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此次大考中,不少企業按下了“暫停鍵”,但也激發了加快產業升級的決心。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會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未來,在全球化的佈局下,疫情將驅動哪些產業加速洗牌?“暫停鍵”後,企業如何轉“危”為“機”,提升“免疫力”?人民上海會客廳邀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交大安泰EMBA《品牌創新與管理》課程教授餘明陽,針對“全球化背景下,疫情反推產業升級”這一熱門話題進行深度訪談。
記者: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衝擊?
餘明陽:疫情是對應變能力和運營能力的一次大檢驗,也將反推應變能力和運營能力的提升。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社會管理能力、應變能力和重大事務處理能力能不能提升上來,在疫情大考中仍需要時間來檢驗。
疫情對企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和考驗。餐飲企業的高額房租、人力資本與貨物庫存帶來巨大成本損失;旅遊公司停擺,旺季徹底清零;航空公司限制航線,座次隔離,全額退款導致第一季度虧損兩百四十幾個億等。
疫情早晚會過去,但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很值得我們深思。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重大疫情爆發時,企業卻顯得特別的脆弱,抗風險能力、應急和權變能力跟不上。
經過疫情的考驗,企業家需要思考三個問題:企業的免疫與抗衝擊能力怎麼樣?企業的應急與權變能力怎麼樣?企業是否具備修復與再生能力?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的思考,來反推企業應變能力與運營能力的提升。
記者:疫情將推動哪些產業高速發展?
餘明陽:大健康產業。首先是跟疫情直接相關的醫療用品,如口罩、護目鏡、防護服、呼吸機,包括消殺用品(84消毒液)等,這個行業將迎來蓬勃發展。同時,當下也是中國向全球推廣中醫理念和中醫文化的好時機。其實早在2003年SARS出現後,中國也有一個大健康產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但很遺憾的是,當人們恢復健康以後就遺忘了。從整體趨勢來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是有過程的,且是向好的。
新基建及相關產業。很多專家認為全球將進入經濟大衰退時期,國外出口與國內消費都受到很大影響。在此情況下,通過投資拉動是一個必然的選項,中國政府在未來幾年將通過投資5G等信息、互聯網系統新基建,結合免稅、減稅、文旅消費券等消費拉動來刺激中國經濟。
在線平臺及相關產業。疫情給各個在線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應運而生,推動智能社區和智能城市發展。未來進一步發展後,人們的生活將更加便捷,電子身份碼將免除許多繁瑣的流程。此外,人與人的溝通方式也會發生很大變化,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帶貨方式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
信息及智能產業。前幾年AI主要在2B端,主要用於製造業工廠,而未來的AI將全面走向2C端、服務業和家庭,大量的基礎服務工作可能會由機器人來完成。目前中國的機器人制造能力和研發能力已經處於世界前列,結合中國巨大的產業基礎,未來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心理服務與情感輔導產業。疫情出現後,心理問題和情感問題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影響,如醫護人員面對病人死亡的心理挑戰、親人離世帶來的心理創傷,疫情相關工作人員面對的惡語相向和工作壓力,這些人都需要長期相關的心理輔導、情感輔導。心理服務與情感輔導產業的發展,能夠幫助將疫情之後的次生災害降到最低。
記者:受疫情影響,哪些行業會加速洗牌?
餘明陽:疫情將使一些產業分化,從而加速洗牌,產業生態與行業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
餐飲、旅遊、線下教育行業損失巨大。據估計,中國餐飲、旅遊第一季度損失達到1.38萬億,鉅額虧損導致大量企業倒閉;養殖業等高度依賴環境、產業鏈的行業面臨巨大困境;中小型製造業企業和基礎服務類的企業,也將會發生巨大洗牌。
處於這些行業中的企業需要做一些全新的規劃,有如下三種可能:
1、 實力較強的企業未來進行拓展計劃
疫情導致實體店房租下降,勞動力資本下降,原輔材料價格下降,帶給企業很多新的機會。因此,如果企業本身狀態非常好,雖然在這次疫情當中受到一點影響,但是中國的基本面還在,消費能力還在,伴隨著大量的成本下降,可能會帶來擴張機會。
2、部分企業選擇放棄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有舍才有得。很多人是“二代”,父輩把產業傳給他,但產品、行業沒有優勢和競爭力,企業家本身也沒有興趣,這時選擇放棄,讓更合適的人做更合適的事情,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3、有些企業可能在生死邊緣徘徊
雖然政府已開始出臺很多拯救企業的政策,如稅收減免、社保減免緩交、量化寬鬆、金融放水等,但這些行業未來仍將會有很大的洗牌過程。這個洗牌過程會有很多企業死掉,但也會有很多企業發展得更好,餘明陽教授認為,中國今後的企業數量會減少,質量會提升,競爭力會提升,健康程度會提升,會出現一個新的企業格局。
記者:疫情暴發導致中國經濟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的企業面臨哪些挑戰?
餘明陽:疫情之後,未來的中國企業也將面對三個新的重大挑戰。
第一,反華言論引發誤解。因為不實言論與輿論導向,部分群落與區域可能對中國產生不滿與誤解,這將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國際留學生、旅遊人員的安全受到威脅,企業國際化經營受到影響等。因此政府需要優化輿情環境,重塑中國形象,明確疾病源頭,給出恰當的正面回覆,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頂層戰略設計。
第二,重新思考對中國高依賴的供應鏈是否合理。近幾年反全球化潮流大行其道,當其他國家開始重新反思需不需要建立自己的供應鏈、產業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的企業就需要思考國外訂單、世界市場消失之後,我們如何應對。
第三,國內外市場整體的消費萎縮。疫情過後,整個社會購買力大幅下降,供給側的原輔材料短缺與需求側的收入下降、消費降級,會帶來國內外消費市場的全面萎縮,而這也是企業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面對這些重大挑戰,企業專業化將成為核心選項,安全性變得迫在眉睫,智能化也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必然選項。
記者:企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應對舉措?
餘明陽:我建議:第一,專業做精品。疫情宣告高速發展的階段結束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到來了,未來的企業要更多考慮怎麼集中精力,把最本源的東西做好。我建議,企業家應該做減法,聚焦把所有資源投入在一個最有競爭力的領域上。
第二,品牌提升附加值。有品牌的企業可以獲取更多資源,包括銀行信貸、政府支持、民眾接納等。這類企業融資能力強,競爭成本低。未來只有這樣具備軟實力的企業才有可能獲得巨大成功。
第三,去槓桿保證安全性。在經過疫情、股市的大面積洗牌後,只有資金實力雄厚,現金流很好的企業才能活下來。未來安全性可能是企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企業需要建立一系列措施手段、硬件軟件、理念制度等來保證企業安全性。
第四,用智能化降低人員依賴。隨著這次疫情的發展,智能化的發展會大大提速,智能化進入服務端、家庭端成為一個必然的選項。
第五,建立核心員工利益共同體。危難見真情,此次疫情中,有的企業員工主動要求降薪,與企業共度難關,給老闆帶來經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員工有感情、事業觀、價值認同,這樣的企業才能走得遠。未來純粹的買賣、打工關係,可能會被一種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所取代,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團隊、企業價值觀的建設將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記者:疫情衝擊下,企業如何“危”中求“機”,增強“免疫力”?
餘明陽:危機危機,既是危難,又是機會。不經霜打的柿子不甜,只有經過磨難,企業才能增長自己的免疫力和抗壓能力,才能夠逆境而生,迸發出巨大的生命力。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帶來了災難,給企業發展鳴響了警鐘,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突然按下了暫停鍵。而暫停鍵按下以後,未來幾年將要怎麼走?
我認為,企業家需要做“六個重新”:重新梳理發展戰略、重新定義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重新審視企業的安全性與抗風險能力、重新認識未來全新的國際化和智能化,重新界定企業投資者、經營者和員工的關係,重新明確企業的價值導向。
唯有這樣,方可化危為機,鍛造出一個有質量、有價值、有生命力、有榮譽感的企業,而這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企業。
記者:疫情倒逼企業轉型升級,那麼,現在是企業考慮兼併重組的最佳時機嗎?
餘明陽:這是逆向思維。當整個社會碰到問題的時候,恰恰也是擁抱機會的時機。我認為,關鍵看三個因素:第一,資金是不是寬裕;第二,核心產業當中的競爭力是不是很強大;第三,現在的併購對原有的競爭力是做加法的,還是做減法的。
如果資金鍊寬鬆,核心產業優勢顯著,同時又是具備競爭力的,這個時候做上下游的收購,對企業來說是併購的好機會。
記者:企業家在考慮全球化佈局時,應該怎樣考量?
餘明陽:全球化的總體格局是不會改變的,而且這次疫情更加印證了一點,那就是當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未來的全球化,是需要我們從政府到社會團體到企業來共同思考的問題。全球化當中,我認為應當從三個力量發力:第一,由政府做一些頂層設計,來消除人們的偏見和誤解;第二,借這個機會來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第三,在未來的全球化佈局和國際化的擴張方面,可能要更多的做一些具體的考慮和考量,裡面可能會有很多很複雜的事情出現。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未來全球化和大趨勢誰也擋不住。(葛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