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興安:現代化種糧大戶帶領村民“就業”

點擊右上方“關注”,免費收到“廣西農業推廣”的推送。感謝您的關注!

“清明前後,正是春播育秧的好時節,我們採用的是水稻工廠化育秧模式,一天所育的秧苗就能供應約300畝農田的栽種需要,而且育出來的秧苗根足、苗壯,成活率高,基本上滿足了興安縣的秧苗需求。”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崔家鄉全新農機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當地種糧大戶唐新全正帶領著社員們育秧。在唐新全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一套現代化的育秧設備和控溫大棚讓當地糧食種植走上了“快車道”。

近年來,唐新全通過大面積流轉農村土地種植水稻,不僅自己成為了“種糧大戶”,還通過合作社帶領當地的村民及貧困戶增加了收入,成了當地的一位“紅人”。


廣西興安:現代化種糧大戶帶領村民“就業”

▲唐新全告訴記者,種子兩到三天就能發芽,在溫度合適的情況下,15天左右就能完成“育秧”。記者 劉健 攝

運用現代化機械設備,育秧+種植“事半功倍”

“現在我們合作社工廠化的育秧流水線一天所育的秧苗效率是過去人工育秧的15倍。”唐新全說,2020年春播,合作社為當地村民3000畝左右的農田育秧,通過機械化操作,僅用15個工人10天就完成了。

在合作社內的流水線上,記者看到7名工人正在互相配合,從營養土加工、水稻種子處理再到自動撒種、澆水、蓋土,所有步驟都在有序進行。

在水稻機械化育秧流水線旁邊,是合作社的溫室育秧大棚。進入育秧大棚,記者看到大棚內的鐵架上已經擺滿了等待發芽的“種盤”,有的盤子裡已經冒出尖尖的嫩芽。唐新全介紹,大棚面積有412平方米,需要6臺空調同時運轉,大棚內溫度晝夜保持在25℃。

“機械化育秧正是我種糧的訣竅之一。早春氣候多變,在田裡育秧風險大,如遇上惡劣天氣,育秧失敗,會影響一年的收成。”唐新全說,但是工廠化育秧,恆溫恆溼,設備好、技術新,有專人管理,育出來的秧苗根足、苗壯,成活率高,還可以根據氣候條件調整播種時間。此外,機械化育秧完全改變了當地農民傳統的一家一戶育秧這種麻煩而質量不高的方式。在育秧過程中所使用的營養土也屬於“無汙染”的肥料,在整個育秧階段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在合作社的院子裡,記者還看到一輛輛插秧機和收割機整齊停放著。

“我們不僅在育秧上採用高科技手段,而且在之後的種植、收割上都進行機械化設備操作,一方面能更科學地控制糧食生產進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效率。”唐新全說,合作社的大型設備還可以提供出租服務,也能得到一筆收益。

“早在2011年,唐新全就獲得了全國種糧大戶的榮譽,還把國務院獎給他的‘東方紅’拖拉機開回了家。2013年,他成立了興安縣全新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示範基地有大型拖拉機7臺、大型收割機6臺、插秧機7臺、直播機3臺、其他機械23臺。”崔家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說。從2014年開始,唐新全的合作社新建了工廠化育秧中心、糧食烘乾中心及產品加工中心等,實現水稻生產耕、種、收、烘乾、加工等主要環節機械化。


廣西興安:現代化種糧大戶帶領村民“就業”

▲工人正把經過加工的營養土“送”上流水線。記者 劉健 攝

從銷售種子到種植千畝糧食,他的事業越幹越紅火

“我之前做了9年的種子銷售生意。事業開展得還算是不錯,也在縣城裡買了新房。”1981年出生的唐新全告訴記者,有闖勁、有想法的他並沒有因此停止繼續前行的腳步。

“因為種子生意只在上半年比較忙碌,下半年則十分清閒,一開始我就琢磨找點別的事情來做。後來,我發現鄉鎮裡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大量土地閒置。”唐新全說,這個情況讓他萌生了一個“種田”的想法。

唐新全說,家裡祖輩都種田,但種植面積僅僅幾畝地,產量也僅夠一家人的口糧。在自己的理解中,不能再按傳統的老路子種田。“要種就種大的,搞規模化種植。”唐新全說,當時他心裡有一個很強烈的念頭,那就是種田也能成就一番事業。

2009年,唐新全承包了50畝水田種植超級稻。2010年,他加大了機械化生產程度,種田面積擴大到300畝,當年收入達18萬元。

“這樣的收入,是眾多靠種田為生的鄉親想也不敢想的‘天文數字’,所以我對種田的信心和決心從未動搖過。”唐新全說。2011年他更是拿出全部積蓄增加投入,流轉崔家鄉高澤村、湘漓鎮江口村土地共560畝田地搞種植。隨後的幾年中,唐新全“大手筆”不斷,如今種糧面積已增至1000多畝。

靠著種糧,唐新全的事業越做越大。他告訴記者,2019年,合作社的500多畝稻田純收入是100多萬元。2020年,種植面積擴大至1000多畝,估計純收入將達到200萬元。

改變傳統生產“面貌”,為更多人提供就業機會

“合作社裡幾乎每天都有十幾個村民來做工,我們會按照市場價給他們計工資,而且還會讓他們有足夠時間照顧家裡。2020年,在合作社聘請的工人當中,還有5戶是本地的貧困戶。”唐新全說。

隨著“種糧事業”的不斷髮展,如今,唐新全的合作社培育出來的秧苗幾乎可以滿足興安全縣的需求,而且隨著生產規模和效率的不斷提高,唐新全的合作社還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每到農忙的時候,合作社需僱請的人手達200多人。

崔家鄉巖背村張玉珍一家因病致貧,家中還有兩個孩子讀書,僅靠夫妻兩人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經過唐新全的邀請,張玉珍從2014年起一直在合作社工作至今。

“我是合作社的老員工了,這6年在這裡打工很穩定,每個月至少有1000多元的收入。每天忙完家裡的事,只要走十幾分鐘的路就可以到合作社上班,工作很輕鬆,生活也有了保障。”張玉珍說。

崔家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說,唐新全的合作社服務範圍涉及興安縣及相鄰幾縣,輻射帶動了全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展。此外,他為當地不少村民就近務工提供了便利,不僅個人致富了,還帶動了不少鄉親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規模化種植能讓農民發家致富,而且在種植中加入機械元素也是當今發展的必然,只有打破農業發展固有的局面,改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思路,才會讓越來越多的人繼續靠山吃山。”唐新全說,他希望在今後的規模化、機械化種植中,能有更多人成為種糧大戶,或者能夠有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

來源:桂林日報

作者:唐秋

【聲明】我們致力於保護原作者版權,轉載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頭條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