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鱼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作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中鱼跑鱼的情况,跑鱼多是切线与脱钩造成的,其中脱钩现象无论鱼的个体大小都容易产生,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着答题尽善尽美的原则,结合题主问题以及实际作钓经验,我们来共同探讨脱钩的发生与解决。
脱钩的现象多数与鱼钩不匹配、浮漂调钓、起竿手法、控鱼技巧有关系。逐一列举:
鱼钩的大小、钩型与脱钩的关系
在野钓中我们最常作钓的是小个体鱼类,所以多使用小钩细线。然而野外的鱼情是复杂的,如果鲤鱼、草鱼猛然给了一口多数情况会发生切线或脱钩,这是鱼钩大小不匹配造成的,但如果使用较大号的鱼钩,那么小型鱼就会出现挡口的现象,所以我们应遵循钓小鱼用小钩、钓大鱼用大钩根据目标鱼来选择鱼钩的大小,而小钩细线博大鱼只是相对的概念。
有的钓友认为无刺鱼钩容易脱钩,实则不然,用错鱼钩钩型才是脱钩的原因。我们在野钓时多会采用袖钩,袖钩的沟条细钩门窄,自重轻很容易被小型鱼吸入嘴中,但用来库钓大个体鱼类就不如使用钩条粗抗冲击强的伊势尼或千右钩,以上两种钩型的钩门较宽,在刺鱼时有更大的张力加大刺入的部位减少脱钩的风险。
段落小结:对鱼钩钩型、大小的了解是钓鱼人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据目标鱼来选择相应的鱼钩更便于减少脱钩的几率。(下图为适合作钓大个体鱼类的带刺伊势尼)浮漂调钓的灵与顿与脱钩的关系
抛开鱼钩的因素,浮漂调钓的灵与顿也会导致脱钩的现象。浮漂调钓过于灵敏导致鱼儿索饵时,饵团还未完全入口,这时反应到浮漂出现信号扬竿,此时鱼钩仅仅钩住了鱼的唇边或嘴皮就很容易产生脱钩。相反,浮漂调钓较顿鱼儿吃口轻时,饵料被吸入鱼嘴但又快速吐出时才反应出信号,那么扬竿后也会出现类似挂到唇边和嘴皮。
合理使用:钓大个体鱼类时宜使用钓顿的方式,比如调一目钓二三目。大个体鱼类多会存在涮饵的行为,钓的顿则可以规避虚假的信号抓稳口,搭配带倒刺的伊势尼鱼钩可以有效防止脱钩。
段落小结:我们通常把调低目钓高目视为钓顿,调高目钓低目视为钓灵,灵与顿仅是概念,还需要结合实际鱼情来进行调整。(下图为调一目钓二目浮漂状态)起竿手法与脱钩的关系
刺鱼是个非常有技巧的活儿,在作钓是很多新手钓友会选择大力扬竿,遇到大个体鱼类会因吃痛而发力逃窜,此时最易切线和脱钩。作钓小个体鱼类时大力扬竿又会打豁鱼嘴导致跑鱼,但大个体鱼类嘴唇较厚,刺鱼过轻打不穿鱼嘴也会出现脱钩的现象。
正确方式:刺鱼的力度需要适时把握,我在初学台钓时师傅告诉我,平时的抽竿练习是锻炼刺鱼力道的方式,即起空竿时应保证铅坠不出水,实际就是锻炼手腕的肌肉记忆力来形成抖腕刺鱼的方式,目标鱼为大个体鱼类时可以稍微借助手臂的力量。那么实际作钓中,在起竿中鱼的瞬间应该有个称鱼预估的过程,再决定是否直接起鱼或进入遛鱼的节奏。
段落小结:新手在起竿时往往会采用大力扬竿的方式,及时是空竿换饵的情况下也多有飞天或上树的表现,平时应多练习通过手腕来进行起竿,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刺鱼力道。控鱼技巧与脱钩的关系
进入遛鱼环节,才是真正考验钓鱼人钓技的时刻。作钓大个体鱼类时,鱼类的发力挣脱是脱钩的直接原因。通常,遛鱼时鱼类游向深水区的距离超过了钓竿钓线控制的区域,形成与钓鱼人的对拉,我们称之为“拔河”。还有一种方式是鱼类向侧边游动,而我们试图用反方向绷紧钓线的方式领回也容易脱钩。解决办法可以参考以下三点:
游向深水区:大个体鱼类中钩后多会向深水区逃窜,此时可以选择左右摆杆的方式另其吃痛而回头,或者采用下蹲放低身姿的方式利用钓竿的韧性将其领回。
侧边游动:侧边游动时是比较好控的,毕竟没有超出钓竿的控制范围,但强拉的方式也不行,此时可以选择跟随遛鱼法。
控鱼时的运用:中大鱼后应尽量避免快速拉出水面,鱼儿见光会后会感到恐惧导致发力逃窜,最好是在水下一点点的耗尽其体力。有的大鱼还会作出打桩的行为,在之较力之时可以采用轻怕竿身的方法唤其游动。最关键的一点,无论怎样的控鱼方式,立起钓竿绷紧鱼线才是正确的遛鱼姿势,脱钩往往是在鱼线产生回劲时发生。
段落小结:脱钩是控鱼时最常见的跑鱼现象,在钓获大鱼时应采用正确的控鱼姿势才能有效避免,同时还要从鱼类的角度出发,根据其行为对控鱼的距离进行预判。
最后的全文总结
本文从鱼钩、浮漂、起竿、控鱼四个方面解读了脱钩现象的发生与应对,实际这是整个作钓系统的协作运用,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后续的作钓产生改变,所以理论知识应该与实际作钓相结合去正确使用才是钓获的保证。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帮助钓友解惑。我是乐园之失,一个钓鱼领域创作者,本文为原创首发,转载需授权,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关注今日头条我的频道,谢谢阅读!
乐园之失
承解答问题,尽量细致,明了的宗旨为钓友解惑。钓鱼“留大放小”,“垃圾带走,分类放置”。
钓鱼钓到大鱼,但老是脱钩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以下几方面出现了问题:
提竿时机没有把握好
鱼钩的选择出现了问题
线组调的过灵
遇到鱼咬钩,出现脱钩跑鱼的话,多少是让人遗憾的。如果是偶尔的现象倒也不算啥,“老是”出现脱钩的话,就需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以上三点出现了问题。
提竿时机没有把握好
俗话说:“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水底的情况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够通过浮漂的动作来判断水底的情况。浮漂的动作有三种基本漂像:下顿,上顶,黑漂。这些漂相要么是独立出现,要么是混合出现,所以如何正确的识别漂相是至关重要的。
鱼种不同,漂相有所不同
因为各个鱼种进食方式不同,产生的漂相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鲫鱼一般是先下顿,再上顶。鲤鱼的漂相一般先是出现不规则的点动,后面直接是有力的顿口,或者黑漂。草鱼也是先不规则的点动,后面直接黑漂或者斜拉黑漂。肉食性鱼类漂相黑漂居多等等。
线组调钓不同漂相出现的不同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子线双钩在水底的状态了:鱼钩悬浮,漂相出现顿口较多,钩饵躺底,漂相出现上顶较多。
鱼儿活性不同,漂相不同
鱼儿的活性不同,吃口产生的漂相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鱼口重的时候,易出现有力的下顿和黑漂。而在鱼口轻的时候,很有可能只有半目或者更小的漂相,这也是在鱼口轻的时候,建议钓灵的原因。
那什么时候才是提竿较好的提竿时机呢?
通过这么多年的作钓经历,总结了以下几点中鱼率较高的漂相:1,有力的下顿。2,下顿或者上顶静止几秒后。3,浮漂均匀的上升停止的瞬间(大鱼居多)4,当然还有黑漂。
小结:
浮漂出现漂像并不一定会中鱼的,只能说明水底下的钩饵出现了移动。比如:鱼儿蹭线的漂相,一般是浮漂突然上升或者下降,又迅速的恢复到原位,这样的情况提竿是无鱼的。所以,漂相的及时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鱼钩的选择出现了问题
鱼钩对于鱼儿来讲过大或者过小
鱼钩是直接进入鱼儿口中的,如果鱼钩对于鱼口来讲不合适,也会造成脱钩的现象。
鱼钩大了,鱼儿在进食钩饵的时候,吃进去不深,但是浮漂照样会出现动作。鱼钩过小,提竿时很有可能只是挂住一点鱼体的内部组织没有钩穿鱼骨,进而出现钩不牢的现象。
鱼钩不够锋利了
鱼钩在遇到挂底,长时间使用会造成钩尖不锋利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鱼钩同样是不至于钩穿鱼骨的,从而造成脱钩跑鱼的现象。
小结:
在鱼钩的选择上,一般的原则是:钓大鱼用大钩,钓小鱼用小钩。
另外,鱼钩在多次使用的情况下是需要及时更换的,因为鱼钩不锋利同样是脱钩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判断鱼钩是否锋利也是很简单的:把钩尖在手指肚上轻轻的感觉下就是可以判断出的。
线组调的过灵
线组的调钓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出现跑鱼的现象和线组的调钓也是有关系的。
一般调钓有二种方式:调高钓低和调低钓高(调几钓几也算这个里面)。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浮漂对于水底钩饵的向上牵制力不同,调高目比调低目的向上牵制力要大(当然也要看钓目的)。另外,和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也有着直接的关系。钩饵悬浮属于钓灵,钩饵躺底属于钓顿。
如果选择的较灵,钩饵在水底很小的动作呈现在浮漂上就是很大的信号,而这时很有可能鱼钩入口并不深。所以,这个时候提竿空竿率是高的。
小结:
综上所述,线组的调钓同样是脱钩的原因之一。正确的判断钩饵在水底的状态,才是避免因为钓的过灵造成脱钩的有效办法。
另外,影响脱钩的还有溜鱼手法,线组是否抛满竿,饵料入口型好不好(过硬,过大)等等,这些也是会出现脱钩现象的。
引申一点:
脱钩还有一种现象:鱼钩脱落。我以前使用购买的成品子线,就经常出现在换饵料时,出现鱼钩脱落的现象。所以,我现在一般是选用自己绑钩的。
绑钩时,个人认为:一般绕7圈以上就可以了(鱼钩大,鱼线粗的话可以在多绕几圈)。但收紧的动作一定要用力的,因为鱼线较为光滑,搞不好的话,就会出现绑钩处松开的现象。
写到最后:
实际上,脱钩现象可以总结出来就两点:吃的不深和钩不牢。所以,出现脱钩时,主要检查两点就可以了:鱼钩问题和钩饵在水底的状态。
对于“老是”出现脱钩的现象,个人认为首先就是要冷静,千万不可心烦气躁。因为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及时正确的找到问题所在。
码字不易,如果您感觉我说的不错,就请点个赞,添加个关注呗!我会继续分享自己的钓鱼心得。谢谢您的阅读。
石头钓鱼記
答题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传道?授业?不敢尔。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更多时候,大鱼应该与切线联系在一起,起码我听到的、碰到的多数是这样。无论是切线还是脱钩,每一个钓鱼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能说尽量不让其发生。
针对大鱼切线,很好办,把线径加粗就行,1.0的子线不行换2.0,不行再加大。一般的,在中获大鱼后,切线的概率是要明显高于脱钩的,因为野钓中获大鱼往往都是意料之外,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如果反过来,脱钩更常见,那肯定是某个环节或操作上出了问题。下面我就按我认为的可能性从大到小一一剖析。
鱼钩使用不当
可能有人第一反应,这肯定是钩子没倒刺,No,我不这么认为。在刺鱼成功后且不松线的情况下(实际上可能松了线也一定会脱钩),有倒刺与无倒刺的鱼钩,基本没有区别。早在八九年前就有一位游钓老者做过试验,无倒刺鱼钩中了大鱼,撒手让鱼拖着竿子在池塘里跑一圈,结果就是脱不了。我自己也证实过这个问题,不过我试验的对象鱼是鲫鱼。
我认为在脱钩的问题上,鱼钩上最可能的原因是钩子用小了,其次是钩条强度不够(细了)。钩型的大小多数时候与钩条的粗细是匹配的,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新关东与袖。0.3号新关东应该比7号袖钩的钩条还要粗,但钩门没后者宽。
钩型小脱钩跑鱼的发生机制,最主要是钩门宽度小,不能刺穿鱼的上颚,只能刺进一小部分。因为鱼上颚组织的厚度明显大于钩门宽度,那就肯定刺不穿。刺不穿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鱼钩的受力点不在其最强的钩底,而是在钩尖一部分,这就无形中帮鱼增加了力臂,更容易把钩拉豁。其次,刺不穿就没有穿到结实的组织,如果钩型相对过小的话,可能只钩住了一点点粘膜,这些粘膜结构的强度是不高的,当鱼用力挣扎的时候,可能就会被撕开,钩子就掉下来了。
钩门小,还会影响其钩到鱼嘴的概率,很好理解,如果一条鳙鱼的嘴张大后能塞进一个成人的拳头,用1号新关东去钓它。这个钩相对于它嘴张开口面积的多少分之一?扬竿的过程中,完全是有可能不钩中鱼嘴的情况下,把钩从鱼嘴中拖出。结果就是有漂相,扬竿无鱼,当然,如果拖到唇边钩中鱼嘴,那鱼稍一发力,肯定就拉脱了。
钩条细脱钩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强度不够,钩子被鱼强行拉直,就算钩子的受力点在钩底也可能不行。主要是一些大号袖钩类型,尤其是细地袖或极细袖类的。
选竿或提竿上存在问题
选竿或提竿上的问题,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刺鱼不成功。大个体鱼嘴上的组织结构,尤其是上颚是很厚实的,想到把鱼嘴钩牢,最可靠的是把上唇刺穿。实际上,刺穿鱼嘴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当我们钓大鱼用的都是一些粗条鱼钩,钩尖的锥度都很大,就更不容易了。
刺鱼是靠手臂的急速上扬完成,但这个动作需要一个载体,就是鱼竿,这两个要素,也就是动作与竿子,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刺鱼不成功。钓鱼老手在钓小个体鱼的时候,会用寸劲一抖继之流水般的动作轻柔回鱼,但钓大个体鱼的时候,会毫不顾忌风度,双手抱竿,是能提多猛提多猛,为的就是确保把钩深深地刺入鱼嘴,线组的强度够,不用担心承受不了。
钓鱼人手上的刺鱼动作,是要靠竿子传递到鱼钩,如果竿子太软,就会削弱动作的剧烈程度。虽然手上的力道很大很剧烈,真正到钩子刺鱼嘴的环节,可能幅度和力道都小了很多。所以,钓大物的竿子都是求硬,就是这个道理。
谈到这里,追加一条钩子上的问题,即钩尖钝化或倒尖,同样会导致刺鱼不成功脱钩跑鱼。因为钩尖不够锋利,扎不进啊。
钩不是从鱼嘴中脱掉的
中到大鱼脱钩,很多时候只是钓鱼人感觉到水下有一股大力传到手上,继而消失,拿起来一看,钩子还在,子线没断,就判断为脱钩。但有没有想过,这钩压根不是钩到了鱼嘴,只是锚到了鱼身体上的其它部位,如鳞片或鳍。因为钓得钝或低于鱼层的高度(钓浮),从这些部位锚到鱼,那是很难钩得牢的,即使是钩牢了鳞片,鳞片也是很容易被拉脱的,有时候把钩子提上来能看到钩上有这东西,有时则不一定。
其它的原因(可能性较小)
其它的还有调钓方面、饵料状态、抓口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导致中获的大鱼脱钩,但我觉得远远没有以上所列三条可能性大。除非是多次脱钩的老猾鱼,否则大型鱼的吃饵就算比较谨慎,最后吸入的过程,基本可以忽略调钓、饵料及抓口方面的少许偏差。钓过大鱼的都知道,对于调钓,基本没有什么要求的,钓浮让饵浮起来就行,钓底让饵到底即可,漂相都会很明显,只要钓鱼人没有分神,不大可能错开扬竿时机的。如果连黑漂或大顿口都不打,那不用钓了。
最后的总结
野钓过程中,中获大鱼多数是意料之外,小钩细线搏大物不是没有可能,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都是需要运气的,小钩中大鱼,对钓鱼人的临场遛鱼操作考验很大。如果是针对性的去钓大鱼,鱼钩宜大不宜小,竿子要硬,这样才能保证刺鱼时能钩牢钩实,当然,粗壮的线组是前提。至于锚鱼的脱钩,半水作钓需要调整作钓水层,如果是底钓,基本属于不可控因素,再说这种情况也不是很多,真要发生了也不必在意。
江钓人狂龙,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写内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钓心得与实践经验,觉得回答对你有用可以关注一下狂龙,个人主页下有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