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開場有這麼一句話:如果讓你提前瞭解了自己的人生,那你還會有勇氣前來走這一遭麼?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提前看到自己的未來。我們能夠回顧、總結的,只有自己的過去。現在我們就來看看,4名80後的人生髮展軌跡,看看他們的選擇和努力,在時代的浪潮下,鑄就了怎樣的現在,會走向怎樣的未來。
01
L畢業後去了一線城市,在30歲前跳槽了不少於4個單位,經歷也算很豐富了。L在大學時便很喜歡閱讀、寫作,在工作後更是堅定不移走寫作路線,在門戶網工作時就開了專欄,有了第一批粉絲。後來將專欄的文章集結成書,順利出版。有了孩子之後,仍然筆耕不輟,索性將工作辭掉,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閱讀寫作,時至今日,已出版3本書,並開創了一個小型的讀書工作室,不定期組織書友交流。真正成為了一名以寫作為生的自由職業者。
Y在師範院校(主修鋼琴)畢業後,跟一名曾在學校共同創辦樂隊的吉他手,合夥開辦了一家琴行。琴行選址在小學附近,生源挺好。後來又相繼從單一的樂器培訓,拓展到書法美術班、舞蹈班、跆拳道等,成為一個綜合的藝術培訓機構。業績越來越好,還相繼開了3家分店。Y的日子過得很滋潤,時間較為自由,收入也很客觀。
S大學畢業後考入體制內,朝九晚五,工作按部就班的多,挑戰性不大。在普通員工崗位熬了7年,終於在去年提拔成為副科級,管著科室裡的5、6人。家裡條件尚可,有車有房,工資也夠用,沒有什麼壓力,也沒有大的理想。在體制內撲騰不起什麼浪花,就是那種一眼望得到頭的工作。閒暇時聚個會,旅個遊,日子不鹹不淡。
Z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知名的民營企業HW,座標上海。工作強度很大,966,因為出生於農村,家裡還有一姐一弟,靠自身努力進入了這家大公司,分外珍惜。工作很拼,報酬也很可觀,畢業5年後,與同在上海工作的老婆共同買了房,完全沒有靠家裡一分一毫,真正在上海站穩了腳跟。
一種職業選擇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以上幾個案例,都是80後大學畢業10年左右的真實現狀。
很多時候我們會過於誇大了個人努力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所在環境和平臺對一個人成就的關鍵決定作用。
進入社會以後,在家庭、工作、收入等多方壓力作用下,其實是很少有人不努力不上進的,家裡有礦的不在討論之列。作為普通人,沒有誰不想給自己創造好的生活和未來,而甘願過墮落和低質生活。而環境,卻決定了是對個體努力程度是正向助推還是反向拉低。
說白了,個人需要外在環境的壓力和逼迫,才能發揮出個人更大的潛力。
02
在時代的發展和個人努力的雙重決定下,上面4名80後未來的職業生涯軌跡,也許是這樣——
L成為了一位較知名的自媒體人,並將寫作職業生涯一直延續。
Y在音樂教育領域深耕多年,機構保持盈利且市場份額逐步增長。
S在體制內的系統幹到了處級職務,直到順利退休。
Z在中年以後退出了競爭激烈的HW,或在之後又經歷了幾家公司,做到了中層;或憑自己的積蓄進入創業方向。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外在環境因素對個人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從事音樂教育的Y和在知名私企的z。二者所在的行業,對市場經濟的變化十分敏感。就以這次疫情的衝擊來看,Y和L的收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靠寫作謀生的L,以自身的專業技能為護城河;在體制內的S,對外界的變化不敏感。
再把時間拉長來看,在相同的努力程度下,上述4人在個人發展上,很可能產生越來越大的差距。
人的眼界和預知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我們無法真正去掌控和預測未來。很多時候,你的未來會怎樣,在於你的選擇與外在環境的結合。
我們不要過於信賴“出淤泥而不染”的口號,而忘記了去為自己創造一個淤泥更少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