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之《司馬錯論伐蜀》第五節

#每天學點《古文觀止》#第五十八篇第五節

很多人做事情為什麼失敗?很多企業的一些戰略為什麼失敗?就是沒有看到如果你採取了你的行動,對你行動相關的各個方面有所動作的話,這些相關的各個方面會不會有其他的動作的調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又應該做什麼?如果以靜態的角度看問題,那真是很容易失敗。

聽完了司馬錯的話,秦惠王說,好我就聽你的了,於是派兵伐蜀,在10月就把蜀國給平定了,把蜀主的王爵削去,改為侯爵,派了自己的大臣陳莊到蜀國去做丞相,那名曰丞相實際上也就是太上皇了。

《古文觀止》之《司馬錯論伐蜀》第五節

這一仗是平定了蜀國,把蜀國劃入了秦國的版圖,秦國從此以後是更加的富強,更加地輕視天下的諸侯。

《古文觀止》之《司馬錯論伐蜀》第五節

《古文觀止》當中這個故事就講到這裡。

剛才咱也說了司馬錯、張儀兩個人對事情的分析,張儀沒有動態地去考慮這個問題,沒有全局地去考慮這個問題,而司馬錯他有動態的視角,有全局觀。

但其實這個事我覺得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為什麼張儀會看錯?不一定是他沒有動態的眼光,也不一定是他沒有全局觀,而是可能有著另外的原因。

這另外的原因是什麼呢?開頭咱也說過,張儀和蘇秦在那個時候是齊名的,蘇秦之口,張儀之舌。蘇秦、張儀都是縱橫家,而蘇秦採取的是合縱的策略,讓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而張儀採取的是連橫的策略,讓秦國離間六國,在六國當中結交仨、打倆,採取這種策略。

當然了仨倆是約指,反正是結交一部分,打壓一部分。可能由於他本身的身份和他一直主張的理論,讓他自己陷入了一個思維的怪圈當中,這個怪圈就是不斷的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

所以思考任何問題都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他也一樣,還是採用連橫的角度來看問題。

親魏善楚,聯合魏國楚國這兩個國家,這就是連橫的策略,聯合完了之後打完了韓國和周王室,回頭再收拾魏國楚國這還是連橫的策略。這個其實就是張儀一直的主張,但他不知道伐蜀還是伐韓這個事情,和合縱連橫其實不是同一個問題,還用連橫的思想去對待這件事情,肯定要出錯。這個對我們今天的做事其實有很大的啟發。

我們今天在職場當中或者在一個組織當中,很多人都會犯張儀這樣的錯誤,這種錯誤就是不斷地證明自己是對的,永遠以自己為核心考慮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這個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

往小說對於個人的發展是不利的,因為你不能客觀的看問題,往大說如果張儀的主張被採納了,對於一個組織也是不利的,所以這一點讓我們都借鑑一下。

永遠要把自己的內心清零,永遠要有一個空杯心態,千萬不要陷入思維慣性當中,更不要總想著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沒有人能夠永遠正確,此一時彼一時也,具體問題咱還要具體分析。就事論事,您說對不對?

好了,今天的學習就這,咱們明天繼續吧!

點擊“瞭解更多”可聽音頻版

陳鳳山:業餘相聲演員,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理科生,立志讀完《古文觀止》222篇文章,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每天和孩子一起讀一段古文

微信公眾號:鳳山說;喜馬拉雅FM:陳鳳山的保險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