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我们一直在奋战丨武汉市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90天,3个月。

1月23日,武汉“封城”;4月8日,武汉“解封”;4月22日,“解封”14天之后见到的,是最美不过四月天的“人间烟火”。

艰难而勇敢的90天,从顽强战“疫”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武汉开始全面复苏。

最美白衣人

90天历程,留给人最深印象的,是身披白衣的医护人员。

1995年出生的朱庭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三人之一。1月7日,朱庭萱进入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照顾新冠肺炎患者。彼时,她对病毒还一无所知,完全凭医者的责任感进入金银潭医院。“当时一听到‘支援’二字的时候,直接激发了我的使命感,我要去。”

在金银潭医院的那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严重起来,每天输入重症病房的病例不断增加,朱庭萱更加忙碌了。1月26日,朱庭萱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撤回,经过14天隔离,她返回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月28日,人民医院发布通知,仅保留急诊和发热门诊,全力抓疫情救治。人民医院投入了50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肺炎救治。自疫情发生以来,人民医院先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近5000人。

3月13日,朱庭萱再次从一线撤下进行隔离。3月1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本院开始陆续全面开放普通门诊,逐渐恢复正常医疗秩序。3月30日,在隔离期解除后,朱庭萱再次踏上了工作岗位,她回到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她说:“科室慢慢也忙碌起来了,心脏病人比较多,虽然累,但心理压力已减轻不少。”

今年51岁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儿片区总护士长陈宏,与95后朱庭萱在年龄上是两代人。“第一次穿防护服进隔离区时,内心既紧张又恐惧!”陈宏回想自己刚去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的情景。

陈宏说,1月29号她就申请去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这是武汉市第一批发热定点医院。当时医护非常紧缺,陈宏心想,那些年轻护士们,有的孩子很小,有的还没结婚,自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应该先顶上去。2月9日,她又加入了雷神山医院护理组,参与负责所有新病区的开科、护理规章制定、流程梳理、质量检查,重点把控防护工作落实。

“刚到七医院时,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比较缺乏。”陈宏说,那个时候防护设施比较缺乏,必须想办法省着用。随着不断学习和实战,陈宏和同事们对病毒认识不断加深,从开始的恐惧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对战胜疫情越来越有信心。

工作尽管繁琐,但每每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她都会很开心。让她印象深刻的有一名盲人老大爷,护理人员要经常去给他喂饭,帮他洗漱、如厕。有一次查房时碰到这位老大爷,他对陈宏说,“你们把我照顾得这么好,我打心眼儿里非常感动。”得到患者的认可,陈宏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在雷神山医院员工通道手绘墙上,有一幅画陈宏非常喜欢。画中是一位女士一半穿着裙子,另一半穿着防护服,意味着医护人员脱下工作服,是一名母亲、妻子、女儿;但一穿上工作服,就是医生、护士、战士。

这样的战士,除了陈宏和她的武汉同行,还有众多外地援鄂医护人员。自1月28日首支外省医疗队援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以来,全国各地有21支援鄂医疗队共计2801位“逆行战士”来到这里,其中,就有“中华脊梁”李兰娟院士。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也派出力量支援、参与了3家方舱医院运行和管理,派出多支支援队支持金银潭医院、鄂州中心医院等。

现在,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武汉各医院转入一手抓防控不松懈,一手恢复门诊缓解需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设立了严格的就诊流程,门诊患者实行全预约、分时段就诊;拟入院患者需要接受肺部CT、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相关检测,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后才能收入病区。许多医院体检中心还特别推出“复工体检项目”。对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医院鼓励患者通过“武大云医”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送药到家的方式接受治疗。

最严身边人

基层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解封”前,社区防控讲究“严”;“解封”后14天,社区管理将进入常态化防疫,讲究精准科学。

武汉市青山区青山镇街船厂社区属于“三老”社区--老镇、老厂、老龄。3月27日,这一社区成功创建“无疫情社区”。船厂社区书记卿畅说,“解封”不等于“解防”。4月20日下午,记者在船厂社区看到,周边已经有了一些流动人员。据介绍,目前船厂社区5个出入口共有42名值守人员24小时值守,按照“四必”原则逐一询问排查。确保复工复产人员和车辆正常出入,同时劝导老年人“非必要、不外出”。社区部分门店已经开放,社区网格服务对象由原来普惠居民转换为精准帮扶辖区内独居老人、低保户、新肺家庭及外来人员,对这些重点人群社区采取电话询问及上门帮扶来解决他们困难。

4月21日上午,记者再次见到武昌区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区党委书记彭婧。两个月前,她忙得脚不沾地,记者对她采访时常常被电话打断。

此时,彭婧的脸上已没有了之前的疲惫。“现在电话少多了。社区居民打电话来,多数是咨询返汉政策。”她笑着说,目前防控任务依然艰巨,但随着各项工作逐步理顺和疫情形势渐渐好转,最近两周终于能睡个整觉了。

2月中旬,水岸星城社区有800多户居民在外地。目前,不少居民已经陆续返回,其中还有30多位境外回国人员。“外地和境外返汉人员抵达社区的时间,大多在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因此我们在这个时间段增派了工作人员,加强了巡查。”彭婧说。

现在,武汉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防控依然是重点。彭婧说,目前水岸星城社区仍严格执行24小时值守机制,对出入小区人员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

下一步,“由于船厂社区是一个开放型老旧社区,目前物业暂时没有进驻,封控压力仍然很大,随着下沉干部有序撤退,社区已逐步将封控工作重心转移,将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同时发挥党员和居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守好社区大门。同时,社区引进爱心商户在小区内建起‘临时保供点’,售卖各类新鲜蔬菜和活鱼,解决老年人买菜需求。”船厂社区书记卿畅说。

康非是船厂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从2月18日到3月18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楼栋消杀。我们是老旧社区,没有电梯房,我们穿着闷热的防护服,背着装着16升消毒液的喷洒器,从一楼爬到顶楼,喷洒楼梯和扶手,每天差不多要爬一百层楼,至少用掉6箱消毒液。4月8日解封后,保供压力大为减轻,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防控工作常态化,主要包括封控卡口的日常巡视和挡板的加固,宣传引导居民有序购物,配合银行登记居民取款需求,通知居民取款时间,指导不熟悉智能手机的居民如何注册和使用健康码等。”康非说。

做好社区防控责任心很重要。“2月16日,我就来到了这个社区协助工作。最近,小区封控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下楼走路的人多了,开车出门的多了,返汉人员多了。”水岸星城社区下沉干部余冰说,这些新变化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压力也更大了,“只有更认真负责,才能守好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最快企业人

4月21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数控系统生产车间里,戴着口罩的员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组装、调试。与此同时,佛山分公司、重庆分公司“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生产基地,也在同步加紧生产。每天,近百套“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从华中数控发出。

疫情暴发后,公司满负荷生产,从1月20日至今,已累计生产3000套“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自3月初重启数控系统生产,公司争分夺秒抢抓时间,赶制2月至3月份未交付的订单。“目前,华中数控及下属28家分公司全部复工,所有生产线已经正常运转,数控系统、红外测温仪、口罩生产线设备这几种产品的生产线,还出现订单增多的交付压力。”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介绍,“通过加大人员投入,并将母公司订单转移到其他子公司生产等措施,已经逐步解决了交付压力。”

陈吉红说,现在红外人体测温设备产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华中数控又将眼光投向了国外市场。眼下,华中数控正在加大研发力度,升级“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和智能化水平。

工厂复工,工地也开始忙碌起来。在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的保税光电子产业园,张高松和同事刘学在腰间系上安全绳,一前一后从塔吊最下方沿着爬梯熟练地一步步向高空进发。这个塔吊位于110米左右的空中,张高松和刘学面临的第一大难关,是要通过一段百多米长的垂直钢梯,从地面攀爬至塔吊平台。

他们是中建二局专业的安全检验员,负责工地上塔吊的安全,塔吊是整个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力量,小到一根钢筋、大到数十吨重的钢架,所有的施工材料都要通过塔吊垂直运输到作业面。

作为武汉“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是国务院于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的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是中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综合功能区之一。“目前项目处于主体结构与二次结构施工,用工量处于高峰期阶段。”中建二局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电子产业园二期项目党支部书记税平介绍。

疫情爆发后,项目方响应号召,25位留守员工在项目上隔离,春节也在项目度过。既然开不了工,居家办公期间项目方开启了“云办公”模式,制定疫情防控专项方案,全面开展复工复产前期准备工作。4月8日,武汉解封,建筑工地也“醒了”。“时间就是效益,现在我们在进一步确保人员安全防护,全力增加资源投入,协调物料储备,科学规划施工,力争将因疫情耽误的工期抢回来!”项目指挥长潘杰说。

大企业复工,小店主也不停歇。“90后”理发店店主赵文华这几天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这位在疫情期间一直帮助医护人员解决“头等大事”的志愿者,随着解封,他连续亏损近3个月的小店迎来了转机。“这几天生意很好,每天要忙到晚上10点以后。

“解封”后,网商银行给他的小店提供了一个月免息贷款。赵文华说,第一笔钱一到账,他就去进了点消毒液、护发素等各种理发必备物品,一方面保证生意能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店内防疫措施,“热闹的武汉会回来的,生意也会好起来的!”

长江滚滚东流去。武汉,正拉满弓、上满弦,稳中求进,打好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确保疫情不反弹。

(经济日报记者 温济聪 董庆森 柳洁 高兴贵 仇莉娜 包元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