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人應該要知道的台州本地歲時習俗

歲時習俗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節日,有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時令節日。台州的歲時習俗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作為一個台州人應該要知道。

台州人應該要知道的台州本地歲時習俗

台州本地歲時習俗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人們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早起,放炮仗(爆竹)於門口,稱開門炮,設香案供祖宗、天地。鄰里親友見面互道恭喜。走親訪友,送年禮,吃年酒,統稱拜歲,以初八為限。上年有喪事人家,以初二為“白日子”,設祭開弔,稱接紙,忌串門拜年。舞龍、滾獅等民間娛樂隊表演相娛。灑尺、蓮花落、排街、化龍船、送元寶、送麒麟、狗搗米、猢猻戲、花鼓、花棍等江湖藝人登門表演,主家給予賞賜,直至元宵。初三接土地爺,初四接灶神,初五商店恢復營業。

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正月半夜。台州和浙東寧波等地以十四夜為元宵節,十三夜上燈至十七夜。元宵夜鬧花燈、放鞭炮(煙火)、吃糟羹。龍燈舞獅或彩燈展覽,男女上街觀燈。橘區在橘園點燈,在水上放橘燈(以橘殼盛芯油、燈草製成),路橋搭鰲山燈會,十里長街彩燈高掛;仙居各家門口,簷下掛燈;溫嶺、玉環靠近永嘉、樂清鄉村,元宵夜去祖墳懸紙燈,稱送墳燈。元宵節日食品叫糟羹。黃岩寧溪鎮燈會獨在二月初二,一連四晚,管絃鼓樂隊演奏《作銅鑼》樂曲遊行街巷。

立春 農時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如遇正月初一同日稱全春,明清知縣於先一日以彩仗迎春,祭芒神、土牛,下田扶一下犁把,舉行試耕儀式,以試勸農、重農,祈求豐收。農民做春盤、春餅、飲春酒,謂接春、鬧春,祈祝新年五穀豐登。

清明 做菁團為寒食品。上墳掃墓可延續到春花收割及端午節前,有“清明長長節,做到割麥歇”、“清明長長節,做到端午歇”之說。又以清明日食海螄可明目,稱“亮眼螄”。新中國成立後,清明前後集隊祭掃烈士墓。上墳時,以酒食香燭設供,近年城鎮漸行水果供品,敬獻花圈以緬懷先烈和祖先。

端午 民間有懸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親友互贈粽子等禮品,家家門前貼五毒圖,懸艾葉及菖蒲劍,飲菖蒲酒,室內噴雄黃酒。以五彩絲線製成香袋,懸掛蚊帳前及小兒婦女衣襟,以避邪毒。小兒手足或頸項系五色絲線,以為可祛祟保壽。用魚腥草、大小薊、馬鞭草、香附等煎水,為兒童午後沐浴。吃青皮雞蛋,以為可解除穢毒,避暑溼。現大多淡化,保留懸菖蒲劍、吃棕子或食餅筒。

中秋節 台州八月十六為中秋節,源於元末黃岩方國珍起義。有幾種傳說:十六日是方國珍生辰,或是其母生辰,或是方國珍守城忘卻十五中秋,或是方母十五茹素,改為十六。舊時有行祭月儀式,以月亮為太陰,由婦女操辦,俗稱男不祭月。習慣食鴨煨芋頭。女婿攜月餅、家鴨到岳家拜節,故有“帶帶小囡,八月十六好吃鴨”民謠。以中秋月圓象徵團圓,選中秋節定親送聘者特多。今祭月已無,其餘仍行。除民間互送月餅外,機關單位及企業工會向幹部職工分送月餅。臨海以糯米軟糕為節日食品。

謝年 城鄉人家須在歲末立春前某夜,設供桌祭祀天地神祗,以答謝保佑一年平安。分為謝黃昏、謝半夜、謝五更,以謝半夜更為虔誠。全家男女老少叩首跪拜,然後點放鞭炮。

除夕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為小除夕,打掃清洗,稱撣蓬壅。當夜祭送灶神,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以飴糖為祭品,意在粘嘴,使灶神在向玉帝奏事時無法多言;同時焚燒神馬紙錢,為灶神坐騎與盤纏。廿四以後,殺豬宰雞,搗糕裹粽,蒸過年饅頭,做凍米糖等,辦年貨,添新衣。除夕換春聯,辦家宴,稱年夜飯。有些地方還要特意燒一鍋飯,上面放上紅棗,留到新年食用,稱隔年飯,表示年有餘糧。溫嶺石塘原閩南籍人家,在門口燒壽金紙、柏樹葉,在餘燼上跳躍,反覆誦唸“今年好過年,明年賺大錢”,俗稱跳龍灰。閤家團坐“守歲”,給小孩分壓歲錢,放關門炮以辭歲。近十餘年來,電視臺播放專門的大型晚會節目,閤家守歲衍變成看電視晚會節目。除夕夜大多數人和父母、家人一起在家共食年夜大餐,有的選擇在酒店吃年夜飯。

還有立夏、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半、重陽節、冬至節等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