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導語:靖康之變將繁榮的宋王朝斷分為北宋和南宋,金國的鐵蹄踏馬中原,將代表著中原文化的北宋王朝覆滅。北宋的覆滅造成了大批中原人士流離失所,同時趙宋皇室南遷也帶動了北方人口向南方的流動。然而,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的士人武將們並沒有就此束手,他們繼續為北復中原做著不屈的鬥爭。

南宋政權在建立之初對於金軍的入侵也給予了反擊,尤其被金人所佔得中原地區的抗金斗爭更是得到了廣大愛國軍民的支持,即使最後中原力量不支,偏安的南宋軍民也始終不忘恢復中原。在此期間湧現一大批為恢復中原而戰的優秀將領,其中嶽飛是最突出最知名的代表,除去岳飛之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韓世忠。

韓世忠和劉光世、張俊、岳飛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其實,在南宋中興四將中,韓世忠的功業最盛。韓世忠生於1090年,卒於1151年,今陝西綏德縣人。他一生經歷北宋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三朝。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陝西綏德縣的韓世忠雕像

韓世忠的崛起要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說起。公元1038年西夏正式建國,建國之初,國主李元昊為開疆擴土,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北宋的戰爭。由此,西夏和北宋之間的紛爭便開始上演,並一直持續到北宋滅亡。

公元1105年,韓世忠剛滿十七歲,他響應國家號召應募參軍,參軍不久即被調往前線,參加了宋與西夏的銀州戰役。在銀州戰役中,韓世忠在戰場上的出色發揮開始令他嶄露頭角。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西夏全盛時期的版圖

此後幾年裡,韓世忠一直活躍在宋夏交戰的戰場上,由於他作戰勇猛,軍功不斷累積,他已經慢慢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中將領。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爆發。韓世忠被朝廷調往東南平叛。自此,韓世忠長留東南,再沒有踏足過西北一步。

方臘起義是北宋後期,尤其是宋徽宗時期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的集中體現。起義從十月開始爆發,在短短的三個多月的時間裡便橫掃江浙,活動範圍急劇擴大到北宋三個路近六十一個縣,力量聲勢撼動整個北宋朝野。

很快,北宋朝廷便組織了征討大軍前去平叛,而這支朝廷大軍的總指揮便是臭名昭著的童貫。當時韓世忠是追隨大將王稟,作為王稟的部下參將來作戰的。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爆發於江浙。圖中右下角粉色區域為方臘起義的活動範圍

經過北宋討伐大軍的持續攻伐,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四月,方臘被迫率眾退守青溪幫源洞作最後的抵抗。韓世忠在王稟指揮下,參與了圍攻幫源洞的戰鬥。

《宋史》中記載:

宣和二年,方臘反,江、浙震動,調兵四方,世忠以偏將從王淵討之。……時有詔能得臘首者,授兩鎮節麾。世忠窮追至睦州清溪峒,賊深據巖屋為三窟,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里,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辛興宗領兵截峒口,掠其俘為己功,故賞不及世忠。

《宋史》的記載說明,在宋軍攻佔青溪的戰鬥中,韓世忠窮追不捨,最終活捉了方臘,但大將辛興宗卻把活捉方臘的功勞攬到了自己頭上,他也因此得賞。得知此事來龍去脈的另外一個將領楊惟忠為韓世忠抱不平,特此向朝廷申述,這樣韓世忠才最終得賞,拜官承節郎。

雖然方臘的起義被鎮壓下去了,但是此時的北宋王朝早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外部金與西夏的咄咄逼人也時時敲打著北宋王朝,最終釀成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後,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趙宋王朝得以延續,趙構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南宋建國後,金朝對這個新生的政權並不予承認接納,金朝的統治者謀劃企圖覆滅新生的南宋王朝。於是,金朝不斷派兵南下侵擾。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逃跑皇帝”宋高宗南逃路線圖

此時,在南宋朝廷內部出現了以李綱、宗澤為首的對金主戰派和以高宗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為首的對金妥協投降派兩股勢力。南宋的統治者趙構即位後,力求議和,甚至只想保有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來求自保。

在金兵的不斷進攻下,高宗從建炎元年十月起開始南逃江南,先後抵達揚州、鎮江、建康(今江蘇南京)、杭州、越州(今浙江紹興)、明州(今浙江寧波)。最後,在紹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南宋才正式定都於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臨安表明了宋金對峙局面的正式形成,也反映了宋高宗對金兵南侵持投降妥協的態度。但是,當金兵持續南下侵擾,南宋政權搖搖欲墜之時,宋高宗卻也不得不利用朝廷的主戰派來抵抗金兵以保全自己的權利地位。

南宋政權建立後,韓世忠升領觀察使、帶御器械。同時,宋高宗創設御營司,韓世忠任左軍統制。自此,韓世忠開始步入南宋政權的領導層,他創立並領導的“韓家軍”成為維護南宋王朝統治的中堅力量

。這支韓家軍在他的率領下也創造了不少輝煌的歷史。最知名的莫過於黃天蕩戰役。

公元1129年十月,金軍在完顏兀朮的率領下,再一次南下。此次出兵江南,兀朮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俘獲宋高宗趙構,從而一舉滅宋;二是為了搶掠江南財物以充國本。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金兀朮(完顏兀朮)劇照

就這樣,宋高宗趙構在金軍的追擊下一路南逃,從臨安逃到越州,再從越州逃亡到明州,最後不得已登船逃向大海,在大海上漂泊了數月。金軍見宋高宗既已入海,追之已不及,於是在掠奪了一眾物資財寶後便計劃北撤,而

北撤路線中,鎮江是兀朮軍北撤渡江的必經之路

公元1130年正月十五,韓世忠率領部下八千將士火速趕往鎮江。扼守鎮江,才能截斷金兵的北歸路。三月,北撤的十萬金軍到達鎮江,與韓世忠軍相遇,爆發了著名的黃天蕩之戰。

三月八日雙方開始相遇。三月十五日,宋、金雙方正式開戰,各自出動水師,在鎮江一帶的江面上展開了一場大血戰。韓世忠披掛上陣,他的夫人梁氏也身穿戎裝,在江中的一艘戰船上擂響戰鼓助陣,以振宋軍士氣。將士們見主帥夫人親自上陣助戰,士氣非常高漲,向金軍奮勇衝殺。金兵雖然人馬多,但是經過長途行軍,已經十分疲勞,根本故不過經過一個多月準備的宋軍的奮力衝殺。宋軍愈戰愈勇,首戰結束後,金兵死傷無數,連兀朮的女婿也被活捉,金兵狼狽退縮未能渡江北上。

後來又經過幾次戰役,兀朮率領的金軍一直無法突破宋軍的防禦。這個時候的兀朮已經非常焦急,因為春天的江南天氣已經轉熱,金兵攜帶大批的擄掠物資,急於北歸,已經無心與宋軍交戰。兀朮只得率水、陸兩軍人沿長江南岸西行,企圖尋一突破口突圍北渡。韓世忠於對岸發現兀朮的行動,遂率宋軍水、陸八千人,沿長江北岸並行,且戰且走,最後把金兵堵在建康東北七十里處的黃天蕩(今江蘇南京東北江邊)。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黃天蕩之戰中的局勢圖

黃天蕩是條死水港,韓世忠船艦嚴密佈防,金軍多次試圖突圍,但是始終無法突破宋軍的江上封鎖線,被射死、射傷和俘虜的金兵不在少數。相持日久,兀朮愈發焦急,萬般無奈之下他開始向韓世忠求和,並承諾願歸還在江南俘掠的財物人口,但遭韓世忠嚴辭拒絕。韓世忠提出要求“還我兩宮,復我疆土”,才可以放行。

而這些條件,兀朮當然無法接受,於是黃天蕩之戰雙方繼續相持。

相持數天後,有人向兀朮獻計,可挖掘大渠,佔領上游地區,借用老鴰河故道以通秦淮,於是兀朮命軍隊一夜之間鑿通老鴰河故道二十里,得以逃往建康(今江蘇南京),但仍無法北渡,被前去追趕的宋軍圍團在建康府附近的長江裡。金軍將領撻懶後來從濰州(山東濰坊)派軍隊前來援助兀朮,於是韓世忠與南北兩支金軍又相持於黃天蕩二十餘日。

韓世忠水軍多海艦,船體高大,穩定性好,攻擊力強。為發揮這個優勢,韓世忠令工匠製作許多用鐵鏈聯結的大鐵鉤,並挑選健壯的水兵練習使用,用以對付金軍的小戰船。四月十二日清晨,金水軍首先發起進攻,韓世忠水軍分兩路迎戰,陷敵人於背腹受擊的境地。宋軍戰船乘風揚帆,居高臨下,用大鉤鉤住敵船一舷,使勁一執,敵船便隨之傾覆,宋軍再一次獲勝。

為尋突圍,兀朮可以說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四月二十五日,兀朮終於覓得一良計,這天,全軍將船停定,待無風時出擊,韓世忠的海舟龐大,無風不能動,兀朮就用火箭射之。金軍“引舟出江,其疾如飛

”,而韓世忠的戰船船上有兵、有馬、有家屬、有輜重,在沒有風的情況下根本動彈不了,待到箭矢襲來,火光沖天,人亂馬驚,士兵中被燒死的、被迫投江的不計其數。沒過多久,宋軍的船艦便被焚燒殆盡,宋軍大敗。歷經一個多月的苦戰,兀朮終於逃出了黃天蕩,隨後順利渡江北逃。至此,黃天蕩之戰以宋軍失禮而告終。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民間書畫中所繪宋軍和金軍的戰艦對比

分析黃天蕩之戰失敗的原因一來是因為韓世忠兵馬少,只有八千餘人,而對面的兀朮則擁有十萬人馬力量對比,懸殊太大。而且在黃天蕩激戰一個多月,由於南宋朝廷知悉兀朮是北歸,所以朝廷壓根就沒有派援軍去支援韓世忠,韓世忠只得依靠八千士兵孤軍奮戰。二是兀朮洞察了韓世忠軍隊的弱點,那就是在無風的情況下,宋軍戰船的威力會大打折扣,所以,兀朮才想出了在無風天氣下作戰的策略。同時韓世忠將所有兵馬都羈於船艦之上也掣肘了水陸兩軍的配合。

黃天蕩之戰,韓世忠率領宋軍以少敵多,使得金軍困在黃天蕩達四十天之久,給不可一世的金軍以沉重的打擊和教訓,同時這場戰役也是南宋政權建立以來南宋軍隊給金兵的第一次沉重打擊,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士氣。

這場戰役振奮了南宋的軍心士氣,堅定了南宋主戰派與金人血戰到底的決心。黃天蕩之戰的歷程也表明,宋朝軍隊完全有能力與金軍進行大規模作戰,同時也有能力讓金軍付出慘重的代價,這對於節節敗退、士氣低落的宋軍來說,毫無疑問是一支強心劑。

黃天蕩之戰之前,金軍橫掃萬里河山,幾乎沒有遇到宋朝正規軍一次像樣的抵抗。宋朝軍隊與金軍一旦接戰,往往一觸即潰,戰鬥力之弱簡直讓人瞠目結舌。然而從黃天蕩之戰開始,金軍想要取得勝利,已經沒有宋金戰爭初期時那樣輕鬆了,宋金對抗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韓世忠不僅在南宋的抗金戰場上英勇奮戰,而且對金主戰的態度堅決,始終反對宋金議和。南宋從政權建立起,南宋皇帝和朝廷就沒有抗金的勇氣和決心,只想利用屈膝求和來換得金國對自己政權的承認。

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宋高宗與秦檜計劃謀和。宋高宗雖已決計屈膝求和,但又不能不考慮擁有重兵的大將的態度。於是詔韓世忠、岳飛和張俊三大將到臨安,詢問他們對和議的意見。韓、嶽二人一向堅決,反對議和,而張俊此時則對宋高宗和秦檜的求和活動表示支持,從而成為接下來幾年裡宋高宗最寵信的大將和秦檜最得力的幫兇。岳飛明確地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叫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表明了他強烈反對宋金議和的決心。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民間作品中的岳飛形象

朝廷的議和在繼續,宋金之間也是激戰正酣。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宋高宗又一次召集韓世忠、岳飛和張俊三大將於臨安,任韓世忠和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從任命之起即入樞密府辦公,不再返回各自的宣撫司領兵。就這樣三大將就被剝奪了兵權,他們各自的軍隊番號也被取消。韓世忠因此而結束了自己的抗金生涯,退出了抗金戰場。在任樞密使後半年後,當年十月求罷樞密使,退休賦閒,不再參預朝政了。

韓世忠是與岳飛齊名的抗金名將。岳飛比韓世忠小了十四歲,也是從兵卒一步步提拔起來,由於屢立大功,十幾年的功夫,就拜至將相,與韓世忠、張俊位置相當,列當時幾大名將之流。

但岳飛的資歷遠不及韓世忠和張俊,他迅速升遷為與韓、張地位相當的大將,令韓世忠和張俊的心裡都憤憤不平。但是岳飛井沒有居功自傲,而是很謙虛,很尊重長輩與上司,他經常寫信向韓世忠、張俊等人問候,並贈送禮物。韓世忠對與自己有共同的抗金立場和治軍風格的岳飛,本來就很欽佩,在岳飛主動採取行動搞好關係的情況下,他也就不計前嫌,他們的深厚情誼也就逐漸結成了。因此,後來出現了在點閱韓家軍時,岳飛努力保護韓世忠的情況。同時韓世忠也不顧自己安危,為岳飛鳴不平。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岳飛冤死風波亭

隱退後的韓世忠,密切注視著岳飛的冤獄。公元1141年,岳飛蒙冤,將被害,滿朝文武懾於秦檜淫威,一個個噤若寒蟬,不敢言語,只有韓世忠不顧後果、不計安危,挺身而出,詰問秦檜,““須有”何以服天下”。雖然韓世忠的行動未能挽救岳飛,但充分表現出他對岳飛的一片深情,令人感動。岳飛被秦檜殺害後,韓世忠在西子湖畔的飛來峰半山腰建了“翠微亭”。亭的名字是韓世忠根據岳飛寫的《池州翠微亭》一詩而命名的,表達了韓世忠對岳飛的深切懷念之情。

公元1151年九月,賦閒在家、為局勢憤懣的韓世忠患病去世,享年63歲。韓世忠在宋高宗時期備受排擠,雖然職位不少,但大多都是虛職,並沒有在朝廷中發揮他真正的作用,但是高宗之後,繼任的宋孝宗卻對韓世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公元1168年五月,韓世忠被宋孝宗追封為蘄王


黃天蕩困金軍四十餘日,韓世忠改變了宋金對抗的走勢

韓世忠墓。碑體書“宋韓蘄王墓”

公元1176年,諡號為忠武。宋孝宗親筆題寫“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碑名。此時,距離韓世忠去世已經過去二十五年。

公元1187年,在當了二十多年太上皇后,趙構病逝,第二年,韓世忠與呂頤浩、趙鼎、張俊同饗高宗的廟堂。

結語:韓世忠的一生雖不及岳飛那般波瀾悲壯,但是他就如同微微細流般滋潤著兩宋王朝,尤其對於南宋政權建立之初,人心不穩,北臨強敵的局面,他用諸如黃天蕩戰役中所表現的那般意志夯實了南宋的國基。

之於宋高宗趙構,韓世忠也保持著不卑不亢的君臣關係。趙構一方面想要保全自己的半壁江山,不想大張旗鼓對金採取全面反抗,同時面對金的咄咄逼人,他也不得不利用韓世忠等一眾抗金派來抵抗金兵的侵略。

與岳飛的氣壯山河,令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來召喚不同,韓世忠一方面是主戰派的旗幟性人物,敢於直言力主抗金,一方面他也對宋高宗這位政權統治者懷有敬畏之心,在秦檜當權橫行之時,深知皇帝用意的他激流勇退,度過了較為平靜的晚年,本人也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