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人性本善,作恶是环境使然吗?

1971年8月15日,星期日,美国加州。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帕洛阿尔托市(Palo Alto),气温21℃,1英里外就是举世闻名的斯坦福大学,依旧美好的一天。

帕洛阿尔托市教堂的大钟正在敲响。许多正在祷告的年轻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钟声正是为他们而敲响,他们的人生即将开始转变,迈向无法预知的未来。

早上9点55分,一声声尖锐的警报声打破了这个小镇的安宁。12名年轻的大学生被警察逮捕,等待他们的将是一项变态的实验。

这个实验就是上世界心理学上最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几乎被后世所有心理学入门教材引用。

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的心理学教授(Philip Zimbardo)在思考一个问题:驱使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让一部分人变的正直善良,而另一部分人抛下礼规,犯下错误?是"内在原因"决定了人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还是"外在因素"对人的思考和行动的影响?什么情境下,人会变为情境或群体行为的产物?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教授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项心理学的实验。

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报酬,这在当时是份高额的收入,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狱警"的角色,另外12个人充当"囚犯"的角色。

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实验直接从抓人开始,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段戏码。"囚犯"被"警车"押送到监狱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右脚戴脚镣。抹杀每个人的名字,并给予一个编号,比如犯人461,犯人3401。对于充当"狱警"的志愿者,他们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选择充当"囚犯",没有一个人想当"狱警"。志愿者原本天真的以为每天无所事事,找乐子,玩游戏就可以轻松的拿到15美元/天的报酬。所以,他们并不想去做一个思考如何管理他人的"狱警"。

《斯坦福监狱实验》:人性本善,作恶是环境使然吗?

但很快,事情的发展就偏离了原本的设定。掌握了权利的"狱警"们很快入戏,原本年轻单纯的大学生,在短短的几天之后就变成了"野兽",开始折磨"囚犯":打扫厕所,做俯卧撑,做蛙跳,深更半夜叫出来点名,关禁闭,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殴打,不准上厕所,停水让厕所的味道充满整个监狱,强迫犯人侵犯其他的囚犯等等。

连作为实验设计者的教授都开始把自己代入到"监狱长"的角色里,他没有阻止这一切,而只是记录,观察和分析。甚至是有2名犯人出现情绪崩溃时,他依然没有终止实验。直到第5天,教授当时的女友Christina Maslach目睹了狱警们羞辱和伤害犯人的行为,痛斥教授的种种作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实验已经不受控制。教授才幡然醒悟。

于是,第二天也就是实验的第6天,这个原本计划2周的实验就被迫关闭。

实验终止后,教授对志愿者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事后情况说明,然后对"犯人"和"狱警"全体进行了高强度的心理干预。并对当时的参与者进行了大量的回访和调查,确保他们在此次事件过后没有长期的消极影响。

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电影化改编——环境可以影响人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曝光引起了轰动,许多人称其为史上最残酷,最黑暗的心理实验。

之后,「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被改编成了三部电影:2001年德国拍摄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国翻拍的「死亡实验」,以及2015年美国再次拍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监狱实验》:人性本善,作恶是环境使然吗?

在电影中,强者可以制定规则。当强者恶的方面融入进规则中,那规则带来的就是血腥与暴力。人性中的善恶都带有隐蔽性,当诱导条件不同时,表现的也各不相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善良之人,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恶魔。

先思考一个问题:你在《暴力摩托》或者《极品飞车》等游戏里面攻击过无辜的路人或者NPC吗?

我想大多数玩家应该都做过,哪怕在现实生活中连只鸡都没杀过。这些玩家或许只是手痒,或许是为了发泄情绪。

为什么会攻击无辜?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游戏,并不会真的死人,NPC只是一串代码,不是真正的生命体。因为我们知道NPC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像BOSS,不会反击。他们背后没有玩家,不会复仇。因为这是游戏,攻击NPC不破坏游戏规则,不会受到处罚和制裁。有人会说,这都是环境的影响,与人的本性无关。

假如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环境:没有法律约束,只有弱肉强食,如动物世界一般攻击别人不需要负法律责任,购物无需付钱,那么强势的一方还会保持文明的理性吗?

实验也好,电影也好,它对人们的警示却是值得关注的。环境可以影响人,但同时人也在影响着环境,当你意识到不合理的时候,人是可以做出选择的。保持独立的意识和思考,才是一个人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2007年,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撰写一本书,名为《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书中详细叙述了斯坦福监狱试验的前因后果及实验数据,并结合从该实验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左右人类行为的方式,这个力量远超过我们所想,或者也得承认,它在许多情境中塑造我们的行为。在特定的情境下,情境力量远胜于个人力量。

《斯坦福监狱实验》:人性本善,作恶是环境使然吗?

斯坦福实验得到其中一个主要结论是:不论是细微或者明显的情境因素,皆可支配个人的抵抗意志。我们将借助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详述这一现象。我们看到广大的受试者,能够符合、遵从、服从,轻易的被诱惑去做在"情境力量场"之外无法想象的事

实验中一系列心理动力运作过程,包括去个人化、服从权威、被动面对威胁、自我辩护与合理化,都是诱发好人为恶人的因素。"去人性化"是让平凡人性情大变、变得冷漠无情、甚至肆无忌惮的犯罪的主要过程之一。这就好比白内障,它能遮蔽人的思考,并促使当事人觉得其他人猪狗不如,人为敌人就应该受到苦行者莫和歼灭。

人的记忆力可以使我们从既往的错误中学习,然后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然而记忆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的影响,让人类学会嫉妒、报复、习得无助感,以及反复舔舐伤痕后所滋生的沮丧和消沉。人类接触的创造天赋让我们创造了伟大文学、喜剧,音乐,科学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等。可是同样的创造力也可以反过来用来发明酷刑、偏执的意识形态和犯罪。我们所拥有的的任何特种,都包含了好与坏的对立面,正如爱——恨,善——恶,荣誉——傲慢等等二元对立。

人类对归属感的需求,来自于与他人建立连接、共同合作以及接受群体规范的欲望。当这种归属感过于强烈,它就会反过来变成过度顺从,把自己归入"圈内人",并对"圈外人"产生敌意。此外,人类对于自主性、控制的需求,以及朝着自我导向和计划行动的种种核心力量,导致了掌握权力的人开始滥用权力,开始堕落。

在书中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依然相信人性本善。人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利用自身力量来挑战情境与系统的力量。总有些个人得以抵抗,不屈服于诱惑。

"当我们拥有个人责任感,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任时,就会比较有能力对抗有害的社会影响力。"

为此,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总结了用来抵抗社会有害影响的十个建议:一、承认错误,二、开始警觉,三、负起责任,四、坚持自我独特性,五、学会尊重公正的权威人士,六、希望被群体接受,但也不忘自我独立性,七、对构架化信息维持警戒心,八、平衡自我时间观,九、不要为了安全感的错觉损害个人或他人的自由,十、反对不公正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2010

[2] 电影.[Das Experiment].德 2001

[3] 电影.[The Experiment].美. 2010

[4] 电影.[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美.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