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約酒之——婚姻飲酒習俗

結婚算是人生中的大事件了,當然這裡面是少不了酒的,那麼結婚有什麼飲酒習俗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起約酒之——婚姻飲酒習俗


婚姻是人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進入婚姻殿堂,意味著今後將和自己的伴侶廝守一起,相伴終生,白頭偕老,開始人生又一段新旅程。而這一重要階段當然不能沒有酒的參與。

俗話說得好:“無酒難結姻緣”,酒在婚姻過程中作用顯而易見。早在春秋時代,《詩經》中就有了男女相愛而飲酒的記述,《禮記·昏義》中也寫道“共牢而食,合巹而酷”。其中“巹”在古代是指把葫蘆一分為二成兩個瓢狀盛酒器,“合巹”即是指把兩瓢相合以示夫婦結為一體,意味著兩人要永結同心,相親相愛。《儀禮·士昏禮》還記載,士大夫結婚時男女用酒漱口要進行三次。由此可見婚姻酒俗自古有之。

過去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達到一定年齡時,父母要專門找媒人訂婚,媒人每去女方家議事,必須捎帶禮品,而其中,酒是必不可少的。等婚期定下,男家拿出酒肉面蛋糖果點心等一應物品,躬請女方的舅、姑、婆、姨,三親四戚。

一起約酒之——婚姻飲酒習俗


到了結婚之日,男方需大擺宴席宴請親戚朋友,豪門富室甚至要招待許多天,以顯闊綽,這便是俗稱的“喝喜酒”,如今,“喜酒”已成為婚禮的代名詞。接著過堂屋拜天地,拜畢,在喜宴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來賓敬酒,俗稱“會親酒”,喝過“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約已經生效,此後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此外,在婚宴上,男女雙方還必須經過婚禮的一個傳統儀式——飲交杯酒。交杯酒由來已久,早在唐代時期便有這一名稱,到了宋代,這一儀式不斷完善,當時民間盛行用彩絲將兩隻酒杯相聯,並綰成類似同心結樣的彩結,夫妻共執一酒杯互飲一番,場面頗為熱烈。例如在《儒林外史》中便有這樣的場面,當時魯翰林招遽公孫為婿,成親時擺了六桌喜筵,不承想酒席上連鬧笑話,尷尬至極。還有在《金瓶梅》、“三言”、“二拍”、《紅樓夢》等世俗言情小說中,有關婚宴的描寫也是不勝枚舉。如今,這種風俗在我國農村地區依然流行,如在紹興地區喝交杯酒時,在男方親屬中,通常要選一位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為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斟上兩盅美酒,分別讓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再分為兩盅,代表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當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這樣的婚宴可謂熱鬧非常,充滿了歡悅吉祥的氛圍。

等到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還要“回門”,即夫妻二人一同回孃家探望長輩,以表對孃家的尊敬。這時孃家同樣要置宴款待,豪門富戶同樣要大肆張揚一番,宴請賓朋,熱烈慶賀,俗稱“回門酒”。回門酒一般只設午餐一頓,酒後夫妻雙雙回家。

一起約酒之——婚姻飲酒習俗


此外,在我國一些南方地區,還有送“女兒酒”的習俗。何為“女兒酒”呢?原來當地女孩出生滿月後,家裡就要釀數罈美酒,埋於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時,再將深藏以久的數十年老酒取出來接待賓客或作為陪嫁禮品送至婆家。而過去在浙江一帶,還流行喝一種“別親酒”。在女孩出嫁前一晚,父母為嫁女置備酒席。出嫁的當天,全家設宴請為嫁女送行,出嫁女坐在首席,平輩陪宴。嫁娘之母首先為女兒斟酒,並要拿一番真切言語予以訓導。席畢,嫁女穿上新裝,由侍人攙扶著依依不捨地辭別家堂、雙親及諸親屬,場面頗為感人。

最後,祝願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夫妻之間白頭偕老,恩愛永遠。

文章來自:
http://www.17yuejiu.cn/duanzi/176.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