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的阵法,你知道几个?

阵法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的。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代有传书。按照我国对古代军阵进行钻研的军事学博士金玉国对"阵"的定义如下:所谓"阵",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得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换句话说,阵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和组合。最早的阵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之中。

古代战争的阵法,你知道几个?

百年来步兵难敌骑兵”。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胜负往往并不取决的双方伤亡的绝对数量,而是士兵的士气,当一方绝大多数部队陷入恐惧,失去了继续厮杀的勇气,也就宣告了他们的失败。而人是盲目的,所谓勇气,很多时候是依赖于身边是否有站立的战友,我方是否能够保持完整的阵容。只要一个战阵依然完整,哪怕被重重围困,身边的将士也能给士兵以继续作战的激励。而对于战阵,说是靠在一起,其实不然。可以想象,一旦双方步卒战线平平地对击,面对面的厮杀,过分紧密的队形将导致我方兵器无法有效挥舞,而对手的长戈却有机会作到一击数人。因此,所谓完整的阵容,其实是松散的,这也给了马军以可乘之机。

古代战争的阵法,你知道几个?

可以肯定的是,八卦阵等古代阵法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不像文学作品中描述地那么神奇,但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先贤们对于战争理论的理解。阵法例如: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小队战术,12人中指挥官居中,全能替补火兵居后;剩下两组五人小队:1名狼筅手最前,抵抗武士刀的砍削;1名刀盾手护卫狼筅手;1名镗钯手及2名长毛手负责推进。狼筅与刀盾为防护力量,鸳鸯阵可以分解为小三才阵,即防护力量居中抵抗,两翼长枪推进包夹;十阵。《孙膑兵法·十阵》——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

受演义小说影响,一提起阵法这个东西,大家本能想到的就是诸葛亮的八卦阵,襄阳王的铜网阵,辽国的天门阵之类,包括封神演义里也有十绝阵,诛仙阵之类。事实上阵法是古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所谓的行军布阵,行军就是指军队行进到战区的状态,而布阵就是到了战区之后展开的作战状态。古代阵法,其实最主要的作用是发挥各兵种间的特长进行配合,属于古代战争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小编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影响了古代战争的俩个著名阵法:

天才阵法打遍欧陆——马其顿阵法

古代战争的阵法,你知道几个?

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新组建的马其顿方阵核心是由约一百人组成的长矛阵,在阵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一线士兵的盾也大为缩小(斯巴达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盖整个身体),大致只有三至四平方英尺,缩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紧密;同时,后方的矛渐次加长,最终所有的长矛手都可以对方阵前的敌人进行攻击,最长的达到十米之长。

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 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如果以为马其顿方阵只是长矛,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军队中列入方阵中的长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余全部是弓箭手,剑手,投石手,投枪手,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国的士兵,待释放的奴隶。在作战中,他们以箭、石、投枪攻击敌人,减少方阵冲锋的压力,当敌人被方阵冲散压倒后,他们就跟上去杀伤散乱的敌人。这种战法与中国古代的车战十分相似,先以战车冲散敌人,再与徒卒杀伤敌人。实际上春秋时晋国魏舒的毁车成行一役的作战方式与马其顿方阵就很相似,不同的是魏舒以弃车的甲兵剑盾阵代替了长矛阵而已。

依靠马其顿方阵的战斗能力,腓力统一了希腊,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

水陆联军力克铁骑——却月阵法

古代战争的阵法,你知道几个?

公元5世纪左右出现的“却月阵”的发明者是宋武帝刘裕。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北伐,灭掉南燕以后,刘裕的军队直接威胁到北方最大的政权—北魏。北魏坐不住了,派出十万大军,阻止刘裕北伐。

《资治通鉴》全程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当时双方在黄河岸边摆开阵势。刘裕让一名军官带领七百个士兵和百辆军车登岸,形成月钩形的阵地,每辆战车有7个士兵,并且有盾牌保护战车,军队的两翼紧挨黄河。

四月,刘裕选择好战场后,便派白直队主丁旿率700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的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仗士卒。布置好后,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毦(相当于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晋军。而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此时的刘裕早已派宁朔将军朱超石严加戒备,准备出战,这时见魏军迟疑,便抓住这一机会,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这时长孙嵩接到消息也率3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朱超石又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魏军逐渐抵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