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立东宫:宰辅大臣苦劝六年,宋仁宗为何迟迟拖着不为所动?

宋仁宗虽然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由于幼年的经历,使得他的后宫一直处于某种程度的专宠垄断局面,如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仁宗皇帝虽然不喜欢郭皇后,但是没有办法,迫于刘太后的压力,只能相应的专宠郭皇后;亲政后又专宠尚美人、杨美人;中年后又迷上了张贵妃。基于此,仁宗皇帝的子嗣一点也不兴旺,前后仅有三个皇子,而且全都没有活过三岁。

劝立东宫:宰辅大臣苦劝六年,宋仁宗为何迟迟拖着不为所动?

第三个皇子暴亡的时候,仁宗皇帝正当壮年,才三十多岁,因此无论是仁宗皇帝本人,还是大臣、百姓都仁宗还会有皇子出生的喜讯传来。不料,此后的二十年间后宫虽有嫔妃怀孕,但也都是生的公主。仁宗皇帝一直以来经常“不豫”,并且时常情况特别严重,有时昏死过去,或者满嘴胡话、语无伦次。

劝立东宫:宰辅大臣苦劝六年,宋仁宗为何迟迟拖着不为所动?

随着仁宗皇帝的年龄逐渐增大,且身体状况也是越来越糟糕,尤其是多次出现了神志不清的昏厥之后,内外大臣对此非常担心,认为领养宗室子弟早立东宫,不然国家可能会在皇位继承中出现混乱,对国家、平民百姓都是一场大灾难。因此几乎所有的臣僚都卷入到了进言劝说的队伍中了,由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关于劝立东宫的艰苦论战。其中在这场论战中有一个最关键的人物,那就是范镇。

早年中第,名声远扬

范镇是宝元元年的进士,他的出名也是在登科那一年。头一年秋闱,他获得了礼部考试的第一名,按照惯例殿试的时候如果念到第三名仍没有出现其名字,自己可以出来陈述,使之不落三甲之外。在这一年殿试中,念的前三年都没有范镇的名字,可是范镇也没有出来自己陈述,而是不动声色的继续听着宣读,直到念到第79人,范镇可算是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这才出列拜谢。殿堂之上,不少人都是知道范镇的,所以对其行为都十分震惊和惊讶,由此一传十、十传百,范镇的名声就此远扬。

劝立东宫:宰辅大臣苦劝六年,宋仁宗为何迟迟拖着不为所动?

任职谏官,陈列利弊

至和年间,范镇出任知谏院。当时仁宗皇帝已经在位三十多年了,政治上相关宽松,大臣们也都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仁宗皇帝偏偏就喜欢听。但是范镇却不溜须拍马,毫不迎合附会,每每向仁宗皇帝陈列天下弊端,他认为国力、民力均十分困弊,并陈列各种原因。仁宗皇帝听歌功颂德的话习惯了,每当范镇上奏说国家弊端的时候,都不喜欢听,但是范镇说的却是实情,因此对其是既爱又恨。

劝立东宫:宰辅大臣苦劝六年,宋仁宗为何迟迟拖着不为所动?

第一个吃螃蟹

仁宗皇帝多次犯病,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屡次引起朝廷内外的恐慌。尤其是至和三年犯病后,朝堂内外的担心愈加严重。这一年仁宗皇帝已经在位35年了,也马上50岁了,仍没有子嗣,使得皇位继承人迟迟不能确定,加之仁宗皇帝身体虚弱多病,万一哪一天发生了不测,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群臣虽然私下都有着这样的议论,但是始终没有任何人敢向皇帝提出这个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应该由仁宗皇帝自己考虑确定的,当臣子的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二为现在皇帝还不到50岁,也算是正当壮年,这会就贸然提出选宗室子弟入宫为养子,可能被仁宗皇帝误认为诅咒他生不出儿子。

劝立东宫:宰辅大臣苦劝六年,宋仁宗为何迟迟拖着不为所动?

尽管如此,但是群臣们都知道这个问题迟早还会要提出来,就看谁胆子大,敢第一个吃螃蟹了。没想到,就在此时,身为知谏院的范镇首先站了出来,明确表达了群臣希望早立东宫的愿望。

一波三折

范镇趁着仁宗皇帝神志刚刚清醒,就呈上了他的第一道请立太子的奏疏。虽然群臣都希望仁宗皇帝早立太子,但是范镇的奏疏还是在朝廷引起了渲染大波,宰相文彦博等人直接派人指责范镇,认为如此大事竟然不与宰辅们商量一下就贸然上奏。范镇直接回复道:“我敢上奏,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不与你们商量,是怕连累你们。”御史中丞张昇直接表示全力支持,并且率领治下官员一同向仁宗皇帝请命。

劝立东宫:宰辅大臣苦劝六年,宋仁宗为何迟迟拖着不为所动?

虽然动静很大,但是仁宗皇帝就是看看不表态,原本打算奉承附议的朝臣也都摸不透仁宗皇帝的心思,也有了点畏缩,不敢贸然发表意见。但也有人不畏惧各种压力,依旧公开对范镇表示支持。范镇上书不久,司马光等人再次联名上书,请求养育宗室子弟为宫中。也不知道仁宗皇帝是如何想的,或许还想着能生出儿子,其后不论是谁上书请立太子,仁宗皇帝都是不表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六年之久。直到六年后,此时的仁宗皇帝已经在位四十多年了,这才同意收养宗室子弟为太子。

参考文献

①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