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我被惹毛了,我又安靜了

嚴格來說,八歲剛過的小知還沒到青春叛逆期,不幸的是,最近我卻經常被點毛。

正常的對話,不說交談甚歡吧,至少要有來有往吧。然而,我們的對話,卻經常是一廂情願式,我這邊輸入,他那邊拒絕,我這熱臉貼了冷屁股,還要領幾兩怨氣,在胸中來回翻滾。

隨意挑個日常:

上了山的小知又過敏了,皮膚長了很多包,紅腫脫皮出現了。依照之前的經驗,我知道,一定又要用藥了,他這個狀況,自愈不了,只會愈發嚴重。於是,關切:“知,洗完澡,記得塗上那幾種藥膏。”

“我不要塗。”

“為什麼不塗?”

“我不想塗。”

“為什麼不想塗?”

“我就是不想塗。”

此時,胸中的火苗點燃一點點了,幸而,還能壓制住,繼續苦口婆心地解釋不塗藥膏的後果,吧啦吧啦幾百字的解說。

“我不想塗。”

乾脆地很,不解釋不後退。我胸中的火苗竄了起來,聲音高八度,“那你明天皮膚紅腫破爛了,你自己能負責嗎?”

“嗯。”

果不其然,第二天的小知,紅腫更嚴重了,眼皮像個林黛玉似的。作為父母,看著心疼得很,然而,他依舊無所謂,堅持自我。


育兒路上,我被惹毛了,我又安靜了


諸如此類,等等。模式就是:讓他做某件事,不,究其原因,沒有。他了,可能覺得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到對抗,所以了,沒有激烈的反擊,但就是給我們不卑不亢又堅決的回應,這回應是乾脆又簡潔地拒絕,然後沒有了其他,讓人氣在心裡,罵在嘴上,卻沒有辦法。

對此,我是鬱悶的,也沒有育兒書上寫的那樣理智又智慧。那些理論我也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是,但是,具體情境中,我只想抱根柱子,吼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冷靜下來,我想起了最近那個顫抖的新聞:北大才子吳謝宇的弒母案。其過程,咱就不說了,又殘忍又冷靜。網上很多人都在分析他的作案原因,畢竟這是一個一直很優秀很孝順很活潑的好孩子,怎麼突然就這樣了?追根起來,無非就是他的心理健康了,壓抑造就了他的爆發。

我是不否認的,然而我更多的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到底,怎麼樣的教育方式是好的?

你說,太嚴厲了,會壓抑孩子,是的,有嚴厲下的爆發者給了社會重重的一擊,然而,也有很多嚴格教育下的孩子成了才,長大後來感謝父母,感謝他們當初的嚴厲,比如郎朗,他就說幸而父母從小棍棒伺候,他才能在枯燥的學琴路上有所造詣。

父母和平民主,和孩子成為朋友,是不是孩子就基本不會走歪路了了?也沒有,我之前還比較喜歡的一個柯姓明星,其家裡民主風就比較足的,然而,他就在朋友的影響下,吸毒了。

所以,似乎,無論哪種教育方式,都會出好孩子,也會出壞孩子。出了壞孩子的情況下,去反思他對應的教育方式,總是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來,但是是不是就是這個原因了?我們不得而知,是不是換個教育方式就沒有問題了,我們也不得而知。

所以,我只能廢話地說: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也正如我總是會火冒三丈一樣,或許,本就沒有一種完美的不生氣的教育方式,如此想想,心裡安靜多了。所謂教育,於父母,就是心理的博弈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