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馬伯庸用40萬字寫成《長安十二時辰》,將唐代長安的情形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們世人面前。我們看電視劇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故事的劇情和演員的表演上,往往會忽略的劇中包含的文化底蘊。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看電視劇就是圖個輕鬆,放鬆身心,很多細節都不必在意。不過如果知道點劇中文化底蘊的話,可能同樣是看一部劇,品出來的味就不一樣了。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跟著馬親王一同來看看,唐代長安的風土人情。

《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時代

馬親王刻意隱藏了人物原型的名字,劇中以“聖人”、林九郎、李必、何監稱呼等等。但是推測這個並沒什麼難度。在對唐史比較瞭解的人眼裡,一看就知道,“聖人”指的是李隆基。在第三集中,何監對李必說:聖人聖人於泰山封禪,堪稱是堯舜,而現在只談煉丹問道。這裡指的就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於泰山封禪。這是開元盛世的一大標誌。所以第一集片頭出現的“天保三載”對應的就是天寶三載,天寶三載正月朔改“年”為“載”。 天寶三載沒什麼大事發生,僅需要記得,這一年,權相李林甫的權力進入巔峰,武將安祿山的勢力開始崛起。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唐代長安城,世界中心不為過

長安是現在西安的前身,被譽為十三朝古都。居關中之地,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長安不僅是當時唐朝的國都,還是世界的樞紐之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阿富汗、波斯、東羅馬等國家的人時常出沒於長安城中。哦對了,還有黑人,崑崙奴指的就是他們。所以當看見劇中“葛老”是黑人的時候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在當時擁有崑崙奴、新羅婢那可是身份的象徵。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長安城的格局

先引用下史料,《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雲:

“都內,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廣長,皆三百餘步。皇城之南大街曰朱雀之街,東五十四坊,萬年縣領之。街西五十四坊,長安縣領之。京兆尹總其事。”

以上內容純粹湊字數,可以不用理會。言歸正傳,繼續跟著馬親王看長安。

唐代長安城可不像現的西安,唐代長安是四四方方,週週正正的。裡面被一個一個方塊所分割,這每一個方塊就叫作“坊”。在《長安十十時辰》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這個坊,那個坊的,就是指的這個。長安城號稱108坊,其實有110個。每一個坊有高高的“坊牆”圍著,坊牆上開有“坊門”。這坊門還不能隨意的開設,你要想自己單開個坊門,還得皇帝批准才可以。所以你一進長安城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只可能是一堵堵高高的牆,和我們想象中的繁華完全不一樣,特別的無聊。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城裡正中有一條大街——朱雀大街貫通長安城南北,由承天門經過朱雀門一直通到京郊,寬150米,長5公里。真的是十里長街啊,非常的氣派,非常的場面。不過如果你只是理解為這是向外國人彰顯唐代的強大和繁榮那就把問題想簡單了。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強弩射程一般為70-80米。這樣一來皇帝行在路中間就安全多了。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以這條朱雀大街為界,分為東城區和西城區,西邊的叫長安縣,東邊的叫萬年縣,兩縣之上的行政機構是京兆府。劇中張小敬入獄前就職的是在萬年縣,而聞無忌的店開設在長安縣。所以聞無忌才會對張小敬說張小敬管不了他的事。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以延平門至延平門為界,往南就是貧民區了,張小敬牽著細犬去的昌明坊就在這一片地區。不過南區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貧民區,在東南角一處曲江池,那裡都是“別墅”區,皇帝喜歡往那跑,為了好的遊玩,不影響景觀,還把城牆給拆了。

牆外冷清,牆內熱鬧

長安城裡南北走向有14條街,東西走向有11條街,雖然走在長安的街上比較冷清,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一旦走進坊內,就別有洞天了。大多數的坊會被一個個十字路口劃分成一堆小塊,每一個小塊稱之為“曲”。電視劇中歌妓丁瞳兒所在的“一曲”,就是這個意思。

當你由西邊的金光門向東走,穿過群賢坊到達 “西市”,或者由東邊的春明門向西走,穿過道政坊到達“東市”的時候,你就會由衷的發出一聲驚歎:“我擦,真TMD繁華!”。“西市”和“東市”就是兩個集市,擺滿了各種各樣來自五湖四海的奇珍異寶。“東市”大部分的商品來自於中原地區、日本、新羅。“西市”比“東市”要高檔多了,因為經過絲綢之路來的商人,都匯聚在此。商品比“東市”更是品種繁多、琳琅滿目,什麼糧食、器具、首飾應有盡有。因為“東西市”是當時人們買東西的地方,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買東西”,這個說法流傳較廣。不過這“兩市”要等到中午才能開市。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長安城中有一條漕河橫貫金光門和春明門,在“西市”這裡形成了一個碼頭,幾乎所有西域來的商隊和商隊的駱駝,都要從這個碼頭進城。所以雖然說中原不產駱駝,但是《長安十二時辰》崔器還是提到了訓駱駝的阿羅約,這很正常。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關於吃什麼:胡餅是網紅,唐豬價更高

劇中在張小敬的回憶裡,熢燧堡戰役時,有個戰士說用狼油烤胡餅吃。劇中我們也能時不時的看見這樣的餅。其實這胡餅是當時的“網紅”,胡餅上撒有芝麻,吃口就香了許多。在唐代芝麻作為為數不多的調味品,很受當時人的歡迎。

姚汝能陪著張小敬查案的時候,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張小敬在路邊的小店吃了兩碗水盆羊肉。這個“羊肉”給人的感覺格外的新奇,在以前的武俠劇裡,我們經常聽到的是:“小二,來兩斤牛肉,一壺好酒。”從來沒聽到過:“小二,來兩斤羊肉”。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那麼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強調的是羊肉呢?我們現在吃的四條腿的肉類,主要是豬肉,其次是牛肉,再後才是羊肉。但是在唐代可不是這樣一個順序。牛肉主要是用來耕地的,所以一般不能吃的。而豬肉,那可是精貴貨,可不像現在那樣隨意養殖,大規模養殖。唐代養豬是用“牧”的,養豬成了一種田園牧歌的生活方式,這個有詩為證

“阮籍生涯懶,嵇康意氣疏。相逢一醉飽,獨坐數行書。小池聊養鶴,閒田且牧豬。草生元亮徑,花暗子云居。倚床看婦織,登壟課兒鋤。回頭尋仙事,並是一空虛。”

以致於當時豬肉的身價就有點像現在的“和牛”類似,“唐豬”貴的很所以唐代的最主要的還是吃羊肉,而且這也符合隴西唐李起源北方的習慣。

唐代還習慣吃生魚片,把魚肉切成或片或絲,不過這個特別不可怕,因為這生魚片都是河裡的魚,不高溫處理,殺不死寄生蟲。唐代為什麼要吃生魚片呢?主要是當時的鍋是青銅製的,不易用。

有些地方,草民不要隨意去

這裡指的主要是皇宮,穿過朱雀門就到了皇城,這就是真正的天子腳下了,再往北走,穿過承天門就到了皇帝住的太極宮。不過這太極宮的位置地勢特別低,到了夏天又潮溼又悶熱,所以一般皇帝不住這裡。後來向北移了點,建造了非常著名的大明宮。不過唐玄宗還是不喜歡,繼續找地方,最後看重龍首西渠旁邊的“興慶”,建了個興慶宮,建有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電視劇裡的花萼相輝樓就是這裡了。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在大明宮附近的房價最貴,算是首善之地,普通人買不起。一般是用來給官員上朝議事之前,等待用的。比如“光宅坊”、“永昌坊”。再比如“翊善坊”,高力士住過,方便去大明宮伺候皇帝。

在往南有個“崇仁坊”,裡面都是等著授官的人。這些人平時無聊,就會去“平康坊”玩耍。平康坊就是當時的“紅燈區”。葛老就住在“平康坊”。林九郎也住在平康坊的中曲。

平康坊裡的姑娘有各種各樣的業務,有陪遊的,陪酒的,還有最下等的陪睡。陪遊的,陪酒的主要講的是“才情”,要能歌善舞,琴棋書畫,熟讀詩書,會搞活氣氛,比如會行酒令、聯酒之類。張小敬去“平康坊”找的第一個姑娘說上元節好多姑娘都有預約了,還說丁瞳兒是一個不入流的妓女,就是這個道理。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各類宗教彙集長安

在劇中,張小敬在追一個狼衛的時候,闖入了祆教,其實這個就是《倚天屠龍記》裡的拜火教。這一點可不是假的。因為唐代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的時代,除了傳統的佛教、道教,唐朝還有很多其他的宗教,比如景教(抽象點看,就是基督信仰的一個分支),義寧坊有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說的是就這個,這裡的大秦可不是我國的秦朝,指的是羅馬。這塊碑最可貴的是將聖經翻譯成唐代最華麗的文字。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跟著馬伯庸看唐代長安


對於狼衛的猜測

劇中狼衛有一段對話,大致的意思是說大食把他們滅國了,他們向唐朝求助想復國,可是唐朝沒答應。從這一點來看,狼衛的背景可能是波斯。波斯被阿拉伯滅國,曾向唐朝求助復國,唐朝沒有答應,最終導致波斯的滅亡。

好了,簡單的介紹了下唐代長安,不知道有沒有對你觀看《長安十二時辰》有所幫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