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乃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一个健康养生观点。

这句话完整的是这样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换成现代话大意为阴阳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根本。所以上古圣人春夏养阳以生长,秋冬养阴以收藏。遵从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所以能够长寿。如果违反四时阴阳的规律,就是破坏人体的根本精气。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了,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里,我们该养生什么呢?

你可能知道需要贴三伏贴、多吃姜等等,那么其中蕴涵着什么思想呢?

夏天这么热,人体本能的选择寒凉的食物吃,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吃热性的食物?

观点一 阴阳互制

这里就需要讨论下中医的治病思想了。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思考过,唐代王冰在《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云: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 而易伤阴,饮食上易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则须多食温热饮食而保全阳气。

通过借助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相互制约,达到人体阴阳平衡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种观点人们普遍乐于接受,因为简单易懂,人们也都很明白。热了吃凉的,冷了吃热的,小孩子都知道。

观点二 阴阳盛虚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是内经提出的夏季养生方法,要适当加大活动量,晒太阳等等,饮食上则强调进食生姜、葱蒜等温热之品。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这里的原理和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原理一致。夏季阳在表,胃中易寒;冬季阳在里,胃中易热。民间亦有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方法就是据此而来。

清代张隐庵《素问集注》 言: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 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 根而培养也。

夏天井水凉,冬天井水热。夏天阳气在外,阴气都收在地下,所以水凉;冬天恰恰相反。

内经为什么和观点一相反呢?因为内经上把世人也就是大众容易疏忽的问题写出来,同时把圣人的养生之道写出来,让众人效仿。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夏天世人贪凉,却不知体内阳气虚弱,受不得过分寒凉,否则消化系统疾病找上你。

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人之所共知。

故春夏,人们知养阴而不知养阳;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

故春夏之际,有因求养阴却伤及阳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

故内经是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

观点三 阴阳互根互用

这种观点是认为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

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阳为阴之根。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明·张景岳 《类经》 云:夫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阴以阳生, 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 以为秋冬之地, 秋冬则养阴, 以为春夏之地, 皆所以从其根也。

大概意思还是春夏养阳是为了秋冬的阴做准备,阳气充足了,秋冬才能收藏的好,阴气才能有根。

张仲景还论述,春夏阳气养不好,过度贪凉,伤阳后,秋冬会有疟泄治病,是因为阴气盛导致的疾病。秋冬相反。

作为现代人我们怎么选择呢?

夏季,自然环境温度炎热,人体自然的本能会选用寒凉之物或其他措施。但要正确把握贪凉的度。不能导致贪凉伤阳,伐伤人体的真气。这是世人,不能够正确认识阴阳关系。

其实,春夏养阳,不仅仅是在饮食上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生长之气,为阳,凡利于养生长之气的,皆为养阳。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圣人就会在选用寒凉之物上小心翼翼,尽量不会做伤害春夏生长之气的事情。

所以并非春夏只养阳不养阴,秋冬只养阴不养阳。单独把春夏合并,秋冬并列,把春夏与秋冬割裂开来理解,是错误的。

春夏之季:

由寒转暖,由暖转热,此时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

第一、应该适当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

第二、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使阳气顺应季节、天气变化以生发调达。

第三、夏季不恣意贪凉饮冷,避免人体阳气过分消耗。

第四、阴阳互根,阳气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身体的阳气、阴津在较高水平上维持平衡。在酷暑炎热之时,也应阴居避暑热,保护阴津,防过汗伤液。增加饮水,多吃些滋阴生津的蔬菜瓜果,来适应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体内阴精充足,阳根于阴,这样到了春夏有助于阳气的升发旺盛。阳气充足了,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自然也就变强。

阴阳之养重在调和,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讲述的正常无病之人如何协调阴阳,是为一条养生原则,而并非病已成时,如何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对于平人来讲,滥用温阳滋阴药,犹如杀人于无形。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阴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春夏养阳应注意不要伤及阴液。

春夏养阳,养的是什么阳,两千多年的养生之道


不论是平人还是病患,四季都应注意顾护阳气和阴液。

在疾病状态下,人体阴阳气机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不可再片面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指导实践,应当辨证论治,合理遣方用药。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 两个方面。

相对于“治已病”,“治未病”在保障人民健康中显得更加重要。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可能无限的增加下去,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已经开始着手实施。

只有提前预防才是解决很多疾病的最好方法。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健康养生的根本在于 顺应天之阳气的变化规律来调整体内阳气的运气状 态, 以确保人体的阳气在不同的季节能顺利的生长化收藏, 从而使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达到调养生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