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近日,中印交界地區的局勢再度升溫,據路透社和美聯社援引印度軍方的一份聲明稱,印度軍方週二表示,20名印度士兵在與中國軍隊的邊境衝突中喪生。這是兩國53年來首次在邊界衝突中出現人員傷亡。印度軍方16日發表聲明,除了較早時公佈3名印軍喪生外,17名印軍其後證實傷重不治。。據瞭解,此次雙方傷亡並非開槍所致,而是用石頭進行的互相攻擊,這說明雙方還是比較剋制的。

(在此,先向邊防官兵致以崇高敬意)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事發之後,很多網友不解:面對印度的無理取鬧和咄咄逼人,為何我們沒有用更強硬的姿態做出回應呢?直白點說吧,除非是想轉移國內的壓力,否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輕易把自己推入戰爭的漩渦,因為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場戰爭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士兵的傷亡數字那麼簡單;另外一點,我國在處理邊界糾紛上,哪怕面對再小的國家,我國秉承的向來就是“不首先開搶”的剋制原則,更希望通過和平談判來妥善解決,這是一種大國的氣度和擔當,只可惜,往往會被外人誤認為是一種怯弱。

昨晚就有位熟悉歷史的網友,把如今的“不首先開搶”和甲午戰爭中的“不首先開炮”聯繫在一起,認為這不僅是一種縱容,還是在錯失良機。表面看,有幾分道理,但實際上,“不首先開槍”在今天已經有了另外一層含義,因為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懦弱的滿清。咱們不妨按照時間順序來對“不首先開槍”做出一個淺薄的解讀

甲午戰爭中的“不首先開炮”

回眸甲午戰爭,就不得不提到那本《萬國公法》。這本由美國傳教士譯編的外交法則在當時的西方國家十分流行,很快就被滿清政府給翻譯了。翻譯之後讓滿清政府喜出望外,因為《萬國公法》簡直就是古代版的《聯合國憲章》嘛,不但對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出使等事項做出了規範,對發動戰爭也有了諸多約束,就像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開戰,即便開戰也不能率先動手,必須等對方先動手之後才能還手等等,也就是“不首先開火”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這本書既然這麼流行,就讓滿清政府幼稚地認為西方國家一定會遵循各種規定,這對軍事力量落後的滿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於是,上到慈禧、光緒,下到各地督撫、軍隊統帥,都必須人手一本,務必將“不首先開火”作為戰場上的第一法則。

日本也得到了這本書,剛開始也十分推崇,但是看著看著就有了疑問:西方國家真的會遵守這個《萬國公法》嗎?於是,就派了一個代表團周遊各國去尋找答案。在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明確地告知日本人,是否遵循《萬國公法》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實力,當《萬國公法》對自己有利時,就拿出條條框框;當《萬國公法》對自己沒有益處時,還得回到實力上!日本人明白了,回國之後就將《萬國公法》扔到一邊,全力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而滿清政府依然沉浸在對《公法》的期望中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北洋水師從1888年開始就再也沒有增加過一艘新式戰艦,可能存在諸多不足,但是,硬碰硬的話,北洋水師還真都不怕日本的聯合艦隊,他們怕的是朝廷的“不首先開火”和李鴻章的“棄戰保船”。不首先開火在當時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自己分明已經被人家軍艦瞄準了,可還是必須等人家開火之後自己才能開火。當勢均力敵時,這就是自尋死路,因為一輪打擊過後,咱們可能已經船毀人亡了,拿什麼去還手呢?

大東溝海戰,丁汝昌發現日本聯合艦隊之後迅速進入戰鬥狀態,但是,也只敢瞄準,不敢開炮,等日本開火之後,定遠艦就起了大火,丁汝昌也負傷了。定遠艦仗著“船體堅固”還能堅持,可其他戰艦的甲板卻沒有這個厚度和承受力,損失可想而知。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甲午戰爭時,“不首先開火”既是一種愚昧的表現,也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將自己的生死存亡寄託在對方的“善良”上,其結果只能是任人宰割。如果《萬國公法》有用的話,列強能把滿清欺負成那樣嗎?

“不首先開火”在甲午戰爭中的意義,只不過是在實力不濟時的一種自欺欺人罷了

對越自衛反擊戰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邊界問題上一直堅持“不首先開火”、以談判為主,即使在原子彈和氫彈也已經研發成功的情況下,依然向世界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這是一種大國的擔當,也是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表現。然而,1978年,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不但出兵佔領了柬埔寨,更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單方面宣佈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範圍,並出兵佔領了南沙群島部分島嶼,在世界上諸多國家都表達了抗議的情況下依然不為所動,在中越交界地區動作不斷,時刻威脅著中國的邊境安全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1979年2月17日(即農曆己未年正月二十一日)凌晨4時半,集結在中越邊境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廣西、雲南兩個方向對越南北方6個省11個縣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海軍、空軍、導彈部隊也都完成部署,防止蘇聯的介入。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訪問記《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自中越邊境的報告》,實際上是對全世界宣佈了中國的最後抉擇;

1979年3月16日,在給了越南“足夠教訓”之後,解放軍開始全面撤回國內。然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趁著中國軍隊後撤之際,再次非法侵佔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中國邊境地區,中國不得不再次發動自衛反擊戰,最終迫使越南軍隊撤回到國內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戰爭是殘酷的,在打擊侵略者、捍衛領土的同時,無數英雄先烈也為國捐軀,長眠在邊境地區。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秉承的依然是“不首先開火”,但和甲午戰爭相比,此時的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和實力來捍衛國家利益

如今的中印衝突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界線較長,因此,“衝突”的謠言也從未間斷過,但這次中印衝突卻有點耐人尋味,因為此次和印度捲入邊境衝突的不單單有中國,還有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如果一個國家準備與某個國家發起衝突時,最忌諱的就是再波及第三個國家,讓自己處於不利位置。可印度這次在邊境問題上直接挑戰了三個國家,要麼,是瘋了;要麼,就有其他政治目的。印度顯然屬於後者

由於在疫情防控上的不作為,印度的執政黨飽受質疑,而現在印度國內的不滿情緒更是日益高漲,偏偏印度還拿不出什麼好的舉措來安撫廣大人民。別的不說,現在警察拿著棍子到處打毆打平民的國家除了美國,就是印度了。美國是特殊情況,可印度卻是家常便飯。再加上居高不下的新型肺炎確診人數,印度的國內壓力可想而知。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有人說“戰爭是轉移國內壓力的最好辦法”,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印度這次是一定要試一下的。敢一次挑起三方衝突,印度的自信還著實讓人佩服了一把,但是,也從側面說明印度國內的研究形勢,否則,它才不會這麼鋌而走險。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大規模的邊境衝突有可能只是印度做的一場“秀”,轉移一下民眾的注意力就行,不可能深入。雖然印度軍方的某位領導大喊“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但請睜大你的眼睛,如今的中國又豈是1962年的中國?

中國之所以在邊境問題上依然保持“不首先開火”的原則,並非懦弱,而是展現一個大國的責任。

在昨天衝突發生後,雙方已經開始緊急磋商了,我們相信事情很快就會平息,畢竟,雙方都不願看到戰爭的發生。

從甲午戰爭到中印衝突,“不首先開火”的意義也早已不同

尾聲

從甲午戰爭到現在,雖然“不首先開火”已經成為一種宗旨,但是,其本質意義卻已經完全改變。甲午戰爭時的“不首先開火”是建立在國力衰弱的基礎上,滿清政府出於無能,才將國家安危寄希望於“不開火就不捱打”的幻想之中,結果呢?該來的,還是要來;而如今,雖然“不首先開火”依然是一種理念,但是,其折射的是中國人民對和平的嚮往,除此之外,還有對實力的自信,那就是——只要你敢開火,照樣擺平你。這種自信才是當時滿清政府最為缺乏的

百年時光,滄海桑田,中國早已今非昔比,現在喊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可能比漢朝的頂峰時期更具震懾力,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向入侵說“NO”。

韜光養晦是種境界,但說實話,從1980年之後中國就再也沒有參與過一場戰爭,改革開放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也從未經過戰爭的考驗,故而,讓很多人遺忘了中國的強大。個人認為,適當的“展示”還是有必要的,雖然我們依然熱愛和平...

我們不惹事,但我們也絕不怕事,百年前的恥辱絕對不可能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