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辩出法制的温度

《十二公民》:辩出法制的温度

辛冶/文 源于网络/图

普通人的生活,离法律看似是有距离的,只要没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躲着它走,其实,生活处处都被法制保障着、影响着,每一个社会人,都是公民,该尊重自己这样的身份,审慎地与法律为伍。

直面一桩案件,作为模拟法庭的陪审员,十二位身份各异的社会人士经过激烈的辩论,经历了判别嫌疑人有罪无罪的转变,案件本身的父子关系、证人证词都藏着可探讨可推理的深度,陪审的人们以此牵动了各人生活中的经验、往事、情绪,达到体谅,达到共振,达到理解法与情。

十二位公民,每一位都特色鲜明、情绪饱满,带着自己对案件的理解、误解或偏见,对陪审这件事的较真、配合或敷衍,终被带动到情境中抽丝剥茧地关注案子本身,思考判一个人是否有罪的艰难,被法度的辩论洗礼,触摸到了律法跟每一个人的切身关系,如在晦暗中行走,忽有浅而暖的光照亮道路。

十二个人,就有十二种人生,其中几位的故事让人动容,历史沉疴、冤假错案、世道艰辛、代际沟通,重大的或琐碎的,心酸的或无奈的,夹杂在案件与陌生人的对质中被揭开,此议过后,他们几乎再无交集,但经此越辩越明的争论,不少人日常的生活有了细微的裂隙,透进了一点更多的法度之中人心的温度,与后辈孩子相遇、对话的场景,仿佛隐隐地将那温度传递了下去。

影片中每个人的言行极其符合自身气质,碰撞,摩擦,戏剧特别有张力,可能因为多人都有情绪爆发,整体稍微显得过火,也或许是因为有国外原作的基调在,受其影响如此,不过,观影下来,故事和画面是足够精彩的、内省的、可延展的。

就像片中被多方报道的案件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一样,现实中网络社会对真实事件的舆论导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舆论定罪、键盘追凶、娱乐罪案,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带着自己的标尺、情感淹没在众声喧嚣中,真相或许是次要的,自我的表达、揣测和态度是一种情绪出口,我们组成更大更混乱的公民“陪审团”,充当着审判者的角色,只要受害者和嫌疑者不是自己,就能不负责任地任意评说。

但法度,终究是法度,它需要理智,需要敬畏感,也需要温度,需要人情味,即便做不到足够专业,足够了解内情,我们也能做到尊重与善思。

人命关天时,更该重视与我一般无二的生命,它看似很轻微,与己无关,实则怎么对待了它,就有可能某天自己也会被如此对待,每个人都逃不开,所以每位公民,都有捍卫权利被公正行使的意义。一丝丝的暖意就这样,从一个个人的心中汇聚起来,终会成为所有人坚韧而贴心的铠甲。


往期内容:

《我不是药神》:神验的,是人心

《百鸟朝凤》:祭奠,那些死去的血脉

《天才枪手》:一切在我,无关贫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