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開學之初,聽別班老師講有孩子因抑鬱需要休學。

以前只要聽到焦慮症、抑鬱症就會讓人談病色變,如臨大臨。曾幾何時,焦慮、抑鬱成了高頻率詞語,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在停課不停學的日子中,就有網絡報道,長時間宅在家裡,有的就宅出了心理問題。

以前做教育,只要大量閱讀教育書籍便可。現在做教育,不閱讀一定量的心理書籍,你是難以走進孩子的心理大門的。

我們那個年代,物質生活那麼苦,沒有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沒有尋死覓活的。而現在,寫作業都會成為家庭戰爭的導火索。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人們常常發出疑問,這個社會怎麼啦?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提醒人們:21世紀,比癌魔更可怕的是精神疾病。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疲憊不堪?為什麼孩子的心靈越來越不堪一擊?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往往容易與心理疾病不期而遇?

其實日本作家的《人間失格》中有一句話可以給你解除部分疑惑:一直活得很累,都是因為太敏感。

太敏感的人,往往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過於敏感又脆弱的人,往往沒有主見,容易被別人套牢。

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所說:“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有的孩子心事重重、鬱鬱寡歡,是因為擔心同學的嘲笑,懼怕同伴的競爭,掛礙父母的焦慮、牴觸老師的批評……永遠活在別人的眼裡,活在自己的固執己見中,就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活出自己的本色。害怕生活中的挫折,就永遠掙脫不了挫折的束縛。

按照吸引力法則,你怕什麼,就會來什麼。孩子一發脾氣,家長就繳械投降。孩子稍許狂躁,家長就大驚失色。

有時候孩子的確是心裡負載過重,但有時候孩子是抓住了家長的軟肋,他們知道家長擔心什麼、害怕什麼,他們知道家長最害怕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有的就恃寵而嬌,有恃無恐。

其實家長對於心理疾病也不畏之如虎。不要被你的擔心和焦慮所束縛,不要被你的害怕與恐懼所綁架。青春期的孩子是有點與眾不同,但也不是那麼不堪一擊。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中國有句古話,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有的家長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這也對,只不過按照中醫的說法,預防大於治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如果家長害怕什麼東西,希望您主動彌補您的知識短板,不要要被所謂的心理問題所嚇倒,更不要自己嚇自己。

退一萬步,青春期由於荷爾蒙分泌旺盛,即使出現了什麼問題,也不用驚慌失措。因為一個在愛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出什麼大的問題。即便出了問題,愛也是解決問題的首選良藥。

有一個男孩,有一段時期,像吃了火藥一樣一點就炸。在與父母吵鬧的日子裡,居然說出了自己想被車撞死的糊塗話,父親聽了,直接繳械投降。母親聽了,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那位父親還給我打電話,說:“老師,他的作業,您不用查了,我也管不了。還是保命要緊!看來兒子也不是讀書的料,就算了。……”

聽了那位父親的話,我雖未哭笑不得,但我真的同情那位父親。兒子的一句氣話居然讓他對兒子徹底放逐,看起來他是一位開明的父親,也心疼孩子,但一遇到孩子炸毛就束手無策,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家長為什麼會因為孩子的一兩句氣話而被嚇得魂飛魄散?因為你不學習就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因為你不學習就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因為你不成長就不知道與孩子一同與時俱進,因為你不成長就做不出應對危機的預備方案。

莊子曾經告誡人們,人之所以痛苦、恐懼,往往是由於智慧不夠。

而增長智慧,唯有學習。這種學習不只是一種經驗的複製,更是一種因材施教的獨闢蹊徑。它最考驗人的勇氣、耐心與智慧。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粥左羅老師說,比努力更重要的學習是升級你的思維層次。

家長無比疼愛孩子,想盡一切力量保護孩子,而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是教會孩子學會面對挫折並享受挫折。

你要改變對挫折的觀念,不要牴觸它、厭惡它、排斥它……而要包容它、理解它、利用它……正如印度哲人泰戈爾所說:“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其實面對挫折,老祖宗早就給過我們人生參考答案。

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這段名言,其實是告訴我們痛苦才是人們成長的養料。正如白巖松所說,人生是痛並快樂著。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孩子考差了,家長不必急匆匆地前去安慰,除非孩子需要。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說:“多餘的提醒和安慰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要讓孩子充分體驗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不必急著給孩子分擔,只要他揹負得起。

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說過的一句名言正好可以勸慰各位家長:“我們不能剝奪別人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讓孩子多吃些苦,多受些累,也是家長對孩子愛的高瞻遠矚,愛的情深意長。這也是家長對孩子的計之長遠,更是家長對孩子的未雨綢繆。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懼怕挫折是人之常情。但恐懼只會放大挫折的負能量,只有教會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坦然地享受挫折,才能磨練孩子的心性,增強孩子的心理耐力……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當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當他面對人生問題能獨擋一面時,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無牽掛了。

別擔心!別害怕!往前走。任何困難與挫折,甚至危機,都不足懼!把人生的絆腳石變成你的墊腳石。

正如臺灣的身心靈大師張德芬所說:“一開始我們總是以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最好的,卻總會發現,原本不想要的那些東西,最後都變成了生命的禮物和祝福。”

陪伴孩子的過程有艱辛也有快樂,只要改變你對挫折的態度,不再把它當成你生命中的負擔,它最終就會變成你生命中的禮物。

正如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裡面珍藏的禮物。”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當你陪伴孩子越過千山萬水之後,你會發現孩子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你的水平早就水漲船高,你的能力早已狂飆突進。

當家有孩子小升初,當家有孩子要迎接生地會考,當家有孩子迎接中考,當家有孩子迎接高考時,這些孩子的父母們往往是高焦慮人群。

因為他們摩拳擦掌已久,早就躍躍欲試,想一決雌雄、一爭高下。殊不知這種搖旗吶喊早已變身為孩子的沉重壓力,往往令孩子不堪重負。

不要讓考試糾纏孩子的人生,只要我們踏踏實實活在當下,穩穩紮扎過好每一天,只要關注好過程,結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人生是一瞬間一瞬間的積累,不要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擔心與焦慮上,只要學習,只要成長,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有解藥。

最後把契訶夫的話送給大家:“困難與折磨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好好品味這句話,您和孩子將受益終生。

你不能剝奪孩子從受苦中獲益的權利  預防心理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