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亡100多年的清朝,為何還有守墓人?誰來給他們發工資?

引言

信仰,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精神支柱。很多人為自己的信仰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比如范仲淹的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比如於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些詩句的含義無一不是在表明自己的信仰與堅持,而他們不僅據其言,並且依其行。言行合一,令人敬佩。

在我國的歷史上,便有許多這樣的仁人志士。為了信仰,他們可以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即便周圍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仍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最有名的比如張騫,他在出使西域的途中被匈奴扣押十年之久,但他仍然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完成漢武帝的囑託。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為何還有守墓人?誰來給他們發工資?

▲張騫出使西域雕像

01

而除了張騫,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大清的守墓人。守墓是古代王侯將相家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一個習慣,守墓人也因此而生。但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守墓人有一點值得大家關注,那就是即使清王朝消亡已百餘年,但他們的守墓人仍然堅守著自己身上的職責。

清朝的這群守墓人身份十分特殊,因為他們直接受命於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群體,並專為他們服務。之所以說清朝的的守墓人身份特殊,是因為當時的清朝有八旗之分,而其中當屬滿八旗最為尊貴,而滿八旗中也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其中又以上三旗為首,而清朝的守墓人正是出自於上三旗。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為何還有守墓人?誰來給他們發工資?

▲滿洲八旗的盔甲復原圖

清朝在守墓人的選擇上十分謹慎,除了必須是上三旗出身之外,還必須參加內務府的選拔,所以,清朝的守墓人身份都十分尊貴,其中更是不乏一些朝廷大臣。

02

由此可見,清朝的守墓人並不像電視上演的那樣是個清冷的苦差事,反而是一個待遇非常好的肥差。除了社會地位高、居住環境好、工作清閒外,他們還不需要繳納賦稅、服役,所以,在清朝做守墓人可以說是“名利雙收”。當然,他們也有日常事務需要完成,比如皇陵的修繕、內務以及特殊節日的祭祀等。這份工作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這是一個“世襲罔替”的職業,一般只要上崗後不犯錯,就是可以幹一輩子,“退休”之後還可以傳給後輩。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為何還有守墓人?誰來給他們發工資?

▲同治皇帝惠陵照片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守墓人的這份工作因為社會局勢的動盪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隨著清朝的滅亡,守墓人的處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背後沒有了龐大的清王朝做後盾,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失去了生活來源,所以到了後面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願意幹這份工作了。

溥儀退位後,很多守墓人都紛紛離開了皇陵,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仍然留下守墓。當然,除了堅守職責者,也有渾水摸魚者。有一部分守墓人的行為很是令人瞠目,因為他們監守自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孫殿英,他以暴力的手段打開皇陵,盜賣墓中的奇珍異寶,這樣的行為使得清朝的皇陵毀損嚴重,無數國寶流失。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為何還有守墓人?誰來給他們發工資?

▲孫殿英劇照

03

即使如此,守墓者也沒有放棄皇陵,甚至還會按時舉行相關的祭祀活動。而留下來守墓的這部分人大多都是八旗子弟和清朝官員的後輩子孫。當地的文物部門知道這件事之後,都給他們發放了一定的生活補助,但杯水車薪。所以近年來有一個新現象——清朝的守墓人“靠山吃山”,以皇陵為依託,發展旅遊業,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

但歸根結底,對於這些自願留下來守墓的人來說,守墓已經不只是一份簡單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種對信仰的堅持,他們的這份工作包含著對先輩的敬仰、對生命的敬仰、對文物的敬仰,所以這是一份無比榮耀的職業,有沒有工資倒還是其次了。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為何還有守墓人?誰來給他們發工資?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的皇墳守護者覃國安

結語

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帕斯卡爾所,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人因思想而偉大,對精神的需求遠超其他生物,所以做的每一件事並不一定都和金錢名利有關。比如歷史上精忠報國的先烈們,他們有人名垂青史,有人魂斷異鄉,但他們仍然毫無畏懼、不怕犧牲的踏上了他們認為對的道路,哪怕前方荊棘滿地,有去無回。之所以能有如此的勇氣,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他們知道自己前進的明燈就在前方。而這個明燈,就是人們心中的信仰。信仰與金錢名利無關,但它是人們前進的動力和拼搏的源泉。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西域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