氣象局,皇帝就讓大家舉薦明白陰陽災難的能人異士,來解釋下災難的來龍去脈,這倒給那些喊著“嘛哩嘛哩哄”的故弄玄虛的騙子有了可乘之機。

  勇猛知兵法科,徵召作戰勇猛、熟知兵法、能率軍作戰的人才。

  不論是特科還是常科,可以看到統治者對人才的渴求與重視,可純粹靠人舉薦,主觀意識太強,而且當時紙並沒有發明,書籍大部分都是竹簡與帛書,有機會接觸到書籍的人畢竟很少,推選出來的孝廉也許有孝名,未必有真才實學。

  朱買臣能一夜成名天下知,跟這種能與皇帝近距離接觸的察舉制度也有關係,只是這種制度到了後來,也有弊端,很多人利用各種變態的方式,提升自己孝順的名氣,進而走上官場,所以“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些違背常理與人性的故事,下面我們來聊一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