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熱播劇《安家》迎來大結局,潘貴雨也沒有被強行洗白,房似錦並沒有原諒母親,比起《都挺好》中蘇大強的失憶梗,這樣的結局反而讓我有些寬慰。
因為,不是所有“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
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與自己和解,但不等於要去原諒那些經歷過的傷害。
01
先來看看《安家》中,潘貴雨的幾次出場。
第一次,為了給兒子買房,潘貴雨決定向女兒房似錦索要100萬。
在重男輕女的房家,姐姐的付出是常態,弟弟的索取也是常態。
在微信“討債”未果後,她一口氣追到上海,在女兒的工作場所當街撒潑,上門圍追堵截。
為什麼說是討債呢?因為按照潘貴雨的邏輯,女兒是自己生的,所以她賺的每一分錢都應該給自己。
可是,潘貴雨又是如何生養女兒的呢?
房似錦是房家的第四個女兒,一心想要兒子的潘貴雨,當時發現自己又生了女兒,自然不情不願,甚至想要把還是嬰兒的似錦丟進井裡,幸好爺爺阻攔,才有了後來的房似錦。
房似錦本名四井,四是排行第四的四,井就是這口枯井的井。
潘貴雨的第二次出場,還是要錢。
這次,為了從房似錦這裡拿到更多錢,她不惜和外人聯手,在鄰居面前誣陷控訴女兒的不孝,小視頻上傳網絡,房似錦險些丟了工作。
而正是由於害怕女兒失去工作,潘貴雨這才同意配合說出實情。
第三次,房似錦的爸爸出了車禍,撞了人,房家沒錢治病,也沒錢賠償,只能等著房似錦交錢。
又一次,房似錦把身上的存款掏得一乾二淨。
潘貴雨還嫌不夠,警告她不要著急嫁人,因為她還得繼續替房家賣命。
經過這一系列的折騰,從小到大,對房似錦最好的爺爺,身體也越來越差了。
房似錦寄了錢,給爺爺裝空調、看病住院,可這些錢卻都被潘貴雨攔下。用來做什麼呢?用來給弟弟還房貸、裝修房子。
沒能得到及時救治,爺爺還是去世了。可就是這樣,潘貴雨還是隱瞞了爺爺去世的消息,並且以看病為由,繼續向女兒要錢,在得償所願後,得意洋洋地說:
“她肯定還有錢,下一次,我讓她一把掏乾淨。”
小的時候,一家人裡,媽媽對她只有壓榨,爸爸對她不聞不問,姐姐們是媽媽的“幫兇”,弟弟是所有人寵愛的對象,只有爺爺,給了她黑暗裡的光,用節省下來的錢,供她唸完高中。
高中畢業後,房似錦明明考上了重點大學,潘貴雨卻為了讓她早點嫁人,撕掉了那張錄取通知書。
也是爺爺,偷偷給了她乾糧和路費。
就這樣,房似錦一邊打工,一邊在本該屬於她的象牙塔裡,當了四年旁聽生。
於是,爺爺的去世,一家人的欺瞞,讓房似錦徹底心寒了,這一刻,她決定和這個吸血的家庭,切斷所有聯繫。
直到全劇結束,房似錦始終沒有與母親和解,在我看來,反而成為這部劇的亮點。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感同身受,在經歷過巨大傷害後,我們可以與自己和解,治癒創傷,但不是所有傷害都可以被原諒,也不是所有“對不起”,都該換來“沒關係”。
每個人,都有選擇原諒的權利,也有選擇不原諒的權利。
02
原諒(forgiveness,寬恕)是個體的選擇,不是被迫行為。
當我們將原諒稱之為一種高尚行為時,原諒就被默認成為一種更好的選擇。也就是,當別人冒犯、傷害到我們的時候,選擇原諒,會讓我們獲得“大度”“溫和”“豁達”的稱讚,反之,則是小氣的、狹隘的、自私的。
真的是這樣嗎?
浙江衛視曾經有一檔節目,名叫《中國夢想秀》,當時的主持人是周立波。
這是一檔素人節目,也就是說,每個普通人都可以上臺訴說自己的願望,並且節目組的幫助下擁有“圓夢”的可能。
有一期,登臺的是一家三口,他們的願望是和分別多年的女兒相認——
原來,因為家裡條件差,小女兒從小就被父母送了出去,二十餘年,從未相見。後來,姐姐找到了妹妹,在兩三次見面後,姐姐以圓夢為由,帶著妹妹來到《中國夢想秀》,並且請來親生父母,希望雙方相認,拍一張全家福。
一旁的嘉賓也在不停地勸解女孩:“你要想辦法去理解、去原諒,去接受。”
可是,在得知姐姐的真實心願後,女孩還是拒絕了。
不想,卻迎來了周立波的批判:“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敢認的人,你說,你讓你的孩子怎麼面對你呢?其實我們許許多多中國人,看到不熟悉的人,他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因為我們本性很善良,但是許許多多去幫助陌生人的人,很多人都不願意對自己的親人說一聲‘你還好嗎’。”
當女孩提出,生父生母對她來說,就是沒有見過面的陌生人。
周立波立刻反駁:“你覺得見面是個問題嗎?要見面,你姐姐馬上就能安排了。”
女孩剛剛說出:“我想讓我的兒子看見……”
周立波就接了一句:“看見我的媽媽是多麼冷漠和堅定……你想讓兒子看到媽媽的大愛,媽媽的寬容,還是媽媽的糾結和媽媽的狹隘呢?當你糾結的時候,沒有人會理會,就你一個人痛。”
這個沒有選擇原諒的女孩,被貼上了冷漠、糾結、狹隘、尖刻的標籤,並且被認定無法得到幸福。
所有人,都在逼她在30分鐘的舞臺上,治癒自己的傷口,讓她接受、寬恕、豁達、大愛。這是一種脅迫式的道德綁架。
但我很喜歡的妹妹的回應,她說:“我不願意。”
原諒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它向來只與個體的感受、體驗、幸福度有關,與社會意義的道德評判無關。
03
在《安家》中,因為童年時期遭遇過父親的出軌背叛,和母親的自殺,徐姑姑(徐文昌)在長大後的十餘年裡,選擇不再與父親來往,並且視背叛為無法容忍的底線。
所以,當妻子出軌時,徐姑姑選擇割裂感情;
當朋友出軌後,徐姑姑拒絕將房子賣給他。
不過,與房似錦的結局不同,在劇集結束時,徐姑姑選擇和父親和解。
這是因為,在經歷童年創傷後,徐姑姑的父親一直在修復、彌補;而潘貴雨對房似錦的傷害是持續性的、鋒利的。
徐姑姑的原諒,也不是道德審判下的屈從,而是發自內心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讓傷口痊癒,不代表認同曾經施暴的行為——在我的價值判斷中,欺騙是錯誤的,但當原諒行為可以帶給我正向情緒體驗時,我可以原諒你曾經的這一次行為,僅此而已。
這是認同和原諒的區別。
《奇葩說》的一期節目裡,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說:“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
這是放下與原諒的區別。
面對傷害與冒犯,我們可以做出基於情緒體驗的反饋,不論原諒與否,都不該成為道德評判的標準。
《安家》中的不原諒,或多或少,也算是近期國產劇的一個小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