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華僑洪桂林愛國愛鄉的小故事

歡迎關注【英都鄉訊】微信公眾號:ydxx2013。


華僑精神 光耀英都(之四)

作者:榕光

洪桂林(1935——2011),南安市英都鎮良山村山仔人。他受過小學教育,1948年14歲時隨姑父李昭天(南安眉山鄉人)南渡印尼,先在姑父經營五金生意的店中當夥計(店員),學習了一些日用五金製品的商品知識,成年後自己開辦一個小小的五金作坊(相當於現在稱為“小微企業”之類的小廠)。

英都華僑洪桂林愛國愛鄉的小故事

洪桂林

洪桂林1948年出國時目睹家鄉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統治下,貧窮落後,民不聊生。因此到印尼以後能夠吃苦耐勞。他創辦的五金廠雖然資本淺薄,卻也穩紮穩打,日漸長進。正待要發展之際,又遇上世紀60年代印尼政府反華排華,只能求保平安。待到進入1980年代,才逐步好轉。此時祖國已經實行改革開放。1981年,闊別故鄉33年的洪桂林首次回鄉省親,他看到中國共產黨政治清明,政策開放,家鄉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非常欣喜。又聽說許多華僑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深受鼓舞。他說,“我自恨無‘趁大錢’,無法為國為家鄉多作貢獻,但我也要盡一份心力”。

洪桂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1981年他首次回鄉開始,幾乎年年回鄉,因此他能夠及時瞭解家鄉正在建設什麼,需要哪些幫助。他以一個普通華僑身份,卻在故鄉英都的教育、醫療、交通、宗教信仰等多項事業中做出了很多貢獻,受海外英都籍人士交口稱讚。1983年捐建良山小學教室4間,1985年與華僑洪新火合捐英都中心小學教室1間,1988年捐款港幣3萬元參建南安三中“印華樓”,捐資人民幣11萬元參與重建閩南古剎雲從古室。進入1990年代,他先後捐建英都鎮英侖公路3萬元,英都醫院重建門診綜合大樓“印華樓”3萬元,良山小學10萬元,還捐資7萬元參與重建本村當境民俗神廟“山仔進興館”,那是他1948年出國前夕曾經去許願祈求庇佑的神廟。更令人感動的是,他獨資人民幣3萬元,重建“垵後巷祀公宮”,這座宮奉祀著明代為抵抗倭患而壯烈犧牲的周壯士英靈。

唯有愛國精神不能丟

洪桂林每次回家鄉,都要住上一兩個禮拜才返回印尼,可見他對生身故鄉眷戀感情之深。回鄉次數多了,他發現一個現象,改革開放以後,農民收入增加了,宗祠、寺廟大都修復或重建了。唯有一處名為“垵後巷”的民俗信仰神廟受冷落,依然是“土間土壁”,簡陋不堪。見此情形,他於1998年獨資人民幣3萬元,重建“垵後巷祀公宮”。

原來,洪桂林的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女。小時候他多次聽母親說過,垵後巷奉祀的“聖公媽”英靈顯赫,民眾有疑難問題常常去“垵後巷”,用“聽香”的方式求解,非常靈驗。洪桂林是有文化的人,他知道這個地名叫“垵後巷”的神廟,名叫“祀公宮”,奉祀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寇犧牲的周壯士。他認為,為抵禦外侮侵犯而犧牲的人,應該永遠受人景仰,百代奉為尊神。他說:“一切皆可改變,唯有愛國精神不能丟。”他還說:“這裡的香火應該傳承下去,這裡的香火旺就是愛國的精神旺。”洪桂林的這番愛國言論擲地有聲!

【特別聲明:本文是榕光老師的原創作品,如蒙轉載或引用務必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