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山河破碎,男兒許國。


《八佰》和《金剛川》兩部電影的上映,讓人們對抗戰歷史的討論空前高漲。


四行倉庫保衛戰、金剛川渡江戰役被撫去歷史塵埃。


一個個烈士手持炸彈的英雄壯舉,讓我在電影院哭成淚人。


銘記歷史,這是好事。


可我的內心,卻在為那些被炮火掩埋的英雄們,隱隱作痛。


10月29日,海南一位叫張修隆的老人離世,享年102歲。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他走得安安靜靜,在社交媒體掀不起一點風浪。


張修隆不是達官貴族,也非名流人士。


但在我心裡,他值得一切熱搜,值得14億國人最衷心的送別。


因為張修隆的身份,是一名南僑機工。


跟他一樣的,還有3000多個來自東南亞各個地區的華僑同胞。


他們在國難之際挺身而出,在滇緬公路這條死亡運輸線上,用生命支撐起了中國的命脈。


南僑機工,一群被遺忘的衛國者。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青年大院(Youth Assemble)。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1937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以戰時首都重慶為基準,中國被分為了兩個戰場:


東線戰場和西線戰場。


東線戰場是上海、南京、武漢等正面戰場。


西線戰場則處於滇緬一帶。


此前,西線戰場是中國最安全穩定的大後方。


直到1939年過後,那裡卻變成了炮火連天的前線戰場。


也是日軍心中最大的一塊疙瘩。


可以說,滇緬一帶是左右戰局的核心腹地。


而那裡的源頭,則是一條公路和3200名南洋華僑。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中國潰敗的速度就像蠶食鯨吞。


11月上海失守,12月南京淪陷。


次年10月,武漢、廣州又相繼落入敵軍的手中。


緊接著,天津、青島、海口等港口城市,都未倖免於難。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對於中國軍隊而言,絕對是天崩開局。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生產飛機、坦克、汽車、重武器的能力,全靠國外進口。


一旦港口通道被封鎖,無異於廢掉雙手。


本就實力懸殊,如今更是一副弓箭射坦克的局面。


以至於日本陸軍上將杉山元,直接放出狠話:


最多3個月就解決中國。


日本國內鋪天蓋地的報道,像是提前慶祝勝利一般。


說實話,就連國民政府內部,都沒有人相信戰爭能打贏。


一個個開始想著和解算了。


說是和解,其實就是屈辱投降。


中華民族,來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就在所有人,對這場戰爭不抱什麼希望的時候,一支20萬的“神秘大軍”出現了。


他們,是身處雲南戰場的一群鄉里人。


為了給中國,打通一條可以運輸武器的生命線。


這20萬人的築路大軍,開始湧向山高水險的雲南。


他們絕大部分,是年邁的老人和孱弱的婦孺。


沒有挖土機和推土機,就扛著鋤頭和十字鎬。


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硬生生在山岩峭壁上鑿出一條路。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事實上,很多人連鋤頭都沒有,只能馱著揹簍,徒手撿拾石塊和搬運泥土。


一天過去,兩手血肉模糊。


苦和累還不算什麼,死亡常伴其身。


有人亡於爆破,有人死於瘧疾,有人墜落懸崖,有人跌入江河……


整整3000多條性命,永遠留在了這裡。


經過9個月晝夜不眠地開工,終於築成滇緬公路。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這條起於雲南昆明,止於緬甸臘戍的路,全長1146.1公里。


穿越碧羅雪山、高黎貢山等6座大山,橫跨瀾滄江、怒江等5條大江,堪稱當世奇蹟。


最重要的是,它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條通向境外的運輸道路。


不誇張說,正是滇緬公路的建成,讓中國抗日局勢發生了逆轉。


就連英國《泰晤士報》都驚歎道:


滇緬公路可以與中國的長城相媲美,堪比蘇伊士運河的偉大。


可「修路」只是第一步,更困難、也是最關鍵的事情,還在後面。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日軍根本沒有想到,中國竟然默不作聲地修好了一條通天大道。


在其認知裡,落後的中國,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打通連接外界的渠道。


正是這種自信,為日軍的覆滅埋下隱患。


等他們反應過來,為時已晚。


但此時,擺在中國人面前,是另一個問題:


路修好了,那誰來運輸槍支彈藥、糧食補給呢?


這是,又有一群人站了出來。


位於新加坡的南僑總會接過棒子,向全體華僑徵募卡車司機和機修工。


這是一份特殊的招聘啟事。


它沒有工資,沒有名利,工作時長未知且危機四伏。


它,只為祖國復興大業。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在當時,戰爭的炮火還未蔓延至南洋。


生活在此處的華僑,本可以在新加坡過著安逸的日子。


但他們卻始終心繫同胞。


東南亞再舒適安全,終究是別人的地盤啊。


祖國一旦淪陷,他們就成了無根浮萍。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招聘啟事」剛剛發出 ,全世界華僑就雲集響應,紛紛湧向報名點。


新加坡華僑吳鍾標,不顧家人勸阻,化名吳惠民參軍。


馬來西亞華僑黃樂垣,偷偷瞞著家人,改名黃鐵魂報名。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為了響應號召,改名參戰的華僑不勝枚舉。


戰爭不止改變了他們的名字,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還有一些人,為了祖國復興的大業,犧牲了優裕生活。


比如身在泰國的蔡漢良,為了“參軍”,他直接放棄家族4個錫礦的繼承權。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馬來西亞華僑李月美。


為了成功報名,李月美女扮男裝,堪稱抗日“花木蘭”。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徵兵現場,報名聲響徹雲霄:


黃鐵魂,準備就緒!


吳惠民,準備就緒!


李月美,準備就緒!


……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經過嚴格審核,最終3200名華僑,被編入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他們將運載著四萬萬同胞的希望,回到故土。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1939年的除夕夜,新加坡的紅燈碼頭是整座城市最熱鬧的地方。


第一批南僑機工,在親人和僑胞的注視下,乘船遠航。


歡送的人有成百上千人,他們烏泱泱一片,站滿了整個碼頭。


輪船發動後,他們將帽子朝駛離碼頭的南僑機工們丟去,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弧線,就像煙火升空的軌跡。


最後掉到海里,倒扣在海面上,就像一盞盞祈願燈,隨著南僑機工們漂向祖國。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經過十多天的海上漂泊,3200名南僑機工先到緬甸仰光,再至臘戍。


他們將在這裡,沿著1146.1公里的滇緬公路,將抗戰需要的汽油、槍支、彈藥等物資送至國內各個戰場。


3000多輛運輸車,17個汽車大隊,浩浩蕩蕩向中國駛進。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據南僑機工後來回憶,他們走的既是中國的生命線,也是一條通向死亡的道路。


滇緬公路的危險性,絕不亞於正面戰場的槍林彈雨。


由於修建的過於匆忙,大多數路其實不能稱之為路,泥濘和水溝隨處可見。


而滇緬公路大部分路段處在懸崖峭壁上,沒有任何防護欄。


600多米高的峽谷近在咫尺,滾滾江河就在腳下。


在南僑機工內部有這樣一句話:


初一翻車,十五到底。


意思是山峰太高,初一翻車墜崖,十五還沒到崖底。


一旦翻車,十死無生。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因此,這些容易引發翻車的泥濘和水溝,成了奪命的陷阱。


遇上雨季,更是與死神常伴。


除了卡車輪胎容易打滑,塌方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3-5噸重的石頭巨獸從山坡滾落,帶著轟隆隆的呼嘯聲砸向行駛中的卡車。


翁家貴親眼看到,行駛在前方的運輸車突然被路邊倒下的巨樹砸中,車頭瞬間癟了下去。


連帶著駕駛室裡的戰友,也被死死壓在方向盤上,動彈不得。


汽車喇叭聲響徹整個山谷。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眼睜睜看著隊友深陷沼澤,其他人卻根本沒時間施救。


他們必須爭分奪秒地運輸物資。


多搶一秒,就可能救活前線的一個軍人,就能讓中國抗戰勝利,多一絲希望。


當南僑機工行駛到雲南芒市、遮放一帶時,真正的危險才剛剛到來。


這裡常年被瘴氣籠罩,沾之即染。


而螞蝗、蚊蟲等攜帶病毒的小蟲比比皆是。


有士官被螞蝗吸血,有司機被蚊蟲叮咬,各種傳染病在車隊肆虐。


據南僑機工所言,才走兩三公里路,許多人開始打擺子、發高燒。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每個人的身體都受盡了折磨,整個人面黃肌瘦,就像饑荒裡的難民。


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稀缺至極,南僑機工只能咬牙硬抗。


是死是活,聽天由命。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3200名南僑機工連續7天晝夜兼程,吃著摻雜沙礫的黴米,嚥著市場上撿來的菜葉。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抗戰物資終於抵達前線。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僅一週時間,南僑機工就運輸了2329箱迫擊炮彈,1502箱32毫米炮彈,186箱飛機炮彈......


共計160噸軍火。


1941年,中國共進口軍需物資13萬噸。


其中一半都是靠南僑機工運輸的。


短短兩年時間,中國軍力猛增。


軍隊增加了60多個師,步槍增加到150萬支,輕機槍6萬多挺,其他火炮2650門。


日軍突然發現,明明是甕中捉鱉之局。


中國怎麼越打越強,越打越猛。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終於,他們還是發現了與時間賽跑的南僑機工和滇緬公路。


1940年,日軍佔領越南後,成立了滇緬公路切斷委員會。


原本和平的滇緬,一夜淪為炮火連天的前線戰場。


南僑機工,危矣!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你無法想象,日軍為了消滅南僑機工,究竟有多瘋狂。


還記得《八佰》裡,日軍為了儘快解決戰鬥,就派出了一架96式艦載戰鬥機。


數個小時的轟炸,隔著大熒幕,都能感受到它毀天滅地的殺傷力。


而南僑機工的處境,比這困難多了。


他們每天要面對九架戰鬥機的連番轟炸,就連睡覺都不得安寧。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當戰鬥機從頭頂滑翔而過,投下的汽油彈在車隊中心爆裂而開。


一瞬間,車子連同司機、押運兵全部炸飛。


雲南大理境內有一座功果橋,是南僑機工的必經之路。


從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軍對功果橋實施轟炸計劃16次,投下炸彈近千枚。


南僑機工只能匍匐在敵軍的機翼下,為祖國抗戰求得絲絲曙光。


他們的屍骸,鋪滿了整條滇緬公路。


1941年1月,功果橋徹底被日軍炸斷,三個月無通車希望。


對中國軍隊而言,無疑是致命打擊。


要知道,中國士兵戰前只能領到5發子彈。


反觀日軍,卻足足有100發左右。


失去了南僑機工的物資運輸,更是捉襟見肘。


為了解決前線的軍需,南僑機工準備殊死一搏。


他們用鐵絲把空油桶串連在一起,上面再鋪上木板,供卡車通行。


就這樣,一座浮橋憑空出現在瀾滄江面上。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日本人還以為大計得逞。


殊不知,南僑機工僅用十個小時,就讓滇緬公路恢復通行。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1939年至1942年,3200名南僑機工為中國抗日軍隊,運送了50萬噸軍需物資。


以及15000多輛汽車和無法估算的民用物資。


可以說,如果沒有南僑機工。


中國抗日戰爭,前途未卜。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在南僑機工流傳的口頭禪裡,有一個數字極其敏感:


「三分之一」。


抗戰勝利後,有三分之一的南僑機工返回南洋,三分之一留在祖國。


還有三分之一,永遠埋在了滇緬公路。


但實際上,犧牲的南僑機工遠不止1000人。


據估算,這個數字,應該有2000之多。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車禍、墜崖、塌方、瘧疾、炮彈……


他們在滇緬公路行駛的每一步,都可能會奪走生命。


更難受的是,後人連他們的墓碑和屍骸,都無處可尋。


由於戰事緊急,旁人根本沒有時間為犧牲的戰友立碑,只得拋屍荒野,或草草掩埋。


如果跌落懸崖,更是屍骨全無。


家人苦尋多年無果,只能對著空空的相框祭拜。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好在,他們的名字沒有被遺忘。


在雲南昆明的昆明西山上,矗立著一座南僑機工紀念碑。


3200名英雄的姓名被刻在上面,供世人銘記。


像這樣的紀念碑,全世界共有四座。


3200名敢死隊救了中國,卻沒有留下一塊墓碑


人類在歷史洪流中,渺小如微塵。


可每一個為了這個國家,奉獻了熱血和生命的人,都應該被歷史牢牢記住。


3200名南僑機工,或許渺小,但絕對偉大。


2014,分佈在全國的南僑機工僅剩14人,平均年齡95歲以上。


2016年,山西最後一位南僑機工蘇榮祿老人去世。


上個月末,海南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張修隆老人也離世了。


一位又一位英雄退場。


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南僑機工再也無法親述當年的英雄事蹟。


那就由我們這些後輩,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吧。


英雄,永遠該被我們銘記和傳頌。


參考資料:

曹景忠《試論中國抗日戰爭的西線戰場》

紀錄片《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


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青年大院”,此文有刪減。

來微信公眾號:青年大院(id:Youth Assemble)找我們玩兒吧。

公眾號後臺回覆「娛樂圈」,送你兩篇娛樂圈深度內幕。

記錄90後,記錄你。

作者:張東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