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壇鑄師魂,文壇紅袖雅韻生,訪《詩詞裡的民俗》作者劉曉莉

2020年10月15日,陝西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文化三秦》欄目的編輯、記者吳國棟專訪了陝西省公共關係協會辦公室主任、陝西資深高級語文教師、民俗學研究者、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詩詞裡的民俗》的作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基地”創始人、“中國文化交流文藝創作基地“創始人、曲江書城簽約講師、陝西省圖書館特邀講師、西安市六中傳統文化大講堂特邀講師、傳統文化大講堂的首席主講嘉賓劉曉莉老師。

三尺講壇鑄師魂,文壇紅袖雅韻生,訪《詩詞裡的民俗》作者劉曉莉

西安出版社出版的《詩詞裡的民俗》的作者 劉曉莉

三尺講壇鑄師魂,文壇紅袖雅韻生,訪《詩詞裡的民俗》作者劉曉莉

陝西廣播電視臺 吳國棟編輯、記者

據悉,劉曉莉老師著的《詩詞裡的民俗》是一本28萬字的學術專著,本書主要講述了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民俗、生活民俗四個方面的民俗內容。而本書的亮點是從詩詞的角度來闡釋、評析、印證民俗的源流、習俗、發展。用劉曉莉老師的話來說,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用詩詞印證民俗,讓民俗詩情飛揚。”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採訪中,吳國棟編輯、記者就《詩詞裡的民俗》這本書的創作動機、成書過程、本書主要內容、本書編排體系、以及雅文化詩和俗文化民俗的切合問題展開了訪談。

三尺講壇鑄師魂,文壇紅袖雅韻生,訪《詩詞裡的民俗》作者劉曉莉

吳國棟記者採訪劉曉莉老師

當吳記者問到《詩詞裡的民俗》一書的創作動機時,劉曉莉老師表示本書的創作動機應該是源於教學的思考。語文教學就是要擔負起文化傳播的使命,而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民俗文化就是語文教學的內容,所以語文教學和民俗文化的關係很密切。語文教師就責無旁貸地要肩負起傳播我們本民族文化的責任。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和語文教學關係密切,民俗文化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語文教學發展了民俗文化的內涵。民俗文化中閃耀著理性光芒的人文思想在語文教學中隨處可見,濃郁的鄉俗氣息多姿多彩。無論是被稱為樂府雙壁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辭》,還是《詩經》《離騷》;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明清小說;無論是現當代作品《端午節》《安塞腰鼓》,還是當代詩歌《回延安》,都洋溢著民俗的色彩。老舍《茶館》的小衚衕四合院、沈從文《邊城》的湘西小鎮、屈原《離騷》的楚地風情、戴望舒《雨巷》的江南水鄉、古華《芙蓉鎮》的土家吊腳樓等等民風風俗風情光芒四射,這些經典的民俗內容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同時,語文教學也發展了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民俗精神。語文教學裡民俗節日教學既弘揚了傳統節日、有效地抵制洋節,更解讀了傳統節日的節日內涵,尋回了我們本民族的根。語文教學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思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捨生取義的民族氣節等等民俗精神、傳統美德得到發揚光大,讓我們的民族精神大放光芒。但,語文課本中優美的民俗文化卻前景堪憂。慢慢地被商業解讀,文化被消費,民俗被商業。甚至有些民俗文化被庸俗惡化。

劉曉莉老師說“中國民俗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民俗學會陳勤建說,’一個沒有皺紋的老人是可怕的,一個沒有塵埃的古董是蒼白的,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日本民俗學之父也說過‘民俗學研究的根本動機源於熱愛祖國,瞭解民眾。’所以,基於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思考,基於文化傳承的使命,基於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懷,我產生了用筆記載我們民俗經典文化的衝動。希望能讓我們的民俗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彰顯文化自、民族自信,實現強國夢。

三尺講壇鑄師魂,文壇紅袖雅韻生,訪《詩詞裡的民俗》作者劉曉莉

吳記者問到本書的成書過程、內容編排體系時,劉老師說《詩詞裡的民俗》這本書的寫作難度很大。因為這本書不是一般的只講詩詞,或是隻講民俗的書,而是要用詩詞闡析、解讀、印證民俗。所以,海量的詩詞刪選工作是難上加難。要從4萬8千9百多首唐詩、2萬多首宋詞裡、以及眾多元曲裡選出寫民俗的詩詞,猶如大海撈針;又從海選出的詩詞裡再刪選出能證明民俗寫作中我所需要的民俗內容的部分,還要再比對哪些詩句能證明民俗內容的哪個方面。刪選結束,民俗內容和詩詞的結合工作更是不堪重負。再加上大量的詩詞校對工作更是繁瑣無比。有時,為了佐證不同版本的詩詞用字,可能要跑遍所有的圖書館或書店,艱辛程度難以言表。民俗方面的求證也是困難重重,我幾乎跑遍了所有的民俗博物館,有時,還要去跑到鄉間地頭向村民求證,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完成了資料的尋找整理工作。在本書的編排過程中,我的編排思路是:民俗內容分成四個部分,依次是: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民俗、生活民俗。當然,關於民俗分類,各個民俗研究學派分法不一。我的書中這四個部分的編排次序主要是按照民俗認知的順序編排的,即物質認知、精神認知、社會認知、生活認知。

吳記者問到:詩詞是雅文化,詩人是有著高雅追求的文人;民俗 是俗文化,和雅文化是不同範圍的文化,這本書,您是怎樣把文人的雅和俗文化統一的呢?劉老師說“詩人是有著高雅追求的文人,可是,詩人也是生活在有著民俗氣息的社會里,詩人們就會用自己的筆記載反映民俗生活的內容。雖然,詩人筆下的民俗內容可能會是詩意的,但在記載民俗文化的內容時卻是寫真的。我選用詩詞闡釋、印證民俗,就是要達到本書的寫作目的:以詩詞印證民俗,讓民俗詩情飛揚。而這本書就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文化功能。”

吳記者問:聽說您是中學語文老師,在繁忙的教學之餘,您還能抽出時間來寫作,能寫出28萬字這麼大部頭的一部學術專著。您能談談您寫作的感想和您你出了第一本書後,以後寫作的方向嗎?劉曉莉老師說“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抽出時間寫書,一直是我想做的事情。古人有著書立說的志向追求,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還遠遠達不到古人的境界。但我覺得,寫書和教學應該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相提攜的。教學為寫書積澱了素材,寫作從一定角度也提升了教學層次。我想一個教師不能只滿足於教課本,教師如果能從教學出發闡發自己的思想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整理成書,也是一種更重要的教育情懷和文化情懷。說到這裡,我還想說,我的第二本書也是基於教學 的點滴思考,主要反映教師的堅守精神,目前書稿已經完稿,35萬字,正在打算出版。現在,已經在醞釀第三本書的寫作了。”

整個訪談過程長達兩個小時,劉曉莉老師深耕教學,致力於傳播傳承民俗文化的教育和文化情懷,留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振興民俗文化,勢在必行;弘揚民俗文化,義不容辭;傳承民俗文化,鑄就師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