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你感覺在生活上的滿足感為零,不管是在物質還是心靈,對自己的生活都會有負面的影響,這都逃離不出童年的經歷。

“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很多成年人即使已經擺脫了經濟上的窘迫,能夠經濟獨立,但是在面對花錢這件事上的時候,總是產出一種觀念:“我不捨得給自己花錢!”

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大部分的人都即使有錢都不願意花費在自己身上,即使自己已經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追求更好的東西,他們依然感到“匱乏”。

其實這種“匱乏感”都是來自於童年的經歷,很多人在童年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所以才會有很多成年人不捨得給自己花錢。

“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一、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1、家長貶低孩子

每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家長總是負面回應,甚至貶低孩子——“你也配?”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沒有得到家長正面的鼓勵,這不僅在物質上的不滿足,更多時候還在消耗孩子的內心,從而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這些我都不配”,以至於成年之後的匱乏感驟升。

2、家長拒絕孩子的需求

孩子們小的時候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本來長大之後是追求安全與愛的需求,可是他們依然停留在物質層面。

3、家長傳遞“窮”的觀念

父母總是和孩子說:“家裡很窮,供你讀書就已經花了很多錢”,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能買,什麼都不能要。

“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家長的錯誤教育導致孩子在童年的不滿足,最後孩子長大成人生出匱乏感。時間不能倒流,所以家長需要現在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孩子陷入“匱乏感”。

二、家長如何避免孩子陷入“匱乏感”

1、客觀滿足孩子的需求

不少家長拒絕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的玩具、零食或者是學習上的文具品都被一一拒絕,導致孩子們內心形成一個錯誤的觀念,長大之後就陷入這種“匱乏感”。

我們不提倡溺愛孩子,去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但是我們要做到客觀滿足孩子,孩子真正需要的物品我們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孩子,甚至孩子有一些特殊的需求也可以盡力滿足,但是並不意味著要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內成為孩子需求的奴隸。

我們要實事求是,根據實際情況去滿足孩子,有時候可以直接拒絕孩子,但是我們要溫柔地拒絕。

當然我們在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送給你的,不要求你的回報,但是希望你能好好珍惜。”

“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2、拒絕灌輸“窮”觀念

父母在“哭窮”,總是在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好,必須懂事,不要提出其他的需求。

傳遞給孩子這種觀念只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只會繼續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第二種就是變得非常懂事,自己有任何的需求都不敢和父母說,常常生出一種“我不配”的錯誤認知。

所以家長們不要給孩子們灌輸“窮”的觀念,即使自己家的經濟條件一般,我們可以讓孩子積極地面對,而不是每天哭喪著臉,最後都不敢有任何需求。

“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3、孩子值得自己擁有更好

家長的能力有限,孩子們不能一輩子都和家長生活在一起,總是會成長,一定會獨立。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一些需求家長無法滿足,而且家長也同樣要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如實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能力有限,你需要的這些我們不能給你,但是並不意味著你不配擁有,你值得擁有更好,而更好的需求靠你自己去爭取。”

當給予孩子們能夠意識到一點:我以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等孩子們長大了,自然就不會生出這種“匱乏感”。

“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成年人的匱乏感,源於童年的不滿足

童年的不滿足最後導致成年人的“匱乏感”,這背後離不開家庭的教育。

父母一定要清楚一點,在滿足孩子需求的過程中,要懂得客觀,根據實際情況回應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哭窮”,而是積極面對“窮”,讓孩子樹立對自己的信心,朝著更好的未來努力。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