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黄宾虹强调,学习绘画必须要懂得法度,而所谓的法度就是笔法、墨法和章法,这也就是中国画家历来所讲求的笔墨。他在《画法要旨》中对此又有如下的强调:“自来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诸久远者也。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期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绳趋矩步,貌合神离,谓之无笔无墨可也。”除了讲求笔墨之法,同时也要强调自身的素养积累,同时还要大量临摹古代名作,这才能做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最终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自己的独特画风:“笔墨之法,授之于师友,证之以诗书;临摹真迹,以尽其优长;流览古人,以观其派别;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面目”。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么高的悟性,正是悟性的不同,使得绘画水准有了高低之分。黄宾虹在《章法论》中将不同悟性的画家分为了三个等次:“自来有笔墨兼有章法者,大家也;有笔墨而乏章法者,名家也;无笔墨而徒求章法者,庸工也。”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黄宾虹《云山溪咏》选自《黄宾虹书画集》


画家有三六九等之分,同样画作也分为上中下三品,黄宾虹在《论画残稿》中对何为三品作出了如下的解读:“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见佳,久视亦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见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引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


黄宾虹在上海生活了多年,到了1937年,他已经74岁,这一年他应邀前往北平去鉴定故宫所藏的历代书画,同时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以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然而他刚到京不久,就赶上了“七七事变”,由此而不得南归,自此之后,他在北京居住了11年。在这个阶段,他谢绝掉大多数应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了探求绘画风格的转变上。他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形象描写:


有索观拙画者,出平日所作纪游画稿以示之,多至万余页,悉草草勾勒于粗麻纸上,不加皴染,见者莫不骇余之勤劳,而嗤其迂陋,略一翻览即弃去。亦有人来索画,经年不一应。知其收藏有名迹者,得一寓目乃赠之;于远道函索者,择其人而与,不惜也。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黄宾虹编《美术丛书》初集 民国十七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本,卷首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黄宾虹编《美术丛书》初集 民国十七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本,书牌


黄宾虹以自然山水为模特,竟然画了一万多页草稿,其创作之勤令人叹服。但这些画稿大多是寥寥数笔,以至于让翻看的人无法体会其绘画之妙。很多人来向他索画,而他对这些人会区别对待,有的人索要了很多年,他没有答应,对于真正懂画之人,他却毫不吝啬。


黄宾虹在创作上的探索最初能够理解之人很少,有人认为他的画作是黑墨一团,甚至出言讽刺,他对这种讽刺并不在意。他的弟子石谷风在《一艺之成必竭苦功——回忆黄宾虹先生二三事》中记录了宾翁对这种嘲笑的回应,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即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黄宾虹撰《宾虹草堂玺印释文》 1958年石印本,卷首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黄宾虹撰《宾虹草堂玺印释文》 1958年石印本,书牌


黄宾虹的这段话说得很谦虚,但在这谦虚之下,他有着别样的自信:“墨法中的宿墨和渍墨是前人没有做到的一个难关,我正在下工夫去突破,要在不断变化中求其法备。因此,我的画三十年后才能为艺林所重。”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黄宾虹故居门前之雪


他的这番话十分准确,果真在他去世三十年之后,他在绘画上所作出的巨大成绩受到了社会广泛地肯定。比如段炼在《黄宾虹的艺术观和方法论》一文中说道:“在当代中国画家中,黄宾虹的修养,潘天寿的格调,李可染的意境,石鲁的个性,是众口皆碑的。黄宾虹做为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大师,其影响之深远,随着历史的发展,将被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所瞩目。”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门牌号及生平介绍


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当然跟刻苦探索有着直接关系,黄宾虹为此推掉各种应酬专心探索画理,但在日据时代的北平,他想静心作画也不是件容易事,比如在1939年,日本画家中村不折和桥本关雪委托画家荒木石亩来北京看望黄宾虹,虽然宾翁与中村、桥本有着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但在两国关系紧张时期,他却懂得识大体,坚决不见日本人。而中村不折来信邀请黄宾虹赴日办画展,宾翁也没有回应。1941年,他被北平文物研究会推举为美术馆馆长,宾翁也坚辞不就。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简介


黄宾虹坚守民族气节的这段时间,同时也是他面壁十年突破窠臼的凤凰涅盘阶段。王鲁湘在《黄宾虹研究》中总结道:“他离开上海举家迁居北平是作了长远打算的。他带来了历年游历的写生稿万余幅,其中包括最重要的蜀游速写千余幅,准备‘面壁十年,全力专攻绘画’。按现存画迹和著作来看,伏居北平的十一年(1937一1948),正是他著作最丰、作画最多的时期,也是他的绘画走向浑厚华滋、蔚成大家的时期,他的确成蛾化蝶,飞进了一个艺术的自由王国。尽管他的心经常在流血,他的生活清贫而艰难。”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走入园中


1948年,黄宾虹已是85岁高龄,他终于离开北平回到了上海,而后又应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之邀,前往那里担任教授。当他来到杭州时,喜欢上了这里的山水,于是定居于此,其具体地址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栖霞岭31号。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参观需知


2013年1月5日,我前往此地去瞻仰他的故居。从外观看,黄宾虹故居夹在一片宿舍楼之间,正门的形制是圆弧形的月亮门,这种制式一般是用在内墙,上面写着“黄宾虹纪念室”。司机问我为什么叫室而不叫馆,我只能跟他解释成已经有了馆,所以此处旧居只能叫室。院内免费开放,进院即看到了介绍铭牌,上面将此处称为“黄宾虹旧居”,底下写明:


黄宾虹(1865-1955),原名质,字朴存,号大千,中年更号宾虹,现代著名山水画家。1948年起任教于杭州国立艺专,定居栖霞岭。旧居为独门小院,坐西朝东。庭院呈方形,中央置汉白玉雕黄宾虹塑像。主体建筑为一幢砖木结构西式楼房,现辟为“黄宾虹纪念室”,陈列黄宾虹先生生平事迹。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江山一笼统


此次在杭州赶上了一场难得的大雪,黄宾虹故居在大雪的映衬下更显庄重肃穆。穿过月亮门走入院中,工作人员把通往故居的甬道清扫了出来,两旁的草地上依然是厚如棉被的白雪。有一片白雪显现出了密密排列的馒头状,下面应当是一丛一丛的绿植,这些白雪使得两亩地大小的院落显现出凹凸之美。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侧旁也是山体


站在院中探看一番,整个建筑可以用简洁明快来形容:门口是收发室,应当是当年的门房,而沿着后面的山体建成了二层的小楼,楼的外立面是现代化的水泥拉毛。我不清楚这是当年的原状,还是整修后的结果,但这样的建筑风格应该很符合黄宾虹的绘画理念,比如他对西洋绘画中的印象派颇为欣赏。王鲁湘的专著中载有1928年4月16日宾翁写给苏乾英的信,他在此信中有如下明确地说法:


画无中西之分,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于神似,即西法之印象抽象,近言野兽派。又如明吴小仙、张平山、郭清狂、蒋三松等学马远、夏珪,而笔墨不趋于正轨,世谓野狐禅。今野兽派思改变,向中国古画线条着力。我辈用功,以北宋深厚法古而出之以新奇。新奇者,所谓狂怪近理,近理在真山水中得之。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纪念室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画室


虽然说,从黄宾虹的绘画风格中很难看出有哪些部分融汇了西画特点,但他的这份胸怀却令人敬佩。而他在《论中国艺术之将来》一文中,也对中国国与西画的不同作出了如下形象的比喻:“泰西绘事,亦由印象而谈抽象,因积点而事线条。艺力既臻,渐与东方契合。惟一从机器摄影而入,偏拘理法,得于物质文明居多;一从诗文书法而来,专重笔墨,得于精神文明尤备。此科学、哲学之攸分,即士习、作家之各判。技进乎道,人与天近。”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客厅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均为复制品


我在院中拍照时,收发室内走出一位工作人员,我马上问他室内是否可以拍照。他示意我进内拍照没问题,于是我就迈进了大匠之门。里面原样陈列着黄宾虹生前的一些用具和场景,画室的面积不大,我感觉不足二十平方米,里面所用家具也比较简单,只是那时的沙发之低不知老人站起来是否会吃力。陈列的方凳是典型的中式家具,这种凳子坐上去舒适度却不高。画案上摆满了文房四宝,用玻璃罩盖了起来,四围的墙上挂着一些黄宾虹的书画作品,一望即知是复制品。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干净的世界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重新走到了院门口


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因胃癌逝世于杭州,终年92岁。在我参观他故居的半年前,我已经到他的墓前朝拜过这位大师,其墓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山陵园。2012年6月30日,我前往此陵园去朝拜这位大师。整个墓区很是庞大,而我并不知道黄宾虹墓处在墓园的哪个具体位置,只能在墓园内沿着通道一排一排的细看路边的墓碑。这些墓碑像排列整齐的士兵接受着我的检阅,然而每一排的顶头都是死胡同,必须原道返回才能走入另一排。难道设计者没有考虑前来瞻仰之人为此要走多少冤枉道?接着转念一想,各家来扫墓都是直奔亲人,没人像我这样一排排找下去。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三墓并排


好在那天有几位施工人员正在修补墓墙,他们在工作之余看见我一个人沿着墓间小路来回来去地走,这里虽然有些树荫,但因为阳光太过充足,照得我满头满脸都是汗。施工的工人看我在烈日下找得辛苦,问我找哪区哪排哪号,我说自己不知道,几个工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一定觉得我有病:为什么来扫墓却不知具体位置?于是他们互望一眼,没人再跟我搭话。


无奈,我准备前往陵园门口的办公室去了解黄宾虹墓的具体位置,转身离去时,心有不甘地自言自语道:“这个黄宾虹让我找得好苦。”没想到我的这句话引来了几个工人同时搭话:“你找黄宾虹呀,早说呀,亭子后面最大的一个就是!”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除了吴越王墓,是整个墓区占地面积最大者


吴越王墓后面二台上有一个新建的仿古小亭,匾额为“养贤亭”,亭后不足十米即是黄宾虹墓所在,此墓在这片墓区中占地面积最大,墓前立着三块墓碑,是黄宾虹与他的两位夫人合葬墓,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座墓前的平台有近五六平方米大小,而其他的墓占地面积感觉都在一平方米多。黄宾虹的墓碑上写着“画家黄宾虹先生之墓”,字体近似小篆,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一排排地看过去

觅画记·黄宾虹: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下)韦力撰

维修之中

我站在墓前向这位大师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旁边的那些施工人员依然用奇怪的眼光望着我。他们对黄宾虹之名如此之熟悉,我不知道是因为黄墓占地面积在这里最大,还是因为他们也知道黄宾虹是一位名气很大的画家。而我所看到的名家对黄宾虹的评价之语中,以傅雷所撰《至刘杭书》中的评价最为高尚:


宾虹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经唐宋,集历代各家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尤可贵者,他对以前的大师,都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他能用一全新的笔法,给你以荆浩、关仝、范宽的精神气概,或者子久、云林、山樵的意境。他的写实本领(指旅行时的钩稿),不用说国画家中几百年无人可比,即赫赫有名的国内几位洋画家也难与比肩。他的概括与综合的智力极强。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我认为在综合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