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内宅轶事——世代恩亲张姥姥

大家好,这里是圣城小事,持续更新传说故事、趣闻轶事,欢迎关注!!! 您的关注,是我天天向上的动力!!!

在孔府众多的亲友中,有一门很特别的亲戚,既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官宦之家,而是世代种田的庄稼人。这家姓张,住在林前张羊村,主人是一位老妈妈,人们都叫她张姥姥。每逢孔府红白喜事,张姥姥就带着一大家子到孔府来吃喝,别的客人都是王孙贵族,只有她一身蓝布衣裳,农民打扮,但是当差的都小心翼翼的伺候她,很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但又比刘姥姥硬气的多,孔府上下都尊敬着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孔府内宅轶事——世代恩亲张姥姥

孔子第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是个独生子,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三年,仁玉九岁,到处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早已经断了恩赏,仁玉的父亲,四十二代老公爷孔光嗣也失了爵位,只靠做个泗水令地方官支撑门面。

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后来进府当差改为孔末(那时候的规矩是外姓人进府当差都要改姓孔,明朝以后这规矩就反过来了,不允许孔姓为奴才)。孔末早就想趁着战乱的岁月篡位夺权,在一天夜里将老公爷杀死,并且要斩草除根,杀掉孔仁玉,但凑巧的是孔仁玉去奶妈张妈妈家并没有回来,孔末就追到张妈妈家里来,刚好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相仿,张妈妈就来了个狸猫换太子,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孔仁玉的衣裳,结果就被孔末杀死了。

孔末回到孔府,夺了大印、令箭,自封为爵,以孔子后世自居,而真正的孔子世家至此断了宗。在那个乱世年头,族人们自顾不暇,敢怒不敢言,而且朝廷也没功夫管孔府。这十多年里,孔仁玉改名换姓,和张妈妈以母子相称,发奋读书,到了后唐明宗时赴京赶考,被朝廷授以太学生。这时孔仁玉就向当时的皇上明宗递了奏折,禀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人来曲阜查实,将孔末治罪杀死,恩准孔仁玉回到孔府袭爵。孔子世家得以中兴传续,孔氏家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在他死后,孔府里还为他盖了祠堂叫“报本堂”,在孔庙的崇圣祠里也有中兴祖的牌位。

孔府内宅轶事——世代恩亲张姥姥

孔仁玉

孔府内宅轶事——世代恩亲张姥姥

孔仁玉墓

孔仁玉为了报答张妈妈的舍子救命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世世代代都算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如有不周到的地方,就是触犯家规祖训。从此孔府上下和孔氏全族都通称张妈妈为“姥姥”,这“姥姥”就成了张妈妈的官称。孔仁玉还赐给张妈妈一柄楷木的龙头拐杖,可以用来管教孔府文宣公(后世为衍圣公)的一品夫人,孔仁玉规定,张妈妈死后,“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

关于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曲阜《续县志》中还有一段记载:

按孔氏中表著闻者以颜姓为最,然衍圣公与颜博士论师生而不叙表亲,唯曲阜县张羊村唐张温之裔孙与衍圣公及诸孔氏称表亲,而男女通呼曰亲戚妇人老年称姥姥,遇喜庆事不尽来,遇衍圣公有丧以内外张亲戚皆来为荣,遇衍圣公祭四十三代公时,则张姓以嫡孙陪祀祭,祭四十二代张夫人亦然,亦有时代请张姓代行扫墓之礼。

考张姓嫡孙由衍圣公奏准恩赐一人为监生,世袭奉张温祀以报其救孔子四十三代奉祀孙孔仁玉之功。

我(孔德懋老人)所看见的那一代张姥姥每次来孔府也拄着一根拐杖,是普通的拐杖,其实她走路稳健用不着拐杖,大概是表示什么象征吧。那也是一位农家妇女,五十来岁,酒席上毫不在乎,大吃大喝,临走时,竹篮里还要装满吃食。衍圣公夫人陶氏这个一品夫人当着许多客人,对张姥姥总是很尊敬的样子,我想这不单是处于对祖宗的孝敬,很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怕麻烦。记得有一次,当差的稍有怠慢,张姥姥竟然在大堂前高声怒骂,没有一个人敢吱声。

陶氏说要什么给什么,其实张姥姥也从未要过别的,每次都只要两样:馍馍、酒。张姥姥常带许多人来,不光是她全家,几乎是全村,陶氏出殡时,她带来的人摆了六桌酒席,但后来逐渐减少了,孔德成结婚时候,她带来的人只摆了两桌。

【注】孔末乱孔的故事前面在《孔府门联,富不出头》中也讲过,孔氏能传承千年中间想必也经历了不少曲折的故事,本篇选自《孔府内宅轶事》,作者为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