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手段打出“組合拳”,多癌種迎來更好預期

binary_middle.jpg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最新發布的一份腫瘤患者生存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7年,在該院確診為惡性腫瘤、並接受住院治療的20餘萬腫瘤患者,經長期隨訪,3年和5年的總生存率分別達到了77.4%、71%,整體生存情況可與歐美頂級腫瘤中心媲美。

據悉,這份單中心的惡性腫瘤患者生存報告涵蓋了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十餘種腫瘤的生存情況。腫瘤醫院院長郭小毛教授表示,這份生存報告提示,無論是“紅顏殺手”乳腺癌,還是“癌中之王”胰腺癌,抑或是其他惡性腫瘤,早預防、早發現及早期規範診治仍是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基石。

十年來,不少腫瘤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明顯提升

“作為國內首個病例超過20萬的單中心、大規模、多病種的惡性腫瘤長期隨訪生存報告,該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近年的惡性腫瘤治療效果。”郭小毛教授介紹,十年來,不少腫瘤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有明顯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規範化治療理念和診療技術的發展。

以腫瘤醫院首診乳腺癌診療數據為例,2013年-2017年,首診乳腺癌患者5年總生存率達到90%以上,顯著高於2008年-2012年的5年總生存率88.2%。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分析,乳腺癌患者5年總生存率數據顯著提高,除了“早防早治”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外,乳腺癌“分類而治”的分子分型精準診療時代的諸多策略也帶來了良好療效。

近年來,在腫瘤醫院,新治療手段層出不窮。治療“組合拳”的推出,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希望和生活質量。例如,在乳腺癌領域,靶向藥物和內分泌藥物的發展令患者獲得了較好的預後;有效分類三陰性乳腺癌,讓“最毒”乳癌有了靶向治療可能;化療藥吉西他濱聯合順鉑的方案,有效延長了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命。

在其他瘤種方面,胰腺外科團隊創新“乳頭狀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新方法,將胰腺癌術後胰瘻率從國際平均水平的15%降至9.6%,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後。食管癌團隊首次證實“右胸入路”是更徹底清掃淋巴結的術式,並在國際首次明確早期食管鱗癌淋巴結的轉移規律及食管癌手術吻合的最短路徑,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73%,遠高於國內外前沿水平。腔鏡平臺的搭建推動腔鏡技術在胸部、胃腸、婦科等瘤種的有效實施,在根治腫瘤的同時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腫瘤發生轉移後不能手術?在多學科診療平臺上仍有機會

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實施“量體裁衣”精準施治,這已成為當前惡性腫瘤治療最為規範的模式。即便是一些已復發轉移或難治性腫瘤,也有可能通過前沿治療手段和規範的多學科綜合治療獲得更好的生存效果。

事實上,這也是腫瘤醫院獲得不俗的抗癌“成績單”的一個重要原因。

2005年起,腫瘤醫院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腫瘤單病種多學科綜合診治模式,由首席專家領銜,涵蓋外科、內科、放療、病理、影像、中西醫結合等多個學科的專家。疑難腫瘤病例會納入定期的多學科討論,由多學科專家根據患者病情綜合判斷,給出個性化治療方案。至今,腫瘤醫院已有14支單病種多學科團隊,基本覆蓋常見惡性腫瘤。

多學科團隊在治療過程中通力合作,能為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生存希望。例如,在大腸癌的治療中,2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初診時已發生轉移。在既往觀點看來,腫瘤一旦發生轉移就意味著進入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但在多學科綜合診治平臺上,在各科專家的協作下,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如果腫塊體積適中、且肝臟外無其他轉移灶,也有可能獲得手術根治的機會。

近年,腫瘤醫院還對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進行再升級。郭小毛介紹,在新運行的腫瘤醫院(浦東院區),已開啟以疾病為中心的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單科“轄區式”病床管理,在同一病區容納了外科、內科、放療等多學科,實現多學科模式在物理空間裡的高度整合。

基於綜合治療病房,腫瘤醫院透露,將開展多項臨床試驗,聚焦於難治性腫瘤治療方案和創新藥物研發等前沿研究。

防癌“關口前移”,讓惡性腫瘤成為“慢性病”

“一直以來,早防、早診、早治理念在腫瘤預防中被廣泛普及,讓更多早期患者獲得良好生存。在本次發佈的腫瘤患者生存情況數據也顯著體現了‘三早’理念的價值。”郭小毛說,在乳腺癌治療中,鉬靶和超聲診斷技術在乳腺癌篩查中的普及,使得更多早期的乳腺癌患者被發現。在腫瘤醫院初診早期乳腺癌的比例近年來顯著提升,且這部分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可達97.8%,基本實現治癒效果,患者生存質量也遠高於晚期乳腺癌。

再比如,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可以發現直徑0.5釐米的肺癌病灶,該項技術在日常體檢中的廣泛應用,已使早期肺癌患者的比例大幅提升,更多早期的肺癌得以及時手術根治。

郭小毛表示,此次生存報告也再次證實,將防癌抗癌的關口前移可有效減少因病情貽誤導致的死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進行預防篩查,40歲以後每年定期防癌體檢,這些都是腫瘤得以積極防控、提高早診率的有效途徑。“希望社會各界能共同參與,科學抗癌,讓惡性腫瘤成為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作者:唐聞佳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