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功績被低估2000多年,戰國名將司馬錯

我們一提到秦國的名將首先想到的就是白起王翦這兩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他們手握全秦國的兵,然後打的都是滅國級別的大戰,調動的軍隊都是大幾十萬,殲滅的敵人也都是以幾十萬來計算的。有人給白起做過統計,他指揮的大戰,總殲敵數在100萬以上,名副其實的戰神。而王翦直接領兵滅了趙國,燕國最後帶領60萬大軍滅楚國,成為秦國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最大功臣。

和這兩位星光熠熠的戰神比,司馬錯就顯得暗淡不少。但是從秦國整個統一全國的進程來看,司馬錯的功績一點不比白起和王翦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他的功績被低估2000多年,戰國名將司馬錯

司馬錯在歷史上的記載基本就是在戰國策裡的《司馬錯論伐蜀》有關他和張儀伐韓還是伐蜀的論戰記載。作為他的後代子孫,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也沒有單獨為他作傳,只是在張儀的傳記裡把司馬錯伐蜀的方略作為和張儀對比列舉出來。按常理來說,把先祖形象寫得光輝一點,後代也能跟著沾光啊。而白起和王翦在史記裡都專門將他們並列在一起作傳

從司馬錯的官爵上來看,秦國官方也更認可白起和王翦。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司馬錯當時擔任國尉,率領軍隊攻打魏國的襄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將領白起接替司馬錯擔任國尉。

白起是直接從司馬錯手裡接過國尉的官職的,要知道白起一直都是司馬錯提拔起來的,也算是司馬錯培養出來的。此後司馬錯在軍中的地位基本上都是居於白起之下的。白起最後爵位封武安君,而司馬錯最高爵位應該是左更;後來王翦也因功封武成侯。

那為什麼司馬錯一直都功名不顯,卻要說他的作用被低估呢?

這主要是因為司馬錯的最主要的成就在戰略方面。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

另外著名的扁鵲三兄弟的故事也提出了“治未病”這個概念。也就是說好的戰略,其實是可以四兩撥千斤,以最小的消耗完成重大的戰略利益,而且效果還比那些轟轟烈烈大動干戈的行動效果還要更好。這點可以從《司馬錯論伐蜀》裡面司馬錯給的理由可以看出來。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在這段論述裡,司馬錯提出了幾個重要論斷:

1,秦國當時還屬於地小民貧。司馬錯伐蜀是在秦惠文王初期,那個時候商鞅變法初見成效,但是還是國力還是不足與讓秦國參與到中原搶地盤。而且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講,時間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安定穩定的環境,對於秦國發揮商鞅變法的優勢,快速積累國力是非常重要的。

2 秦國當前的主要任務還是富國強兵,就得富民和擴張地盤。秦國在秦獻公時期發動了多次對魏國爭奪河西的戰爭,雖然取得過幾次大勝,但是由於國力不足以支撐這麼頻繁的戰爭,到了秦孝公接手的時候,基本上已經被戰爭消耗得山窮水盡,國弱民疲了,所以才下定決心才用了商鞅變法這記猛藥。到了商鞅變法初成的時候,商鞅都得親自帶兵打仗,優秀的將領還是不多的,不像秦國強大之後那樣將星雲集,軍隊也得花時間去訓練。

3,由於國力還不足與東進摻和到中原各國互相爭鬥的泥潭中去消耗國力,所以得博德,博德對於秦國來說還是“尊王攘夷”。當時的周王室雖然是個空架子,但還是天下宗室,如果秦國去冒犯他,其他的諸侯國就有理由聯起手來對付秦國。秦國一直以來都是幫周王室抵抗戎狄而獲得承認的。

他的功績被低估2000多年,戰國名將司馬錯

司馬錯時期秦國在中原方向的態勢

這個幾個因素結合起來,那麼伐蜀就是最優方案:

首先,蜀國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但是當時剛好發生內亂,這個時候,秦國以幫助平叛為名,只要很少的代價就能把蜀國拿下來,而且名正言順。得到的回報卻是巨大的。但是如果錯過時機,讓蜀國自己平亂,形成一個穩定的政權,或者是引入最近的楚國進入巴蜀,那麼蜀國到時反過來就會成為秦國的一個巨大威脅。秦國隨時面臨兩面夾擊的壓力。

其次,蜀國當時遠離中原,在中原各國都把他們當做戎狄來看待,也看不上那個地方。秦國拿下蜀國也不會引起中原各國的警覺。而且平定蜀國還會被認為是為周王室滅戎狄而得到認可。

最後,如果選擇攻韓,韓國好歹也是戰國七雄,在當時秦國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把韓國打敗。花巨大的代價就算能拿下一些城池,這些城池都在四戰之地,要守住就得耗費很大的精力,能不能消化得掉還是個問題,同時還揹負了劫天子的惡名。所以總得來說攻韓是一個不划算的買賣。

他的功績被低估2000多年,戰國名將司馬錯

伐蜀前的態勢

從司馬錯伐蜀的過程來看,基本上就如同他自盡所預測那樣“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秦軍勢如破竹,基本上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而且動用的兵力也不多。

巴蜀拿下來之後,為秦國開闢了一個大糧倉,都江堰修建之後更是把四川盆地變成天府之國。從此為秦國的征戰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兵源。

另外一個巨大的福利就是:

“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

司馬錯經營蜀地,然後順著長江進攻下游的楚國,基本上一攻一個準。他也為後世很多朝代經營巴蜀然後奪取全國的路線提供了一個範本。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奉命調動隴西軍隊,從蜀地進攻楚國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秦軍擊敗楚軍,奪取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給秦國。

白起指揮伐楚的鄢郢之戰的路線也基本上在司馬錯伐楚的路線上做出修改,但總的態勢都是從蜀地由上往下順勢而攻,楚國就基本上防不勝防。

他也為後世很多朝代經營巴蜀然後奪取全國的路線提供了一個範本。

劉邦也是通過王漢中,以巴蜀和關中平原為依託,雖然屢次被項羽打敗,但是最終憑藉這兩個地方的資源和人力,打敗項羽,成立漢朝。

三國時期的司馬氏也是通過先拿下蜀漢然後從長江上游對東吳進行夾擊,最終三家歸晉。

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路線圖應該也是參考過司馬錯的這個戰略的。

所以說司馬錯的戰略為變法初成的秦國提供了指導思想。以經略全國的角度來規劃秦國的擴張步伐,使當時的秦國沒有走彎路,沒有錯失時機,用最少的資源取得了最大的而且長遠的成果。也為後來的白起,王翦他們發動大規模的殲滅戰提供人力和武力的保障。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在秦朝統一的貢獻絕對不比攻城拔寨的白起和王翦等名將少。

另外由於戰略的制定,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於秦王,所以說司馬錯的功績不顯也是有原因的。就像一個足球隊中,教練總是不如當家球星有名,薪水也沒球星拿得高,因為球星進球是可以量化的,是有數據支撐的。而教練的工作成績要量化起來相對更困難一些,如果出了成績,俱樂部老闆也可以說是在老闆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成績。

他的功績被低估2000多年,戰國名將司馬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