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首词,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古人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的结晶。在古老节日当中,祈福、消灾永远是习俗的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以端午节为例,就有着挂艾草、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习俗。

苏轼的这首词,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

而端午节的这些重要习俗,其实在许多古人的诗词中都有描绘。如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端午》,就不仅描写了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还重点描绘了端午节浴兰祭祀,以及拴五色丝线、挂赤灵符避邪的重要习俗。所以即便苏轼的这首词并不知名,但看在它对古代端午节习俗的研究意义上,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苏轼的这首词,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

《浣溪沙·端午》写于宋哲宗绍圣二年,也就是公元1095年的端午节。当时正值苏轼被贬广东惠州的第二年,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苏轼作这首词送给了朝夕相伴的侍妾朝云。因为《浣溪沙·端午》这首词充满了浓郁的古老习俗气息,所以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篇民俗词来读,是今人研究端午习俗最形象和珍贵的资料。

苏轼的这首词,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首先,词的上片“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苏轼以朝云个人的浴兰祭祀,烘托出了当时社会浴兰祭祀参与者人山人海的热烈场面。即微微轻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天端午节将用兰草沐浴,梳洗时用剩下的胭脂香粉随水布满了晴天的河面。“浴芳兰”,即用兰草水洗澡,古人认为兰草避不祥,故以兰汤洁斋祭祀。

苏轼的这首词,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

正如《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所说:“五月……蓄兰,为集浴也”。所以当时社会沐芳浴兰者,应是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对应了苏轼这里所说的“流香涨腻满晴川”。从另一角度来看,它其实也证明了古老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然后,我们再来看词的下片“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即对朝云参与的具体端午节习俗的描写。

苏轼的这首词,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

它的意思是说,朝云用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的手臂上,再把小小的赤灵符斜挂在发髻上,我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势必要白头偕老,相伴永远。“五彩花线”,即青、赤、黄、白、黑五种彩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具有辟邪作用,兼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以五彩线缠臂,一直是古代重要的习俗之一。虽然现在不流行了,但是它却被制成了多种漂亮的端午节民间艺品。

苏轼的这首词,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值得一读再读

“小符”,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驱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据葛洪 《抱朴子·杂应》记载:“或问辟五兵之道……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这里的小符,或许就指赤灵符。至于“佳人相见一千年”,其实它着意的就是端午节团聚之欢。也就是说,在苏轼看来,端午节最重要的除了那些习俗,就是能够与朝云团聚了。

纵然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有很多,但是以我们自身来说,其实最重要的也是“佳人相见一千年”。只不过“佳人”,除了爱人外,还可以是父母,是朋友,是所有想要平平安安,能够团聚的人。最后,你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