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學生“被就業”,800餘人自組維權群,專家:企業或涉偷稅漏稅

河南百餘名學生4月中旬反映,自己身份信息遭到企業冒用,莫名“被就業”。新京報記者發現,全國有多所高校的學生均有“被就業”經歷,名下能查到工資記錄,其中有學校報警處理。 4月21日,永川公安局民警回覆稱,案件仍在調查中。

廈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剛介紹,企業冒用大學生個人信息,會影響學生父母申報教育經費專項扣減,甚至會影響學生就業之後的稅務問題。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汪昊表示,對於此種偷稅漏稅行為,稅務機關應儘快加強稅務徵管,彌補稅收漏洞。

多所高校學生“被就業”,800餘人自組維權群,專家:企業或涉偷稅漏稅

王薇查詢個人所得稅APP,發現自己“被就業”,名下收入合計為36380元。 受訪者供圖

多所高校學生名下出現工資記錄

“我從來都沒去過蕪湖,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公司。”王薇是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的本科生,近日,她在網上看到,有人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查到名下有未就職企業的薪金,“當時同學也讓我查一查,結果發現我也有這個記錄。”

據王薇提供的“收入納稅明細查詢”截圖中顯示,一家名為安徽昭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企業向她發放了13個月的工資,共計36380元,所得項目小類為“正常工資薪金”。

同校不少學生都遇到類似的問題,並自發組織了一個維權群。據王薇提供的聊天截圖顯示,QQ群中已有800餘人。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的學生許文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個人所得稅APP上顯示,在2020年1至4月,他的收入合計為13800元。“4月17號給老師反映,老師建議大家給公司打電話取消,然後向稅務部門投訴。”許文說,學院“光大三就有200多個學生”出現類似情況。

還有陳浩,他是四川交通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全班30餘人均查詢到成都川視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工資記錄。

新京報記者發現,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多個高校的多名學生均出現“被就業”的情況。微博上“學生身份信息遭企業冒用”的話題,至4月21日,已有65.8萬的閱讀量。

有學校報案,公安、稅務部門介入

2019年2月,陳浩參與學院的一個項目,薪金為成都川視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支出。但近日,多個未參與項目的學生,也在個人名下發現了該公司的工資記錄。據陳浩提供的一份他與學院輔導員的聊天記錄顯示,輔導員稱,“如果你們參與了項目,就會用你們的信息來發錢,其他的我都不清楚。”陳浩向新京報記者介紹,目前已將此事告知輔導員,“現在也沒有後續了。”

4月4日,王薇所在的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官方微博就此事發布消息,稱已向永川公安機關報警,並已與重慶市稅務局溝通報備。

新京報記者致電永川公安局,4月21日民警回覆稱,案件仍在調查中。隨後,新京報記者致電涉事公司之一寧波眾平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並不知道學生個人信息的來源,公司會配合稅務機關的調查。

4月19日晚,許文所在的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也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聲明,稱學校已向涉及企業所在地的稅務機關投訴反映,並向公安機關報案。

影響學生個人稅務及父母專項扣除

新京報記者曾多次致電12366納稅服務平臺、公安機關、地方稅務局等相關部門,其均表示大學生個人信息被公司冒用,不會影響就業、落戶。但李剛認為,此事會影響到學生父母的退稅行為,以及之後學生的就業稅務問題。

廈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剛解釋,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之後,父母可以在個人所得稅APP上申報子女教育、子女繼續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如果大學生的身份信息被盜用作為企業員工,意味著其已經就業、不再處於學歷教育狀態,父母再去申報教育經費專項附加扣除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無法申報的結果。”

個人所得稅法改革之後,自然人的身份證號是每個人的納稅人識別號,在個人所得稅APP上具有唯一性。李剛說,如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在新的公司任職,可能會在申報個稅時碰到問題,公司在扣繳個稅時也是如此。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學生的主要解決措施是在個人所得稅APP上申訴,等待當地稅務機關受理調查。

但部分學生表示,自己更關心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我們主要擔心的問題是,個人信息已經洩露,後續該怎麼去補救,期待能把洩露個人信息的人繩之以法。”王薇說。

多所高校學生“被就業”,800餘人自組維權群,專家:企業或涉偷稅漏稅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的學生髮現工資記錄後,自發建立QQ群維權,目前群中已有800餘人。 受訪者供圖

冒用大學生信息公司或涉偷稅漏稅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汪昊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如大學生髮現在未任職單位的工資薪金,可能存在企業以大學生實習等名義,通過虛假列支報酬偷稅的違法行為。“企業在虛列大學生報酬時,需要大學生的身份證等個人信息,因此也存在著信息洩露的問題。”

李剛介紹,獲取大學生個人信息後,“一種是把大學生偽裝成公司員工,少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在做賬時,僱用子虛烏有的人虛假髮放工薪,企業的應稅所得減少,就可以更少繳納企業所得稅。

“另一種是用大學生分攤高管的高額工資薪金,降低高管適用的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李剛說,因個人所得稅的綜合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工薪越高適用的稅率就越高,把高額工薪分攤到多個個人頭上,相應的適用稅率就會降低,自然就可以少繳稅了。

李剛介紹,如查實上述問題,就違反了《稅收徵管法》第63條,屬於偷稅行為,如果少繳稅款金額過高,就涉嫌構成《刑法》第201條的逃稅罪,金額超過5萬就可以立案。

此外,汪昊呼籲,應通過宣傳鼓勵民眾關注個人所得稅APP信息,及時向稅務機關反映和舉報異常信息,以打擊稅收非法行為,建設誠信納稅環境。

文中王薇、許文、陳浩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李一凡 實習生 馬婕盈

編輯 康佳

校對 趙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