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亡100多年的清朝,为何还有守墓人?谁来给他们发工资?

引言

信仰,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柱。很多人为自己的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比如范仲淹的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比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诗句的含义无一不是在表明自己的信仰与坚持,而他们不仅据其言,并且依其行。言行合一,令人敬佩。

在我国的历史上,便有许多这样的仁人志士。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即便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仍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最有名的比如张骞,他在出使西域的途中被匈奴扣押十年之久,但他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完成汉武帝的嘱托。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为何还有守墓人?谁来给他们发工资?

▲张骞出使西域雕像

01

而除了张骞,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大清的守墓人。守墓是古代王侯将相家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一个习惯,守墓人也因此而生。但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守墓人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即使清王朝消亡已百余年,但他们的守墓人仍然坚守着自己身上的职责。

清朝的这群守墓人身份十分特殊,因为他们直接受命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群体,并专为他们服务。之所以说清朝的的守墓人身份特殊,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有八旗之分,而其中当属满八旗最为尊贵,而满八旗中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其中又以上三旗为首,而清朝的守墓人正是出自于上三旗。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为何还有守墓人?谁来给他们发工资?

▲满洲八旗的盔甲复原图

清朝在守墓人的选择上十分谨慎,除了必须是上三旗出身之外,还必须参加内务府的选拔,所以,清朝的守墓人身份都十分尊贵,其中更是不乏一些朝廷大臣。

02

由此可见,清朝的守墓人并不像电视上演的那样是个清冷的苦差事,反而是一个待遇非常好的肥差。除了社会地位高、居住环境好、工作清闲外,他们还不需要缴纳赋税、服役,所以,在清朝做守墓人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当然,他们也有日常事务需要完成,比如皇陵的修缮、内务以及特殊节日的祭祀等。这份工作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这是一个“世袭罔替”的职业,一般只要上岗后不犯错,就是可以干一辈子,“退休”之后还可以传给后辈。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为何还有守墓人?谁来给他们发工资?

▲同治皇帝惠陵照片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的时候,守墓人的这份工作因为社会局势的动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清朝的灭亡,守墓人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背后没有了庞大的清王朝做后盾,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到了后面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份工作了。

溥仪退位后,很多守墓人都纷纷离开了皇陵,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仍然留下守墓。当然,除了坚守职责者,也有浑水摸鱼者。有一部分守墓人的行为很是令人瞠目,因为他们监守自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孙殿英,他以暴力的手段打开皇陵,盗卖墓中的奇珍异宝,这样的行为使得清朝的皇陵毁损严重,无数国宝流失。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为何还有守墓人?谁来给他们发工资?

▲孙殿英剧照

03

即使如此,守墓者也没有放弃皇陵,甚至还会按时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而留下来守墓的这部分人大多都是八旗子弟和清朝官员的后辈子孙。当地的文物部门知道这件事之后,都给他们发放了一定的生活补助,但杯水车薪。所以近年来有一个新现象——清朝的守墓人“靠山吃山”,以皇陵为依托,发展旅游业,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但归根结底,对于这些自愿留下来守墓的人来说,守墓已经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对信仰的坚持,他们的这份工作包含着对先辈的敬仰、对生命的敬仰、对文物的敬仰,所以这是一份无比荣耀的职业,有没有工资倒还是其次了。

已亡100多年的清朝,为何还有守墓人?谁来给他们发工资?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的皇坟守护者覃国安

结语

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帕斯卡尔所,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对精神的需求远超其他生物,所以做的每一件事并不一定都和金钱名利有关。比如历史上精忠报国的先烈们,他们有人名垂青史,有人魂断异乡,但他们仍然毫无畏惧、不怕牺牲的踏上了他们认为对的道路,哪怕前方荆棘满地,有去无回。之所以能有如此的勇气,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他们知道自己前进的明灯就在前方。而这个明灯,就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信仰与金钱名利无关,但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的源泉。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西域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