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是陶瓷裝飾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粉彩瓷是在高溫燒製的白瓷胎釉面上,施以玻璃白與傳統彩料,再低溫燒製的釉上彩瓷。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琺琅彩和康熙五彩基礎上創燒了粉彩這一新品種,它萌芽於清代康熙晚期,成熟於雍正時期,到了乾隆年間更是得到了極盛的發展,故《陶雅》稱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嬌奪目,工緻殊常"。

康熙晚期燒製成功的粉彩瓷器屬於草創階段,在製作上較為粗糙,在裝飾風格上趨於簡樸,僅在部分紅花花卉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色調延續五彩濃厚的風格。

到了雍正時期,粉彩技藝日趨成熟,粉彩瓷器以精細著稱於世。無論在造型、施釉和彩繪方面均得到空前的發展。彩料比康熙時期精細,色彩更加柔和,效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進行裝飾,而少量在色地上裝飾。紋飾多為吉祥如意寓意的人物與植物題材,如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等等。裝飾佈局以疏朗、規整為特點。

到乾隆時期,粉彩瓷器在前兩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是所佔比重較大的彩瓷品種之一 。此時的粉彩瓷器一改雍正粉彩輕盈精巧、細膩典雅、清新雋永的風格而朝更富裝飾性和繁雜富麗的方向發展,所燒製的粉彩瓷集古代文玩、器物之大成,融西洋技法,材料於一體,把清代制瓷業的燒造水平推向了史無前例的創造性階段,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清康熙粉彩

粉彩花蝶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花蝶紋盤,清康熙,高3.5釐米,口徑17.5釐米,足徑10.5釐米。

盤撇口,弧腹,圈足。盤裡外粉彩裝飾。內底繪一折枝果,旁有一隻飛舞的蝴蝶。內壁繪折枝四季花卉紋3組,一組為牡丹、玉蘭花,一組為海棠花、梅花,一組為折枝桃花果。盤外壁繪折枝花果紋及蝴蝶紋,以墨彩、紅彩勾繪紋飾輪廓線,內填其他彩料。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粉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瓷器的影響而創燒出的一種新型彩瓷。康熙粉彩瓷器處於初創階段,造型有盤、水丞等。此盤用平塗法繪畫,畫筆簡練,施彩較厚,色階不夠豐富,顯示出粉彩瓷器初創階段的特點。此種盤也見署楷體“大明成化年制”仿款者。

粉彩鍾馗醉酒像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鍾馗醉酒像,清康熙,高16.8釐米,底長29釐米。

鍾馗依山石而坐,頭戴黑色軟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雲龍紋蟒袍,腰繫黃色絲帶,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著一仿宋官窯酒罈,右手持杯,兩眼微閉,醉意朦朧,自得其樂,背後有一紅蝠紋瓶。山石後側刻陰文 “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人物生動傳神,釉彩濃淡相宜,華美自然。

自古以來,鍾馗多以猙獰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劍,捉拿妖魔鬼怪。後來,鍾馗逐漸演變成為迎富、納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風格與傳統的鐘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其醉態使人覺得和藹可親,詼諧可愛。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見,鍾馗像更為稀有,此件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宮內長期被尊為庫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宮廷,後被發現於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清雍正粉彩

粉彩人鹿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高16.6釐米,口徑3.2釐米,足徑6.1釐米。

瓶小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瓶身白釉地上以粉彩描繪兩組紋飾:一組為一老者肩扛鐵鏟,手提籃子,正扭身回首笑容可掬地望著稚嫩的小鹿;另一組為一輪紅日、山石及花草。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此瓶敷彩淡雅,所繪人物與動物生動傳神,反映出雍正時期粉彩瓷器的高度藝術水準。

粉彩鏤空團壽蓋盒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鏤空團壽蓋盒,清雍正,通高13.2釐米,口徑21.7釐米,足徑12.9釐米。

盒呈扁圓形,上下子母口套合,蓋面隆起,蓋頂置寶珠形鈕,圈足。盒內設9格,外壁以粉彩描繪纏枝花紋。蓋面先鏤空纏枝蓮紋,蓮朵中心鏤空團“壽”字,再以粉彩描繪。口沿塗金彩,近足處繪雙重蓮瓣紋,圈足外牆繪回紋。足內施孔雀綠釉,外底中心青花雙圈內留白,以青花料篆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盒以鏤空加彩繪技法進行裝飾,而且鏤空技法嫻熟,彩繪筆觸細膩,堪稱雍正粉彩瓷器中殊為少見的作品。但其裝飾較繁縟,應屬雍正後期景德鎮御窯廠之作品。

粉彩桃花紋直頸瓶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桃花紋直頸瓶,清雍正,高37.6釐米,口徑4.1釐米,足徑11.6釐米。

瓶直口,長頸,圓腹,圈足外撇。通體白釉,粉彩裝飾。外壁繪桃樹一株,蔓遍器身,花蕾欲放,鮮花婀娜,綠葉青翠,彩蝶飛舞其間。胭脂紅彩描繪的花朵顏色深淺不同,花心部分色料最厚,從花心到花瓣邊沿紅色漸趨淺淡。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瓶造型優美,色彩絢麗,繪畫精細入微,圖案逼真,是一件頗能代表雍正粉彩瓷器燒造水平的佳作。

雍正粉彩瓷以白地彩繪為主,其胎體薄輕,釉面純淨,溫潤似玉,可充分襯托出粉彩之嬌麗。有些盤、碗類小件器物玲瓏剔透,若迎光透視,另一面的圖案清晰可見。雍正粉彩瓷器的裝飾題材以花鳥、山水、人物圖案為主,尤以花卉見長。它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技法,突出陰陽向背,濃淡相間,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效果。

粉彩雉雞牡丹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雉雞牡丹紋盤,清雍正,高5釐米,口徑35.5釐米,足徑21.5釐米。

盤撇口,折沿,淺腹,圈足。無款識。通體施白釉。盤內粉彩裝飾,折沿處繪錦地開光,開光內繪雜寶紋,內底繪雉雞牡丹紋,襯以洞石、玉蘭、菊花紋。外壁光素。

此盤的裝飾風格接近清康熙時期的粉彩瓷器,尤其是口沿處的一週錦地開光和圖案充滿盤心的裝飾方法在康熙時期的粉彩器物中很常見,由此推斷這件器物應是雍正早期的作品。在裝飾上運用雉雞、牡丹、洞石等,寓意“吉祥富貴”和“長壽富貴”,這種借物寓意的裝飾手法在清代瓷器上很流行。此盤構圖嚴謹,運筆流暢,雉雞的形象栩栩如生,盛開的牡丹花和用藍料彩描繪的太湖石使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

清乾隆粉彩

黃地粉彩勾蓮紋佛塔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黃地粉彩勾蓮紋佛塔,清乾隆,高43釐米 ,底邊長18.4釐米。

塔常見於佛塔,意為:墳、廟、高顯處等。它起源於印度,建塔之原義有三:一是表人勝,二為起信,三為報恩。後為佛教所沿用之,存放諸佛菩薩、祖師、高僧之遺骨舍利或佛經,以彰表其功德,並作供養、膜拜之用。久之成為佛教的器物象徵,且逐漸演變,呈現各種形式。

這件黃地粉彩勾蓮紋為藏式塔,頂部飾粉彩如意寶瓶形寶頂,下為寶蓋形天盤和十三相輪。十三相輪及塔身施黃釉地,上以粉彩繪勾蓮、獸面、瓔珞紋等圖案。塔身內空,一側開有歡門,內可放置佛像。塔座呈四方形,施以紫紅色釉,並飾有纏枝蓮瓣等圖案。此塔屬供養塔,一般置於佛前供案上,以示觀想。該塔製作為分段燒製,後粘合而成。其做工細緻,瓷質潔白,釉色晶瑩、清透、均勻,蓮紋線條流暢、色彩豔麗。據其特徵,應是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佛堂燒造的。

粉彩嬰戲瓶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嬰戲瓶,清乾隆,高19.3釐米,口徑5.5釐米,足徑6釐米。

瓶撇口,細頸,橢圓形腹部,圈足。通體在白釉上飾粉彩繪一群眉清目秀、雪白粉嫩的小童敲鑼打鼓、燃放爆竹的節慶嬉戲景象。口、足邊描飾金釉,瓶內壁施綠釉,底綠釉上藍料彩雙方欄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乾隆時期的嬰戲圖多出自供奉內廷的畫家金廷標筆下。金廷標繪製的兒童姿態多樣,動作誇張,畫面多呈熱鬧愉悅的氣氛。嬰戲圖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用以描繪“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的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清代經康、雍父子之經營,攤丁入畝的成功推行,到乾隆時民族矛盾已相對化解,兩千年的封建經濟臻於頂峰,謳歌盛世以及替乾隆皇帝歌功頌德的文章和圖畫也大量出現,各種工藝品上的嬰戲圖即其表現形式之一。

粉彩嬰戲圖壯罐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故宮博物院藏:清三代粉彩瓷器欣賞


粉彩嬰戲圖壯罐,清乾隆,高14.9釐米,口徑5.8釐米,足徑5.5釐米。瓷器圈

罐直口,短頸,筒形腹,圈足,附蓋。罐內壁與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壁以粉彩嬰戲社火圖為主題裝飾,邊飾紫地軋道粉彩仰覆如意雲頭紋。圖中嬰孩在園景中有的舉燈、騎馬,有的敲鼓、打鑔、吹號,有的舉獅戲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場面。外底署紅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嬰戲圖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已經出現,至宋、金時期磁州窯枕面上多見。唐、宋、金瓷器上的嬰戲圖主要反映民間生活場景,人物、動作、場景單一,系民窯產品。明代這種喜聞樂見的紋飾被官窯瓷器吸收採納,將表現人物與場景擴大,發展至清代逐步成為官窯瓷器上的一種程式化的象徵圖案,寓意喜慶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