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析《邊城》下的翠翠:從“悲劇”價值的悖論中重讀希望

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知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邊城》這部以湘西小鎮為藍本,閃爍著人性之光的傑作。不僅寄託了沈從文的無限愛戀與眷顧,更是被稱讚道:細緻然而絕不瑣碎;真實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

然而這個故事並不複雜,不過是一個純潔無暇、天真爛漫的懷春少女,在情竇初開的時節,被兄弟兩個同時愛上了。但是,兄弟兩個一個不幸遇難,一個遠離故鄉。從此痴情少女在溪邊苦苦等待。

這裡既沒有人性的衝突,也沒有善惡的比拼。甚至作為主線索的愛情故事,都在飄渺朦朧之間,讀來有一種言不盡意的感覺。

而這樣的悲劇,其實誰都沒有錯,也許這本書本來就是想告訴我們: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就是有樂也有哀,有美好也有遺憾。


反析《邊城》下的翠翠:從“悲劇”價值的悖論中重讀希望

淺析翠翠愛情“悲劇”的三大原因

通讀《邊城》,翠翠的形象最為鮮明。她天真活潑,美麗乖順,可愛懂事。

然而翠翠的自我封閉,卻讓事情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場悲劇。

01.沒有母親的翠翠:害羞與迷茫

翠翠生活在一個環境安全、景色優美、人人淳樸善良的桃花源裡,但翠翠與一般的孩子不一樣,她是個孤兒。

正如書中所寫: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看似純樸的背後卻直接點名了翠翠的身世:沒有母親,只與爺爺一起生活。爺爺很疼她,卻始終代替不了母親。翠翠大了,喜歡看新嫁娘,喜歡戴野花,喜歡坐在岩石上發呆。

沒有人告訴她什麼是愛,更不知道如何表達愛,她心裡歡喜二老,但她始終是在一種懵懵懂懂的混沌狀態,沒有人給她指引。

對翠翠來說,青春期的迷惘的心事,只適宜於交給天空的雲彩,天邊的星星。

與儺送的相遇,印到了翠翠心上。然而當天保的媒人來過,爺爺詢問她的意見時,她完全不知該如何應對。

儘管她的心“忡忡的跳著”,“心中只想哭”,最終她還是沒有明確說出自己不願意。她的心事,讓爺爺猜的很辛苦,也為悲劇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翠翠愛上儺送的時候才十五六歲。她無父無母,與外界的人很少接觸,沒有人引導她正確面對愛情、面對性。她還聽水手們講過低俗下流的事,所以她潛意識裡覺得跟異性接觸是件羞恥的事。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性教育首先是社會人格的文化教育。

翠翠從小到大,極少與人接觸,沒有母親的啟蒙,沒有朋友的互訴衷腸,翠翠是那個年代最純真的女子,卻也讓自己的愛情無情的葬送在了這份過分的“純真”裡了。

可在這看似美好的背後,又何嘗不是父母的悲呢?悲劇與美好的交織裡,訴說著這個邊城裡的溫情。

02.有代溝的爺爺:無法知曉翠翠的心事

與儺送的相遇相識,使翠翠內心產生了“又吃驚又害羞”的波動,她“沉默了一個夜晚”,卻沒告訴爺爺這次的經歷。

面對大老送的白鴨子,翠翠的反應是“誰也不稀罕那隻鴨子”,卻默默關注二老在青浪灘過節。爺爺並不知道翠翠與二老的相識故事,只當她的氣惱只是害羞。

大老託媒人來說親,翠翠說不知道媒人來做什麼,說完卻“臉同脖頸全紅了”。爺爺只明白她的嬌羞,卻不懂她的苦惱。

她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也不知該如何告知爺爺自己的想法。以至於媒人前後來了幾次,爺爺同她談了幾次,完全無果。

小說中寫爺爺徵詢她的婚姻意見時,描寫道:

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的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


翠翠不作聲,心中只想哭,可是也無理由可哭。

當從爺爺口中得知,儺送要為自己唱歌時,她“吃了一驚”,但她不敢相信,“走出門去”,選擇了逃開。依然沒有清楚明白地告訴爺爺自己的心。


反析《邊城》下的翠翠:從“悲劇”價值的悖論中重讀希望

有人說:人生的悲劇,正是源於溝通的困境。

黃執中在《奇葩說》裡講到:人生的困擾,說到底,十之八九,問題都出在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困擾,說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

而當天保去世以後,“爺爺”卻覺得這可能跟自家孫女有關,說話沒有之前那麼幹脆利落了,習慣性動作變成了搓手,說話也是遮遮掩掩,沒有敞開心胸說話,才讓船總順順和儺送對他的誤會加深,連著對翠翠也誤會了。

書中說道:“二老和老船伕的誤會加深,二老不再信任老船伕,和翠翠的愛情也想悲劇的深淵發展”。

“爺爺”老了,想給孫女找個青年照顧,可“爺爺”畢竟年紀大了,在與翠翠的交流中,他永遠無法像一個母親一樣能夠去知曉女兒家的心事,併為其疏導。

有個這麼照顧自己的爺爺,這是翠翠的幸運。可在愛情上面,卻也是翠翠的不幸。

03.“封閉”的翠翠:“難以”回應的愛情

第一次見面,翠翠在河邊看賽龍舟、捉鴨子。暮色降臨,人群散盡,河邊只剩下她一個人。她聽到兩個水手在談論著嫖妓的事,心裡波瀾起伏。

這時,儺送捉著一隻鴨子從水裡冒出來了。他對她噓寒問暖了幾句,她會錯了意,以為他跟嫖客一樣在調戲她,便罵“你個悖時砍腦袋的”。

或許儺送是被她這種純真的野性激發起了荷爾蒙,他故意逗她,說:

當心大魚吃掉你!

兩年前,翠翠面對儺送時的活潑輕鬆已一去不返,兩年後翠翠再見儺送時的反應是一味的害羞躲避。

二老邀翠翠去看船,自己拼著一股勁划船,奮力表現。下船後熱切地同翠翠打招呼,翠翠卻“臉還發著燒不變作聲”。

文中連用兩個“心想”,翠翠心理活動很豐富,卻半點沒給二老回應。二人“到後便各自走開了”。兩年時間,才有的二人能交流的絕佳機會,就這麼過去了。

二老為她唱了一晚的歌,她明明在歌聲裡做夢去摘虎耳草,很愉快。爺爺卻沒告訴她,唱歌的是儺送,自然儺送沒有接收到她的回應。

再加上大老悶悶不樂並溺水而亡,二老及周圍人們誤會老船伕,王團總家的女兒有碾坊作陪嫁的誘惑,二老最終心灰意冷,選擇出走。

翠翠的自我封閉以及她最後守候的身影,讓人心生不忍。對於自己喜歡的,沒有勇氣追求;對於自己不想要的,不會拒絕。

她也想要愛啊!可最後翠翠最後的結局卻是守著渡船等待著儺送的歸來,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翠翠愛情的悲劇“價值”:不完美才是人生

《邊城》這個世界裡,每個人都是那麼善良、淳樸,幾乎沒有一個壞人。在沈從文的筆下,這裡的人民天性淳厚,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

這裡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風塵女子,也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

這個世界裡沒有一個壞人,但卻仍然是悲劇。大佬意外去世,祖父離世,二佬離開,翠翠仍守著渡船……

茶峒是一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可《邊城》這個故事為什麼沒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呢?

就如北宋詩人的那句名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上的事情總是難兩全的。

如果大佬,二佬都向翠翠表明心意;如果翠翠勇敢表達自己的愛;如果祖父不誤以為翠翠喜歡大佬……


反析《邊城》下的翠翠:從“悲劇”價值的悖論中重讀希望

翠翠父母的愛情因為不被世俗允許,以身殉情,而翠翠長大後也因為各種誤會不能與相愛的人長相廝守,母女兩代人的命運彷彿走過了一個輪迴。

儺送因為覺得愧對哥哥,選擇了離開,留下翠翠一個人守著渡船苦苦地等待。

翠翠等啊等,房子後面坍塌的白塔已經建好了,可那個在月下為翠翠唱歌的儺送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孩子痴痴地等一個也許一輩子都不回來的人,想想都令人覺得心疼。可這個沈從文最後說到了“也許”,這個詞似乎又讓人看到了希望。

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努力去追求完美的工作、完美的愛情、完美的生活,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人生處處充滿著不完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風景,每件事情都有每件事情的特點。

我們應該用包容的心態去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完美,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缺憾美,更加努力去珍惜現在擁有的生活。

用沈從文先生在《邊城》最後寫的一句話來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這個世上很多事情也許不會完美,但肯定也會有很多的美好。

人生不僅僅是悲劇和絕望,也有喜劇和希望。多姿多彩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色,一定要努力讓自己給自己上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