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中日公佈時間表,文在寅稱韓國2050年實現碳中和

記者 | 田思奇

在日本首相菅義偉宣佈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兩天後,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在國會演講時作出相同的承諾。這也意味著東亞三大經濟體在一個多月時間內集中發表有關碳中和的計劃。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10月28日上午,文在寅表態稱:“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能源供應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會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新的行業發展和就業機會”。文在寅稱,在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將投入8萬億韓元(約70億美元)實現綠色增長。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韓國僅有5%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資源,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比例最低。目前韓國GDP在全球排名第12位,但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數據,韓國2018年碳排放量高達全球第8,人均排放量第6。

此前韓國曾因為在執行《巴黎協定》減排目標方面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而受到環保人士批評。對於文在寅的新表態,韓國氣候組織NGO Solutions for Our Climate的執行主任Joojin Kim表示:“要讓2050碳中和成為有實際意義的目標而不僅動聽的政治許諾,現實中仍有需要工作要落實。政府近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2030年的減排目標,並且展示清晰的能源轉型計劃以確保在2030年淘汰煤電。 ”

今年7月,韓國首都首爾已率先宣佈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該市計劃向政府建議,從2035年開始,只允許電動汽車和氫燃料汽車註冊。大型建築的排放也將予以限制。

本週一,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也在國會演講中宣佈,日本將爭取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他同時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已經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而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更強勁增長的重要舉措。

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五大碳排放國,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至少80%來自能源領域,煤電目前仍是重要的電力來源。

依據2050年的目標,日本自然能源財團反推認為,到2030年,電源構成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需提高至40-50%。實際上2018年度僅為17%。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日本需要吸引環保資金的戰略性投資。日本東北大學教授明日香壽川等人的估算顯示,去碳化的實現需要政府企業間攜手在2050年之前投入約340萬億日元。相當於每年約11萬億日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清華大學《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報告指出,與2005年相比,2019年的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煤炭消費比重從72.4%下降到55.7%,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從7.4%提高到15.3%。

為達減排目標,報告稱,中國應努力爭取到2050年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減排約90%。2050年後還要進一步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增加碳匯和採用負排放措施,儘快實現全部溫室氣體淨零排放,達到碳中和目標。

但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坦言,我國的低碳發展轉型還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中仍處於中低端,產品能耗物耗高;二是煤炭消費佔比較高,仍超過50%,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30%;三是單位GDP的能耗仍然較高,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3倍。

亞洲投資人團體氣候變化委員會執行主任Rebecca Mikula-Wright說:“東亞最大的三個經濟體——中國、日本和韓國——均已明確承諾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淨零排放。這將會向市場釋放一個強有力的信號,鼓勵其它亞洲國家和貿易伙伴緊隨其後。”

歐盟早前已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在今年3月擬立法明確這一目標,即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到2050年降為零。 美國尚沒有做出類似的承諾,在2017年表示退出《巴黎協定》後,美國最早可能在下週總統選舉後立即正式退出該協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