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灵性成长的书。

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的是《eat pray love》,此书被翻译为《一辈子做女孩》,因为不喜欢翻译过来的书名,所以此处我延用它的原名。

它是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作品。之所以想起来要分享,是因为某一天和朋友在聊灵修这个课题时,有提到张德芬,于是记忆便顺藤摸瓜的想起张德芬推荐过的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经历了逃离婚姻以及逃离之后的新爱情破灭,以至于在情感的创伤里患上抑郁症。正常生活变成解不开的一团乱麻后,听从内心的声音以及神灵的指示而去到意大利,印度以及印尼,并在这三个不同的国度里,花一年的时间去体味美食,冥想和平衡,并最终找到身体的健康,内心的快乐以及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它是很好读的一本书,轻松愉悦,充满异国的风情,但在轻松之余,它所传达的关于自我的发现,灵性的成长,关于救赎之光,又是那么丰盛,对女性而言,意义非凡。

它的开篇有一段是关于引用神这个字眼的解释,虽然我一般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名称,但它的解释仍然引起我共鸣,她说你可以使用“耶和华”“阿拉”“湿婆”“梵天”“毗湿奴”或“宙斯”等这些名称,亦或是“宇宙”“太虚”“原力”“至高者”“全灵”“造物主”“灵光”“大能”,或选自诺斯底福音书(Gnosticgospels)最富诗意的神名:“峰回路转的阴影”。等等这些,他们都可以表达你内心至高无上的力量。

他们代表的是一样的本质,一律平等,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名字,不过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功能性的名称,来指称这无可名状之对象。

它在意大利的导语是像吃东西那样说出来,它就像一个简单的谚语。鼓励你说出真实的想法,不要压抑自己,有喜欢的东西,有爱的人,有想要的礼物,不用过多的思虑,就简简单单像吃东西一样自然的表达出来。

成长的第一步是觉察,觉察你自己,关照内心,去除一切不重要的外来的杂音,只去听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和想法。然后去帮助它实现。给它以正面的反馈,于是你能够听到更多更清晰,这一部分是真实的你,是你的自我。觉察之后是认知,只有认知到自我,你才能真正自主的决定自身以外的一切事情。否则,你不过是在无数个小我的支配下作出机械式的行动。这是这本书即将要教给你的第二点。

在印度的导语是,恭喜认识你。作者在意大利,尝试着去聆听和关爱自己。去跟喜欢的人交往,用喜欢的语言谈话,随心所欲的吃,肆无忌惮的玩。但引发她抑郁的那些事因并没有消失,仍然瘀堵在身体里,快乐从来不是外界的刺激,快乐从来是由内而发的一种愉悦。内因没有解决,怎么会有快乐。

什么是内因呢,是我们的自身,我们是我们问题的因。整个身体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日复一日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也在我们的内在引起相应的状况。痛苦有时是一种内在创伤的提示,深植我们体内。为了让自己从疼痛中解脱出来,我们要观察内在的抗拒,瓦解我们的创伤。

作者在印度的道场里,学习打坐冥想,通过冥想努力去回望,去重现,去修复,终于,在某一天的晚上,她重建了和前夫的会面以及沟通。在这个重建的情境里,她正视彼此,正视这段关系,并接纳了自己的负疚,羞愧以及对自己深深的失望。她接纳了不如自己所想的不完美的自己。于是她被解脱出来,与过去握手言和,

作者的最后一站是印尼,在印尼,她跟随印尼的药师学习微笑禅修。并学习如何去平衡,平衡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平衡身体与心灵的断层。自身平衡后获得新的爱。这大抵就是成年人的格林童话般的圆满结局。

再回头来看,作者最开始离婚的时候,立即投入新爱情的怀抱,以为这是救赎之光,能够带离自己逃开婚姻破碎的伤痛。然而紧接着这段感情就宣告破灭。它教会你,任何生命里需要修习的课程。一定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也一定伴随着痛苦,反惯性以及成长。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是心灵鸡汤,也可以当成是灵修,亦或着是女性的成长之书。如果你对这以上有兴趣,你可以去读一读它,一定会有所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