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保本”是大勢所趨

我媽跟我說:越來越買不到保本理財了。

我回她:以後更買不到。

一、理財不保本是大勢所趨

多年來,銀行理財給老百姓一種“剛性兌付”的感覺,一方面是由於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不正當競爭,以資金池模式運作,A銀行不剛兌,B銀行剛兌,自然大家都湧向B銀行去了。

2018年資管新規指出,金融機構應向投資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銀行理財“不保本”是大勢所趨

二、為什麼現在還能買到保本理財

資管新規《指導意見》指出,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老產品的整體規模應當控制在《指導意見》發佈前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且所投資新資產的到期日不得晚於2020年底。

2020年2月6日有媒體報道稱,對於2020年末依然難以處置的存量資產,處置時間或可延長到2021年末。接近監管人士稱,資管新規過渡期預計將延期一年,對於特殊情況將特殊處理。

為什麼現在還有保本理財賣?因為還在過渡期,目前可以續發老產品對接新資產。

但這裡有一個前提:本來就有老產品存續。

如果老產品已經到期或持有的資產已到期,就不能再發保本型理財了。這也意味著能買到的所謂“老產品”會越來越少,一方面資管新規要求老產品規模“有序壓縮遞減”,另一方面老產品持有的資產也會逐步到期。

在中國理財網上,還是能看到一些封閉式非淨值型的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但是給出業績比較基準的已經不多了。


三、銀行(理財子)都在淨值化改造

資管新規規定,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確保平穩過渡。按照這個原則,2018年4月27日之後發行的產品便是新產品了。


銀行理財“不保本”是大勢所趨

銀行(理財子)都在淨值化改造。

可以看到目前淨值型產品佔比最高的是股份制銀行,其次是城商行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從絕對數量上看,仍有42149只老產品存續,城商行存續的老產品數量最多,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百姓仍能買到保本型老產品,特別是由當地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同時城商行也在積極發行淨值型新產品。

從佔比上看,目前股份制銀行在淨值化改造方面一馬當先,淨值型產品佔比超三成,存續產品最多的城商行中老產品佔比超七成,國有大行、農商行老產品佔比在八成以上。從以往經驗看,這幾類銀行債券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低大致如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


銀行理財不保本、打破剛兌,不是銀行開始不負責任了。目前看老百姓對於非保本淨值型理財仍在緩慢接受中,可能是買理財的人大多屬於風險厭惡者。但是早點接受早點建立起淨值型的觀念,才能在理財的路上走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