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上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鉉皇恐而退。”然而近代中國史上卻存在過一個“容他人鼾睡”的地域―東交民巷。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衚衕,由於當時這條衚衕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明代時在東交民巷設有六部中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這裡居住四十天。可見東交民巷在歷史上曾是舉足輕重的存在。

然而到了近代,東交民巷卻淪為侵略者的踐踏之地。甚至被當時的無能政府和侵略者打造成一個“國中之國”,東交民巷-那段屈辱的歷史承載者。

從1860年的《天津條約》到1901年的《辛丑條約》列強逐步蠶食鯨吞東交民巷,使館,軍營,銀行……一座座西式建築出現在離天安門咫尺之遙的東交民巷,出現在當時政治中心的臥榻之側。最能體現西方列強對中國肆無忌憚的輕蔑和挑釁的是一座座修建在各國使館內侵略軍兵營。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這些兵營的存在,以及它們每一天傳出的軍號聲、操練時的口號聲,甚至軍事訓練時發出的刺耳喊殺聲、槍炮聲,都無時無刻不在刺激、羞辱著中國人!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義和團運動後,八國聯軍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妄圖讓中國永世屈服的《辛丑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列強從此獲得了在北京皇城根下駐紮象徵征服和奴役的軍隊的特權。各國駐軍“低頭不見抬頭見”,形成世界任何主權自主的國家都絕無的獨特、恥辱的景觀。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在這之後東交民巷的規模和格局就有了嚴整的規劃,並在御河西河沿北口建造了一座堡壘式大門,作為封鎖東交民巷與外界的堡壘。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各國駐軍輪流守衛這座城堡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整個東交民巷外圍也修建有高高的界牆壁壘。列強士兵荷槍實彈警戒,牆上每一個顯眼的地方都會張貼著“華人勿入,進者格殺勿論”的挑釁標語。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列強在北京城內肆無忌憚,橫行霸道,為非作歹。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美國兵營在抗戰勝利後,儼然“世界主宰”的姿態,在中國到處橫衝直撞,1947年發生了美軍士兵強姦北平女學生事件,引發全國反美浪潮。

1929年1月22日晚6時餘,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部軍官紀幕天乘洋車經過東交民巷西口,突然被使館區內巡捕阻攔。巡捕表示此處是租界,不允許中國軍人進入。紀幕天當即表示,是車伕誤走,不是有意強行進入使館區。但他也指出使館區不是租界,不許中國軍人進入或許別有用意,隨後就命車伕離開。巡捕追上前去毆打紀幕天,並將他拖入使館區內的巡捕房。

1926年9月26日兩輛載有兩箱捲菸的洋車從火車站駛至東交民巷西口外戶部街。京師捲菸吸戶捐總局的調查人員麼文華上前盤查,使館區內協和菸草公司的外國人夥同使館區內的巡捕將麼文華拖入使館區拘押。列強惡行累累,數不勝數。

1949年解放軍進入北平,毛澤東就形象而鮮明的指出:一定要先在東交民巷搞一次軍事遊行,表達中國人民對侵略者的輕蔑,和一定要將他們驅逐出去的決心。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 ,振奮了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信心,也振徹東交民巷,預示帝國主義在華的“美好歲月”一去不返。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雄赳赳氣昂昂的人民解放軍行進在東交民巷的馬路上。毛澤東主席形象的將東交民巷比喻成“長在中國臉上的瘡疤,一定要徹底根除”,所以解放軍入城後,第一時間就進入東交民巷,展現新中國的國威。

解放軍開進北京第一件事:搗毀“國中之國”

百年恥辱象徵,終於在人民軍隊的盛威下一朝洗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