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日本測繪人所繪中國輿圖中的釣魚島

雖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但是,自18世紀末,風雨飄搖的晚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後,日本方面便開始無視大量歷史事實,不斷聲稱釣魚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在清東陵的景陵隆恩殿內,一張由日本水戶人長久保子玉繪製的《大清廣輿全圖》則赤裸裸地回擊了日本的這一無理取鬧行為。

清朝時期日本測繪人所繪中國輿圖中的釣魚島

這張《大清廣輿全圖》繪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日本人長久保子玉在湖南平江人蔡方炳所做《廣輿記》的基礎上所繪製的。 蔡方炳,字九霞,號息關。出生於清世祖順治年間,康熙十八年,因為學問豐富淵博而入仕,後來不喜官場生涯,以生病為由而辭去官職,韜晦窮居,立志著書立說。蔡方炳好學不倦,尤留心政治性理。工詩文,兼善隸草。著有《恥存齋集》等著作多部,特別是增訂了《廣輿記》二十四卷,並傳於世。

清朝時期日本測繪人所繪中國輿圖中的釣魚島

《大清廣輿全圖》繪於清朝鼎盛時期,疆域四至為: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葉島。疆域遼闊,國土面積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地圖色彩鮮明,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比例準確,地名齊全。圖中標示有:清朝各地、省州府縣、山川湖海、邊關海港、蕃屬之國,以及名人事蹟、諸侯分封、陵墓古蹟之所在。該圖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為則,在圖右下角,有關於比例尺的文字說明, “……度以本邦曲尺,為二尺一寸五分,率以八分有奇,折百里。其它省府州縣,山川古蹟之遠近,以《大明一統志》所注裡數,量分寸。隨北極星出地之度數,按里程而定之雲……”


清朝時期日本測繪人所繪中國輿圖中的釣魚島

清朝的康乾時期,三位有為的君主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對於中華版圖的奠定,民族關係的穩定、中華文脈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康熙朝時,清政府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先後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臺灣的鄭氏家族,使臺灣迴歸;親征新疆準噶爾,擊敗噶爾丹,收復蒙古。雍正時期,青海歸入清朝版圖。乾隆時期,乾隆帝武功繁盛,進一步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平定了邊疆地區叛亂,新疆歸入中國版圖,在維護民族與疆土的統一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領土的完整。


清朝時期日本測繪人所繪中國輿圖中的釣魚島

雖然,在《大清廣輿圖》中,琉球島並沒有繪出,但是卻以文字的形式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圖中臺灣東北方向,畫了一個小島,名曰“高華島”,即現在的釣魚島。在“高華島”之下,作者注曰“自是琉球舟行四日,道程東北”,而根據歷代出使琉球的使臣所留下的紀錄,自釣魚島至琉球,一般也是四日舟程,可知其即為釣魚島。這幅《大清廣輿圖》不繪琉球,而繪釣魚島,恰好證明釣魚島屬於中國。而這是由一位日本人所繪製,也使此圖更具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