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城山,为《禹贡》名山,历史悠久。区内高山峡谷,纵横交错。核心景区

圣王坪属亚高山草甸,典型的溶岩漏斗群地貌是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景观。


析城山的位置与名称来历

01

析城山的位置

文献讲析城在濩泽。《禹贡指南》卷三,“析城山,《水经》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括地志》卷二,“析城山在泽州(濩泽县)西南七十里。”《水经注》卷四十,《图书编》卷三十,《稗编》卷五十六,《说郛》卷一百八下的记载与之文字相同。《禹贡会笺》卷首,正文与前同,注字云:“汉志同。应邵曰:有濩泽在西北。括地志:析城山在泽州西南七十里。”在这里注文讲的“濩泽”,不是县名,而是泽名,濩泽在析城山的西北方向。《后汉书》卷二十九:“濩泽侯国有析城山,前志曰在县西南。”东汉时,濩泽县成为濩泽侯国。《水经注》卷九“沁水”篇,专门讲濩泽水:“又南注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经铜历崖,南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南。”析城山在濩泽湖的南边,这些水与源发析城山有关,而后注入沁河。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阳城是濩泽县后来的名称。《尚书地理今释》:“析城山,在今山西泽州阳城县西南七十里。”《明一统志》卷二十一记载与之相同。《元和郡县志》卷第十五,泽州阳城县有“析城,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析城山,在县西南。《尚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山西通志》卷三十二:“盘亭河源出析城山麓,会诸涧水注于西南,两岸石田可资灌溉,绕王屋入济源境则水利兴焉。”析城山确有源发的多条河流,在太行山下可资灌溉农田。

阳城在今山西东南部,属山西晋城市。《元和郡县志》卷第十五,阳城县“本汉濩泽县,属河东郡。因濩泽为名也,隋改属泽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县。”唐代始知名的阳城县的前身,就是濩泽县。濩泽在上古为名泽。《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三,“《墨子》曰:舜渔于濩泽。”说明这里为早期帝舜的活动地。《舆地广记》卷十九:“阳城有《禹贡》析城山、王屋山、濩泽水。”《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三:“阳城县。……汉河东郡濩泽县也,晋属阳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属泽州。唐武德初,置泽州于此,八年移泽州治端氏。贞观初又移州治晋城,县属焉。天宝初改为阳城县。”自唐开始,阳城名称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析城山阳城说与濩泽说为一回事,析城山在今山西晋城市的阳城。

02

析城山的得名

山以城名,是因为山如城形。《元和郡县志》卷六:析城山,“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门焉,故曰析城。”《太平寰宇记》卷五,也有“峰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门焉”的记载。“其形如城”,“有南门”的记载,还见于《诗地理考》卷六,《钦定佩文韶府》卷十五之二等。《山西通志》卷二十三有“析城,方七百里,高万仞,是连王屋山言也。”《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也有析城山“高大峻迥”的说法,反映析城山,山体较周围要高大,四周类似城墙,而在“南墙”正中有缺口,类似于城的“南门”。不过,在《山西通志》卷二十三对“析”有解释,“草木分析曰析,山峰四面如城”,这也是唯一对“析城”之“析”的解释。但在《禹贡会笺》卷十对析城山的解释为“山有二水东西流,故名析城也。”也就是说,二条发源于析城山的河,从城内析分而出,这是析城的得名所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从实地考察者,析城山山体高大,四面如城,呈方形状,而析出的河流使峰体有所变化但城南的缺口,尤如南门,使人仿佛来到了一高大莫测的城内一般,而从外边看,山体如城的效果更加明显。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城山的独特地理与文化

01

独有的“天池”与草甸现象

关于析城山顶的天池,《水经注》卷九云:“山甚高俊,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数十步外多细竹。”《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专记有池的名字;“应邵注《汉书》云:‘析山在阳城西南’,即此山也。山岭有汤王池,俗传旱祈雨于此。今池四岸生龙须绿草,无林木。”《记纂渊海》卷二十三,“析城山,在阳城境七十五里,下有神池,其深莫测,即成汤祷雨处。”《山西通志》卷二十三,“山顶有汤王池,土人传汤旱祈雨处,今池四岸生龙须草。”析城山顶确有一个水池,池水常年不干,从不断流,池周边从不长树,仅有“龙须草”,依照民间的说法,这个池叫“汤王池”,也是当年成汤祷雨之处。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02

天池为成汤祷雨处

成汤建立商朝后,遇到的一件大事是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周易爻燮易缊》卷三:“成汤祷雨有曰苞苴。”关于商汤祷雨处,《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应劭注《汉书》云:析山在阳城西南,即此也。山岭有汤王池,俗传旱祈雨于此。”另如《禹贡锥指》卷十一上:“山顶有汤王池,俗传汤旱祈雨处。”《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小析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乃析山之麓,旧有成汤庙,俗呼圣王坪。”这里的小淅山,实指析城山的一部分,固此称之为“析山之麓”。《山西通志》卷二十三:“桑林河,在县南四十一里,一名大河。源出麻楼诸山,历西冶,合龙洞川水,东北入于沁。地多桑,名曰桑林。相传成汤祷雨于桑林,即此。今汤庙前,潴水澄泓不竭。”《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六:阳城“成汤庙,在西南七十五里,相传成汤祷雨于此,有二泉,亢旱不竭,与济渎通。”今阳城境内,桑树种植延续于今,在山坡上随处可见桑树,而这里专有桑树河,似应为商汤“桑林祷雨”后而形成的特定地名。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值得注意的是在析城山汤池东,现存有汤帝庙一座,该庙为进深二进院落,正南为大门,向内侧为双层楼房,典型的山西戏楼。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式建筑,顶部已毁,后院主殿及两侧建筑,均为双层楼房,整个院落布局紧凑,结构完整。院内所存宋政和六年(1116)徽宗“敕封碑”和元至元十七年(1280)“汤帝行宫碑记”,最具价值①。其中,宋代敕封碑有“言念析山,汤常有祷,斋戒发使,矢于尔神,雨随水至,幽畅旁浃,一洗旱沴,岁用无忧。”②说明在宋代的敕封碑中是承认析城山为商汤祷雨之处的。

03

天池为济水源头之谜

天池常年不涸,极具神奇性。《禹贡会笺》卷十,“析城山在王屋北,下有神池,其深莫测,世传与济渎相通。”《尚书稗疏》卷二,“沇水出今泽州之阳城县析城山,下有神池,伏流地下至怀庆府济源县复出为济。《水经》以为出垣县者,析城在汉隶于垣,而后割入于阳城也。”《山西通志》卷二十三,“《王屋山志》:析城之山升白气于天,落五斗峰,化为湿云,自窦中滴水降太乙池。”天池与文献所记的济水源头太乙池,相距数十里,如何与济沟通,一是地下伏流至太乙池,二是化为湿云滴入太乙池。《水经注》确有济水源于垣县之说,而这里则将济水源头与析城山天池连在一起,所叙两种联沟方式,目前还无法从科学上证实。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城山的天池,确实神奇,一是奇在常年不涸,而在山顶上保留有一汪清泉。二是奇在形成了独有的山顶草甸景观。三是将天池与济源王屋山顶太乙池连在一块,以地下伏流与空中滴水的神奇方法,成为济水的源头,除了第三点目前还 无法从科学上证实外,前二条为北方少有的山区地貌景观,独特而神奇。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城山的祈雨文化现象

01

析城山为国家公祭的山神

析城山是上古名山,名载《尚书·禹贡》,在早期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禹贡锥指·略例》云:“《汉书·地理志》郡县下举山水之名,凡言《禹贡》者三十有五,如夏阳之梁山、龙门山,褱德之北条、荆山,美阳之岐山,新安之涧水、上洛之水,濩泽之析城山,垣县之王屋山及沇水。”析城山之名,名在《禹贡》,可以说在早期山水格局中,析城山还有具有地标意义的。

古代对名山大川的祭祀,是关系到执政的合法性与社稷安危的大事。析城山,也曾在历史时期列为中央政府正式的祭祀对象。《通志》卷四十二:“北齐制圆丘方泽并三年一祭,谓之禘祀,以夏至之日禘昆仑皇地衹于方泽,以武德皇后配其神社稷岱岳、沂镇、会稽镇,云云山、亭亭山、蒙山、羽山、峄山、嵩岳、霍岳、衡镇、荆山、内方山、大别山、敷浅原山、桐柏山、陪尾山、华岳、大岳镇、积石山、龙门山、江山、岐山,荆山、嶓冢山、壶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所列山数量较多,但析城山名列其中。《五礼通考》卷三十八:“右北魏祭地”专门讲到“北齐方泽三年,一祭谓之禘祀为坛,在国北郊,广轮四十尺、高四尺,面各一陛,其外为三遗,相去广狭同圜丘,遗外大营广轮三百二十步,营壍广狭同圜丘,遗外大营广轮三百二十步,营壍广一十二尺,深一丈,四面各通一门,又为瘗坎于壇之壬地中遗之外广深一丈二尺,以黄琮束帛,夏至之日谛昆仑,皇地祗于其上,以武明皇后配其神州之神社稷岱岳、沂镇、会稽镇、……秦岳镇、……析城山、……并从祀其神州位。”以上所举名山,与前引基本相同。这里更详细介绍了祭坛的具体情况,使我们对当时山川祭祀的国家大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隋书》卷六“礼仪志”,则是较早记录相关祭祀的文献之一,这里“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等,所列名山与前述相同。而《山西通志》卷二十一,“陈方泽神州之位,隶山西者太岳镇、龙门山、壶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梁山、恒岳、阴山、白登山、太行山,……而封龙山亦在列焉。”山西的相关名山,位列“神州之位”也是数量不多的,析城山位列其中,反映了析城山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02

五代北宋时析城山的祭祀及影响

五代和北宋时期,对析城山祷雨的认识达到了神话的地步,析城山也因此成为皇家祷雨祈福的重要场所。《州府元龟》卷一百四十五,清泰元年“七月己亥分命宰臣百僚诸祠庙祈雨。甲辰,幸龙门佛寺祷雨,至晚还宫。又诏,以京畿旱,遣供奉官贺守图汤王庙取圣水,泽州西界有析城山巅有池,水侧有汤王庙,土人遇旱取水祷雨多验,先是帝忧旱甚,房暠言圣水可以致雨故也。”又,三年“七月丁亥,同华言自夏不雨,京畿旱,遣供奉官杜绍怀,往析城山取圣水。”这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时期(934-936),皇家因旱祈雨,而以析城山汤王庙一侧的天池之水为圣水。

北宋时,析城山再次受到重视。金李俊民《庄靖集》卷八收录有“阳城县重修圣王庙记”,其中有“宋熙宁九年河东路旱,委通判王伾亲诣析城山祈祷,即获休应。十年五月某日,牒封析城山神为诚应侯。政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析城山殷汤庙可特赐广渊之庙为额。诚应侯可特封嘉润公。”这些也见于《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六:阳城“成汤庙在西南七十五里,相传成汤祷雨于此,有二泉亢旱不竭,与济渎通。宋熙宁九年河东路旱,遣通判王伾祷雨获应,奏封析城山神为诚应侯。政和六年诏题殷汤庙额曰广渊,晋封山神为嘉润公,勅书勒壁。宣和七年,重葺合嘉润公祠凡二百余楹。金时,庙存九楹,尽于火,民间即行祠祭之。元元帅延陵珍重修,状元李俊民撰记,后陕西副使石风台、邵武知府原体蒙建祠山上,大司冠白胤谦撰记,一曰成汤东庙在立平坊,宋熙宁间建,宣和中重修,绍圣中县令张之才辞汤庙作诗,邑人温光刻石,元至元间,都元帅高平郡公郑甫暨子都元帅霄昂增拓,元贞初建戟门三楹,大德甲辰建析城山神高谋祠于翼室,淮西江北道廉访使宋翼撰记,一曰西庙在怀古坊;一曰南庙县东南二里,土人名南神庙;一在桑林河南四十里,庙前潴水,旱祷多应。”北宋时,不但还有中央专门的祷雨祈福取圣水仪式,而且还将析城山神,晋封为“诚应侯”,后升为“嘉润公”,金之时形成了成汤东庙、成汤西庙,成汤南庙(南神庙)等汤王庙群。值得注意的是,析城山汤王庙有“宋代勅封碑”,碑文云:“政和六年四月一日,勅中书省、尚书省,三月二十九日奉圣旨,析城山汤王庙可特赐广渊之庙为额,析城山神诚应侯可特封嘉润公。”③这块碑文中所记与史料是相对应的,宋代析城山神地位的提升,与汤池“圣水”有关。据考察,在汤庙向南山坡顶,有宋代柱础的遗石,至今还保留有多块,说明当时这里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依次可环视“析城”,亦可俯视汤池,似应为当时官方正式的祭祀建筑。

析成山与商汤祈雨


03

析城山的祷雨文化

析城山祷雨历史悠久,形成了特有的祷雨文化积累。如金代李俊民《庄靖集》卷十有“丘和叔析城山祈请圣水表”、“冯裕之析城山祈请圣水表”。丘和叔表云:“东作西成方著舜耕之土,春祈秋报必因禹奠之,盖以享者克诚,岂有求而不应,臣伏念本境土兼冀壤俭袭晋风,小人知稼穑之艰,大旱有云霓之望,神或不佑,岁何以登,肆坚恳祷之,悰冀速休征之,应缅惟灵监荅是精衷雨不失时,以毕三农之务,祀有常典,仰酬一溉之恩。”此外,《庄靖集》卷九,还收录有“冯裕之析城山祈水设醮青词”,这些都是析城山祷雨文化的重要遗产。

析城山也成为历代文人咏诗的对象。宋代大学士陈廷敬在《午亭文编》卷八中,专门有“析城山”诗,其中有“禹贡山川连底柱,唐风宫室尽茅茨。”卷十五收录有“八月十四夜石闾见月感成”的诗,有“明天村灯沁河水,依微野烧析城山。”明代宋讷的《西隐集》卷一收录有“松云轩赋为前进士王公勉作”的古赋,有“过析城山而弥节访松云轩之主人”等句。另外,《山西通志》卷二百三十,还收录有奇事,如“崇祯庚长秋,阳城析城山中诸树忽枝头遍挂人形,长三寸,绿色衣冠襟袖宛然两腋下穿黑绒线,如傀儡绳系状,山人取以赠人悬之室内,至春时缘壳开裂,中出一蝴蝶飞去,竟不知为何物,石岩之下亦磊磊然。”这些奇趣之事,为析城山文化多了更多的趣味。

04

阳城汤庙数量极多为全国罕见

阳城数量众多的汤庙,在全国其他地区极为少见。“据史料载,宋元以来,阳城里里皆有汤庙,总数达到380多座,目前尚存百余座。这些汤庙或立于名山峻岭之巅,或建于高岩大龛之下,或设于大邑重镇之地,或布于里社村庄之中,几乎凡有人居住之地,皆有汤庙或祀有汤王。”④最新调查并辑录的汤帝庙,有析城山汤帝庙、封头汤庙、南留汤帝庙、下交汤帝庙、泽城汤帝庙、郭峪汤帝庙、南流成汤庙、中寨成汤庙、盘龙汤庙、上伏汤帝庙、羊泉汤庙、桑林汤庙等95个⑤。根据析城山汤帝庙所见元至元十七年(1280)“汤帝行宫碑记”所录在山西阳城、泽州、沁水、高平、翼城、文喜、虞乡、太原、垣曲、文水、平尧、祁县,河南武陟、济源、河内、修武、温县、巩县、偃师等地的“汤帝行宫”来看⑥,汤庙作为祷雨抗旱的特定祭祀场所,在晋南豫西北,有着较广泛的分布,但像阳城那样数量之多,分布较为集中,尤其是析城山特有的汤池等地理景观,反映了这里与早期商汤祷雨有着特定的联系。这里还有汤池盈竭兆吉凶,道士点羊运铁瓦、龙须落地为草、汤王庙里三结义、圣王坪上米粉花、汤王祷雨圣王坪、汤王祈雨析城山等大量的与商王成汤、桑林祷雨有关的传说⑦,反映了以析城山为代表的祷雨文化,应该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