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讓20歲的小夥子給自己寫訃告!他瘋了嗎?

前年冬季,趕上電商雙十一活動,為湊一個滿減,硬是尋找一本可以湊滿活動的書,佔了一個優惠券的便宜,回來之後就把“湊數”的書塞在了書架的一個小小角落裡,至今我都不會常常注意到它的存在。


不大,不厚,在自己還算多的書本之間,並沒有顯得太亮眼,自己也就沒太當回事。只是腦子裡有一個“提問”的符號存在罷了。


近日,看過了幾本自己喜愛的書籍後,閒來無事,好奇這本書是多會買的,甚至以為是朋友送給我的一樣陌,便隨手翻了起來,沒想到,這一翻看,裡面的內容竟超過自己的預期


著名商業戰略家安德魯·索貝爾和著名的慈善事業諮詢師傑羅德·帕洛斯合著的《提問的藝術:為什麼你該這樣問》,初見時總覺得“誰還不會問問題,這有什麼值得深究的”,對此不屑一顧,或者以為書內主要傳授“這樣問問題會顯得更有智慧”云云之類。


竟然讓20歲的小夥子給自己寫訃告!他瘋了嗎?

《提問的藝術:為什麼你該這樣問》封面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是我看待問題太過淺顯,也低估了這本能夠風靡全美,影響無數人的精神提問書的魅力。


其能收到那麼多人的歡迎,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裡的提問,絕非是為提高自己小聰明的“提問方式”而開設,它不能算作技巧,也不能算作是幫助自己在職場和生活裡增加一項炫耀的資本,而是直擊心靈深處的一次次溝通式的交流。


其中有兩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


你怎麼想


區區四個字,卻能拉近對話者之間的距離。當讀到這樣的提問方式時,不能更贊同作者所持有的這種觀點。


在朋友之間,我常常被他們稱作“你是我最好的聆聽者”這樣的評價,受寵若驚,自然也懂得這是對一個人最靠譜的評價。


每個人其實都希望被聆聽,每個人在看待問題時都會有不同的思考的想法,如果只顧自己個兒說,從不給別人插話的機會,那麼坐在對面的聊天者,也會慢慢疏遠你。


《提問的藝術》裡,這個提問“你怎麼想”是讓我們變得更謙虛的一種做法,而不是因為掌握一點提問的方式而故意刁難他人。


這種提問是藝術,是讓對方感到舒服的藝術,是能打開對方話夾子最有效的方式,

是讓人無法拒絕的四字問題。被聆聽是一種與生俱來可以產生激勵作用的力量,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你就會發現,人們最在意的永遠是那個聆聽自己說話的人,因為每個人是需要認可和尊重的,甚至是賞識的,只有被聆聽,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因此在作者看來,“你怎麼看?”看似是一個藝術性的提問,其實更重要的是是問完之後,你應該怎麼做。


竟然讓20歲的小夥子給自己寫訃告!他瘋了嗎?

問題該怎麼問?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給自己寫一份訃告,你會怎樣總結自己的一生?


看到這個問題,我身體的荷爾蒙都升高了,也太刺激了吧。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為什麼要碰這種似乎帶點晦氣的的東西——訃告,至少按照正常的自然規律,我也不會立馬與死亡相遇,從未想過死亡,為什麼要寫它?


不過,自己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真的寫,我又能寫些什麼呢?


自己在讀《資治通鑑》時,總是感嘆歷史上有些君王,都只能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僅僅留下生、卒的年份罷了,在位期間的事情司馬光竟然隻字未提,這等尊貴的人物都無法留下多一點的文字,自己一介平民,至少在自己看來並不會有太大成就的人生,又能有多少事情可以寫呢?


當然,《提問的藝術》中所設定的這個問題,並非是讓自己真的嘉假定自己已經死亡,而更多的是激勵自己、規劃自己的人生。


在真實寫作的過程中,發現這是一種正視自己,和未來的自己建立一個約定的過程,不要求它有多麼宏大的目標,只是希望自己能夠清晰的明白“我現在該做些什麼,以至於將來不會後悔”的自我溝通。


竟然讓20歲的小夥子給自己寫訃告!他瘋了嗎?

正視自己,來一場心靈溝通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我擅自在兩位大師的光環下,力求不被發現的提一個小問題:


你現在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我估計超過一半的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對於我自己來說一樣是否定的,那自己到底期望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嘗試的在本子上留下了幾個關鍵字:


幸福


自由


健康


當然這三個關鍵詞還可以繼續展開來寫,包括有位白頭到老的妻子,有自己可愛的孩子;有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自由,有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的魄力,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也有一個平安的家庭等。


這似乎是理想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方式,不知道還會有哪些人和我有同樣的期望。


不管如何,看到紙上留下的關鍵字,我知道,若是想達到這樣的生活,現在必須做出改變,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積累、創造,這樣才能一步一步觸碰夢想。


如果真有一天,自己面對死亡的來臨,後人給我的訃告上可以寫上“

他是一位永遠追求併為之付出行動的人,他有一名愛他的妻子,有一位令人驕傲的孩子…


那麼,我來這世界一遭,大概就不會留下遺憾了。


竟然讓20歲的小夥子給自己寫訃告!他瘋了嗎?

自問自答,你敢嗎? 圖片來自網絡


索貝爾和帕納斯創作的這本《提問的藝術》真的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不是純商業化的教授,而是跟著他的提問,去探索自己應該成為一名什麼樣的人。


類似上面兩個問題的“問題”還有很多,都是直擊心靈深處,在平日裡我們可能忘記或者故意迴避的問題,但是隻要面對它們,切實的做一次自我溝通,給自己提問,再由自己作答,的確是一場奇妙的旅途。


所以,還等什麼,這些問題,估計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吧!


—— · 文/課間讀書室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