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福建建陽:考亭書院裡,回望文化往事

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朱熹在各地創建、修復和讀書講學的書院多達67所,對重振中國書院文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南宋時期各地興建書院的熱潮,就是由朱熹揭開序幕,也是在他的推動下產生的。由朱熹本人所創所修最重要的書院,在外地有經他修復的廬山白鹿洞書院和長沙嶽麓書院;在福建則有由他親手創建的建陽寒泉精舍、雲谷晦庵草堂和考亭竹林精舍(後改名為滄洲精舍),以及地處武夷山五曲的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是朱熹建造的第三所書院,因朱熹別稱紫陽先生,故在元明時期,後人又將其稱為紫陽書院。從淳熙十年到紹熙元年(1183年—1190年)這八年中,他主要在此聚徒講學和從事學術活動。這一時期,前來問道求學的門人弟子眾多,是朱熹考亭學派迅速壯大、學術活動空前活躍的一個時期。

考亭竹林精舍是朱熹繼建陽寒泉、雲谷和武夷精舍之後創建的第四所書院。也是他晚年創建的最後一所書院。紹熙三年(1192年),朱熹承父遺願,從五夫裡遷居考亭,在此廣招門徒,聚眾講學。初名竹林精舍,紹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因生員日多,便將精舍加以擴建,更名為滄洲精舍。

精舍建築分為朱熹宅與滄洲精舍兩個部分。其宅名“清邃閣”,得名於其父朱松“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之遺言。精舍前堂為諸生課業之所,後室為諸生飲食起居之處。由於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這時的精舍建築比較簡陋,僅夠課業和日常生活使用而已。

曾有人誤認為,考亭書院是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實際上,以當時的規模而言,考亭書院遠不能與四大書院(通常指白鹿洞、嶽麓、嵩山、睢陽這四所書院)相比,但若以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而論,考亭書院則足以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書院相提並論。

從紹熙三年至慶元六年(1192年—1200年)前後約8年,朱熹大部分時間都在考亭講學和著述。朱熹的《孟子要略》《韓文考異》《楚辭集註》《楚辭辨證》等一系列重要著作都在這裡撰就。這時,曾先後就學於寒泉、雲谷、武夷的蔡元定、黃榦、葉味道、蔡沈,包括來自廣東潮陽的鄭南升、郭叔雲等一大批門人弟子,又聚集在考亭。考亭書院成為當時全國的學術研究和教育中心。

受朱熹的影響,其及門弟子在學成之後,返回家鄉,也紛紛創建書院,從而將南宋時期的書院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些書院,無論是在內容與形式上,與朱熹的武夷精舍、考亭書院都有一脈相承之處。在理學的旗幟下,以朱子為代表的考亭學派把古代書院的發展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開啟兩大祭祀的先河

以朱熹建陽考亭書院為代表的理學書院,在書院祭祀方面有兩大創舉,一是開啟了配祀孔門四大弟子,即所謂“四配”的先河;二是開啟從祀本學派先賢的先河。

紹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在考亭滄洲精舍主祀孔聖,並以顏淵、曾參、子思和孟子配祀,此為全國書院祭祀孔聖,而以四位門人配祀的創舉。而在此之前,北宋時僅有顏子和孟子兩位配祀,左顏右孟;曾子、子思加入配祀則是在宋理宗鹹淳三年(1267年),與朱熹考亭書院“四配”崇祀相比,晚了70多年。

經過歷代書院祭祀的傳承,以考亭為代表的南宋書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

朱熹逝世後,為論定朱子的道統地位,闡揚他的理學思想,並使朱子成為各地書院、祠堂崇祀對象的,是當時學界公認的朱門領袖黃榦。而將此落實到考亭書院的,則是朱門後學莆田劉克莊。黃榦在《朱文公行狀》中,全面論述了朱熹的學術思想和人品道德,並給予朱熹“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的高度評價,並將前人所創由堯舜開其端,一直到孔子、孟子的道統之傳,下延至周、張、二程和朱熹。

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秋,劉克莊任建陽知縣,在考亭書院內建文公祠。祠中主祀朱熹,而以門人黃榦配祀。此為在朱熹創建的書院中祭祀朱熹的開端,也是對朱熹在考亭書院祭祀學派先賢這一創舉符合邏輯的創造性拓展和延伸。

朱熹的莆田籍弟子、曾任南劍州知州並創建延平書院的陳宓,有一首《送劉學錄之建陽》的七絕:馬蹄千里踏春風,為愛河陽制錦工。首重儒宗新像設,不妨特地拜文公。詩中所說的“首重儒宗新像設”,指的就是劉克莊在考亭書院內設文公祠並張掛朱子遺像祭祀朱熹。

劉克莊不僅在實踐層面上將朱熹考亭滄洲精舍的祭祀活動發揚光大,並且還努力在理論層面上加以總結,將朱熹考亭滄洲精舍所確定的“四配”、學派先賢和朱熹親手製定的祭祀程序《滄洲精舍釋菜儀》等,通稱為“滄洲之制”,從而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其表現為,在空間上向閩南、廣東,以及其他地方的書院推廣,在時間上因宋元后學如熊禾、陳普等人的弘揚而代代傳承。

近年來,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迴歸,在海內外,古老的書院祭祀儀式與新時代的文化元素結合,逐漸形成了祭祀朱子的“現代版”,在各地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跨越兩省的同名書院

除朱熹親手所創的建陽考亭書院之外,在閩粵兩省,還有幾所同名的書院,與建陽考亭書院有密切的關係。

安溪考亭書院前身為朱文公書院,又名鳳山書院,在福建安溪縣西鳳山。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官同安主簿,曾往安溪處理公務三天,寫下了《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絕類建劍間山水佳處也》《留安溪三日按事未盡》《安溪書事》等詩,並於西鳳庵留有題詞。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縣龔穎以朱子曾在安溪鳳山庵休息,就把庵改為書院,塑朱熹像奉祀。嘉靖十六年(1537年),學使邵銳移到縣學,其地址在城隍廟東,以兩位朱門弟子——曾任知縣的陳宓、曾任主簿的陳淳配享。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縣令“曾之傳捐俸買地,將文昌祠拓(擴建)為書院,移祀文昌於後進,而祀朱子於中堂。拓其前為敬業堂,以課諸生,額曰‘考亭書院’”。

而在省外,廣州也有一所考亭書院,是廣州舊城中保留較好的清代宗祠書院的其中一所。

朱熹第六代孫朱文煥南遷後,其後人在離廣州府不遠的流水井建起這座同名的書院。據《粵桂朱氏源流》載:“該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建院的目的除紀念朱文公外,又便於朱家舉子赴省或京參加會試或殿試,集留學習、住宿而設的。書院還有一規定,凡本姓人中舉人以上的,必須接受紫陽書院的獎賞和在此舉行的祭祀儀式,這種做法直到清末科舉制度取消方終止。”

現在來到位於廣州越秀區西湖路流水井35號的考亭書院,可見門上有一石匾,上面刻有“考亭書院”四字。可以看出,系複製於建陽考亭書院石制牌坊。書院中有廣州現存最高大、完整的書院奎樓。廣州考亭書院是朱子後人所建,與建陽考亭書院有天然血緣關係,成為傳承朱子理學在當代的代表性書院,為傳承和弘揚朱子理學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方彥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