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对于拥有浓厚工业机械情节的军迷来说,战列舰绝对是一款令人赏心悦目的武器装备。从传统的风帆战舰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一直都活跃在世界各大洋的重要海域上。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列舰的地位开始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两国海军航空母舰的数次对决,开始确定了航空母舰的霸主地位,战列舰在各国海军中的重要性开始逐渐下降,并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除了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后来经过现代化改装而短暂复出过之外,就没有其他国家海军再装备和使用战列舰了。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衣阿华”级战列舰

因此,有些人就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是航空母舰的崛起,导致战列舰被淘汰,最终走向了没落之路。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过于片面。这种观点只从航空母舰本身的优点出发,却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战列舰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将根据战列舰在不同时间段的综合表现,向各位读者解释,战列舰为何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并最终走向没落。

从风帆战列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列舰——人类二维平面战争形态的产物

战列舰的诞生时间很早,在风帆战舰时代,包括英国皇家海军在内的各国海军,就已经使用舰炮数量、口径和战舰排水量等指标,对风帆战列舰的等级进行了划分。

在风帆战舰时代,风帆战列舰的动力就是风力。所以,当时谁的风帆战列舰搭载的舰炮数量更多,舰炮威力更大,谁在海战中就更能够占得上风。因为海风为交战双方提供了相同的风向和风力,谁能够抢占上风向,谁就能够获得海战的优势。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风帆战列舰的交战距离一般都不远

而等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包括蒸汽机等动力机械的上舰,让战列舰开始拥有了可控的动力来源。在海战中,即使是风向不利于己方,战列舰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避免自己遭到对方的炮火打击。同时,为了更好的打击对方和保护自己,战列舰的舰炮口径也越来越大,防护装甲也越来越厚重。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工业革命让战列舰得以快速进化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以无畏舰为代表的各国新一代战列舰,开始成为了海战的绝对主角,不过可惜的是,与各国海军巨大的投入相比,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表现,只能够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爆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列舰对决。但是截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真正毁于战列舰对决的战列舰数量,只有区区7艘而已。但是却有14艘战列舰被鱼雷击沉,8艘战列舰被水雷击沉。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英德日德兰大海战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好理解,在没有火控雷达,只能够依靠光学器材进行目视校射的时代,战列舰上的大口径舰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要击中高速机动中的敌方战列舰,除了靠水兵的技术,也相当看运气。而巡洋舰、鱼雷艇这类机动灵活的舰艇,则可以依靠速度优势,靠近对方的主力舰编队,用鱼雷进行攻击。

而在对陆攻击方面,一战中的战列舰表现就更差了。在著名的达达尼尔战役中,协约国方面一场战役下来,一共损失了6艘战列舰,3艘被水雷击沉、3艘被鱼雷击沉。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达达尼尔战役中正在炮击陆地的英国战列舰

协约国海军战列舰部队在达达尼尔战役中之所以损失如此之大,原因是为了保证对陆火力支援的效果,战列舰要尽量靠近海岸,并且不能够进行剧烈机动。

在这种浅水作战环境中,防守方可以使用各种小船快速布设水雷,来封锁战列舰的前进道路。同时,狭窄的浅水海域,又限制了战列舰的机动范围,导致战列舰在发现有鱼雷偷袭时,也无法快速进行机动。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奥匈帝国在达达尼尔海峡布设了多道水雷封锁线

如果仅从使用效益上来看,此时的战列舰无疑是一款非常失败的产品。不仅海战效果差,即使是对陆火力支援,其使用效果也不如重巡洋舰等中小型战舰好。

此时的战列舰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威慑。因为敌人的商船队机动能力是无法规避战列舰的炮火打击的,如果要保护本方的海上交通线安全,要么彻底消灭对方的战列舰部队,要么就得建立一支强大的战列舰部队,为己方的商船队护航。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此时战列舰的攻击目标,是对方战列舰和商船队

此时的战列舰,其实就是人类在二维平面战争状态下的产物。为了拥有强大的海上远程打击能力,就只能够将大口径舰炮搬上战列舰。同时,为了避免被对方远程火力摧毁,战列舰又不得不披挂上厚重的装甲,成为一款在远洋环境下以威慑为主的装备。

从整体上来看,此时的战列舰因为攻击效率太低,并不是一款理想的主战装备。在精度、距离、威力和攻击速度这四个现代战争火力核心要素方面,并没有做到平衡发展。

发展的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列舰

等进入上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火控设备的发展,战列舰的射击精度开始有了较大的提升。如果此时的战争形态仍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二维平面状态,战列舰无疑将成为名正言顺的海上主角。不过此时随着飞机性能的完善,人类战争已经进入了三维战争形态。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二战时航母还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虽然在三维战争形态下,战列舰的综合作战能力并不如航空母舰。但是,此时的航空母舰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缺乏全天候作战能力。除了黑夜之外,在恶劣海况情况下,航母舰载机的攻击效率也大受影响,而战列舰在这些作战环境下所受的影响,却比航空母舰小很多。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航空母舰,尤其是美日两国的航空母舰,为了强化自己的防空作战能力,本身并没有装备足够的防空火力。为了保证在遭遇对方舰载机空袭时,能够拥有更高的生存率,美国海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为航空母舰配备战列舰,作为其防空火力的补充。而随着后期VT引信的装备,美军的战列舰更是成为了舰队防空高手。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二战美军战列舰的防空能力还是不错的

即使是在北大西洋海域,在“光荣”号航空母舰被德国海军用舰炮击沉之后,为了保证航空母舰的安全,在“光荣”号航母事件之后,英国皇家海军也开始为航空母舰配备战列舰作为“保镖”,以保证其在无法放飞舰载机作战时的安全。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的航空母舰并不是全能型选手,在很多作战环境下,航空母舰还需要战列舰还保护其安全。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瓜岛海战中,美国海军的“华盛顿”号战列舰,也用自己出色的夜战能力,证明装备了火控系统和雷达系统的战列舰,在二战中仍然具备非常强大的战斗力。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华盛顿”号在瓜岛夜战中证明了战列舰存在的价值

此时的战列舰,在精度、距离、威力和攻击速度这四个现代战争火力核心要素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均衡发展。虽然此时航空母舰在总体作战能力上强于战列舰,但是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代替战列舰的地步。战列舰时代的真正落幕,还要推迟到二战结束之后。

霸王卸甲——大舰巨炮时代的真正落幕

上文我们说到,航空母舰只是开始挤占战列舰的生存空间,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代替战列舰的地步。但是等到时间来到战后,形势开始出现巨大的转变。

随着热核武器的出现,各国海军都开始对战列舰这类大型作战舰艇在核大战下的生存性产生怀疑。而美国海军随后在比基尼环礁举行的核试验,也进一步证明了,只要当量足够,起爆时机恰当,热核武器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包括战列舰在内的各种大型战舰。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核武器对战舰的打击效果十分明显

如果说核武器的出现只是让战列舰的地位开始产生进一步的动摇,那么导弹武器的崛起,则直接触碰到了战列舰的生存根基

以当时苏联红海军装备的早期反舰导弹为例,其战斗部一般为数百公斤的高爆炸药。虽然一发反舰导弹并不能够保证击沉“衣阿华”级战列舰这种重甲巨舰,但是却可以摧毁其缺乏装甲防护的火控设备和雷达系统。在损失了火控设备和雷达系统之后,战列舰的战斗力将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水平。在战后强调精确打击的大环境下,没有精确索敌和精确打击能力的战舰,基本上相当是失去了大部分战斗力。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舰炮的打击效果完全无法和导弹相比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战列舰没落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战列舰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装甲和大口径舰炮,在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的现代战场上,已经不具备任何威慑力。大口径舰炮无论是在射程还是打击精度方面,均不如精确制导弹药。而战列舰曾经引以为傲的厚重装甲,也不再能够保证其安然无虞。

霸王卸甲,战列舰为什么会没落?真的只是因为航空母舰的崛起吗?

后来“衣阿华”级的短暂复苏,也是为了对陆攻击

因此,战列舰最终会从现代海军作战序列中退出,并不是其本身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而是其初始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战场的作战要求。时代已经变了,即使没有航空母舰,也会有其他类型的战舰,来取代战列舰的主力舰位置,这才是战列舰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图源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