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隔代如隔世,朱元璋為何不能完全繼承宋朝的體制?

宋、元、明之間隔了也就幾十年的光陰,但是在體制上似乎隔了一個世紀。先來看看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年代差。

宋朝的繁榮景象

宋朝尚文,別看到南宋兩皇帝被大金國擄去的屈辱歷史,宋朝可是在歷史上唯一一個跨過了300年基業的朝代。宋朝(960年-1279年)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在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尤其是文人。這個年代湧現了大批文人,創作了不少佳作。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朝在政治上大體延續了唐朝,不同的是把丞相這一職權設在了中書門下,另外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這樣就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丞相在宋朝只負責行政職能,類似於行政總監差不多了。


在軍事方面,因為宋太祖建國,兵權掌握在皇帝手裡,武官也沒有軍權,樞密院可以有發兵權,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還有宋朝經常變更統領軍隊的將領,就不會有幫派產生了。在戰爭中的戰令一般是文官或者太監傳達,都是經皇帝之手的,如果臨時改變策略也得經過皇帝,這個方面也是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在各個領域內都有大的突破並且對外貿易頻繁,經濟中心往南偏移。也就是在這時誕生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繁榮地區,還有"蘇常熟,天下足"之稱。在海外貿易上,國家支持民用商船出國和海外做貿易來往,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這個時期對外貿易頻繁一度致使東南亞各小國都停用自己國家的貨幣用宋錢。


在文化上,在這個時期湧現了許多在歷史上有記錄的文人騷客,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時期,根據《全宋詞》的記錄,宋朝詞人達到一千多個,作品及殘篇總計達到兩萬多首。詞人之間還有派別之分,比如以晏殊為首的婉約派,歐陽修的花間派,蘇軾的豪放派。到了南宋晚期都是以陸游這樣的愛國詩詞為主,不同時期的詩人抒發著他們不同的情懷。從盛世的寄情山水感慨懷才不遇到末世的分崩離析,宋詞記錄著宋朝由盛轉衰的這段歷史為之後考古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貢獻。


宋明隔代如隔世,朱元璋為何不能完全繼承宋朝的體制?


宋明隔代如隔世,朱元璋為何不能完全繼承宋朝的體制?


元朝的過渡期間發生的改變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代也推行了不少限制人權的制度,如諸色戶籍(按職業設立的戶籍) 、投下制(蒙古貴族分封各地) 、驅口制(奴隸沒有戶籍依附於主人) 、匠籍制(就是一世為工匠便要世襲,歸朝廷管理編制) 、籍沒制 (對罪犯家產清查登記予以沒收的制度)、人殉 、宵禁(禁止夜晚出門) 、海禁 等。朱元璋深受這些制度的影響,因為從小耳濡目染了,而且在元朝漢人的地位極低,元朝又實行蒙古至上,許多宋朝的文化被遺忘了,所以說如果出個題目歷史上哪段歷史是野蠻打倒文明那非元朝莫屬了。

他們沒有像嬴政那樣焚書坑儒,但是他們沒有自己治國的思想,以至於整個元朝都沒有出版過自己的法律。他們沒有限制思想和文化,只是在蒙古人統治期間,他們缺乏對文化的重視。想想一個統治者不重視教育會出現什麼樣的現象,我們可以把元朝這段時間比作歐洲的中世紀,只不過人家是真的跨了一個世紀,而我們的九十多年荒廢了文化教育,轉而禍及經濟,這似乎是一個可笑的結局,文明被野蠻打敗,野蠻被草莽滅亡。我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怎麼說呢?


宋明隔代如隔世,朱元璋為何不能完全繼承宋朝的體制?


朱元璋的選擇

朱元璋出生的那年,元朝大亂,一年之中換了三個皇帝。糧南北不同,北方分為丁稅、地稅;南方則沿襲南宋舊制,按地畝徵收兩稅。朱元璋出生於安徽鳳陽,處於淮河以北,應屬於北方,於是世代以農耕為生的朱家要徵人丁稅和地稅,朱家四個兒子,二個女兒。於是朱家走投無路,朱元璋四處流量討生活。所以從朱元璋是沒受過什麼教育的,而且身處一個亂世,不僅時不時換皇帝,還有天災蟲害,吃了上頓沒下頓,這也就是為什麼朱元璋登基後非常重視農業,他是餓怕了。


初期朱元璋是沿襲了元朝的政治設置,後期發現丞相這個職位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於是廢除了丞相,痛恨貪官,中期處理了幾批貪官汙吏,晚年才取消一些殘酷的吏治。所以整個明朝初期是沿襲元朝,在發展中發現不足再修改,尤其是教育方面。但是這個教育是他限制好的教育,範圍是“四書五經”其他都是,八股文就此誕生。


雖然說在明朝看不到宋朝的影子,但是在某些領域卻超越了宋朝,比如工商業方面。農民出生的朱元璋體驗過底層的生活,他知道與民生息的道理,減少稅賦,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但是呢到中後期農民發現再種地還是很窮,還是吃不飽,一些人轉農為商,做起了買賣。手工業和商業在明朝中後期發展迅速。這個時期的經濟遠超西方,錢穆曾說:“現代中國大體是由明開始的,可惜的是,西方歷史這一階段是進步的,而中國這一階段則退步了。”


當漢人從蒙古人手中重新奪回統治權之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不再旁落。於是,“穩定”成為一切政策的出發點。與宋代相比,明代的格局同樣狹小並愈發缺少寬容度,在治國策略上,一切以內向孤立和嚮往靜止為治理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就是保守。朱元璋對外並不積極的擴張版圖。同時出於安全的角度考慮,非常想把自己與世界隔離開來,把同世界各國的聯繫減少到最低程度。於是朱元璋分別找到了兩個辦法:對外,實施閉關鎖國於是“北修長城,南禁海貿”;對內,追求“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即將開國之初鼓勵的商業掐住命脈遏制其發展,他知道有了商業對外的措施就會被破壞。


宋明隔代如隔世,朱元璋為何不能完全繼承宋朝的體制?


總結

朱元璋為何不能完全繼承宋朝的體制?狹義方面來說是自己的能力侷限,廣義上來說,面對元朝留下來的爛攤子以及天災後的重建,宋朝那些舉措也許並不管用,甚至於元朝那些,朱元璋在慢慢的探索中開始廢棄,新時代勢必需要一套自己的模式,要重新建立起漢族的文化體系,這90年形成的文化斷層,讓後來繼任的大明分不清什麼是華夏原來的東西,什麼又是蒙古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