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越窯”——沒了官方青睞是越窯衰落的根本原因

從北宋早期開始,政府官物的採辦又有了新的制度:抽稅法和科率法。任土作貢的舊法逐漸被替代,唐宋兩代地理志書對各地進貢物品和數量都極為重視,元代以後同樣的內容便從地理志書中淡出,正是地方土貢制度變化、消近的表現。

北宋早期,官廷使用越窯瓷器既見於前揭文獻,也有元德李後陵出土的越窯秘色瓷器為證。但是,北宋晚期官廷用瓷的來源卻有了變化,越窯已不在其中。

史話“越窯”——沒了官方青睞是越窯衰落的根本原因

《說》卷一八引宋顧文薦《負暄雜錄》雲:

密器:陶器自舜時便有,三代迄於秦漢,所謂甓器是也。……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遂有秘色窯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密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密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密,質頗粗厚。宣政間京師自置密燒造,名日官窯。中興渡江,有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徽宗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密。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客,亦日官密。比舊密大不侔矣。

《南村輟耕錄》卷二九"窯器"條引宋葉寘《坦齋筆衡》:

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密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密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密燒造,名日官密。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密,比舊密大不侔矣。

史話“越窯”——沒了官方青睞是越窯衰落的根本原因

在這兩處記載中,所列供應皇室用瓷器的窯場均無越窯。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各地的貢物中仍有越州進貢的"秘色瓷器五十事",而且官修地理政書《元豐九域志》始成於元豐三年(1080年),在不斷增添、修改後於元祐元年(1086年)正月以後頒行四,書中依然把越州進貢瓷器五十事視為制度,說明神宗時期(1068~1085年)越州進貢瓷器的日製並沒有變化。

但元初成書的《宋史》已沒有越州進責瓷器的記載,而《元豐九域志》記載的同樣也進貢瓷器的河南府、邢州、耀州三地,在《宋史》中仍被列為瓷器進貢地,說明《宋史》沒有記載越州向宋宮廷進貢瓷器並不是作者對地方進貢瓷器之事的疏漏,這種變化極有可能是越州從元祐時期(1086~1093年)以後不再向北宋宮廷進貢瓷器的反映。至此,越窯在向宮廷進貢了至少二百年從唐光啟三年到宋元祐元年)後,不再和官廷有關。北宋晚期官廷用瓷仍然是青瓷,淘汰定窯白瓷是因為其有芒口屬於質量的問題,據此可以推知宮廷不使用越窯青瓷的原因不在於瓷器的顏色,而應當和越窯青瓷自身的質量有關。

史話“越窯”——沒了官方青睞是越窯衰落的根本原因

北宋晚期越窯生產迅速全面衰落固然有生產技術、銷售市場等多種原因,但其衰落時間正好和越窯瓷器從宮廷用瓷器行列中濙出的時間相同,正是在這個時期北宋中央開始自設官審燒造官廷用瓷器,這也許可以說明沒有官府的支持是北宋晚期越窯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

南宋初年,低嶺頭窯場生產類官窯瓷器,是政府南遷浙江後命令餘姚燒造的結果,並促成越窯生產在短期內的繁榮。這種迴光返照現象,正好從另一方面說明官府的需求與支持在瓷窯場生產興衰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影響。

通過上述對瓷器生產與官府關係的考察,可以認為,至少浙江地區的原始青瓷容場和越窯場的興衰都和官府的需求與否有直接關係:官府的需求、規範產品標準和直接參與生產管理是窯場快速發展並臻於鼎盛的原動力之ー。反之,窯場的產品從官府需求物品行列中淡出,或者是官府管理場生產的體制受到破壞必然會導致生產技術衰退,從而造成窯場生產的落。這種現象有可能是中國古代官府手工業生產的共同特徵之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