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就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疏通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左傳·隱公十一年》


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故事啟示】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自量力,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失敗到萬劫不復的地步。【成語釋義】 表示不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或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活用例句】 小海對這個任務很感興趣,有心主動接過來,又怕別人笑他~。【近義】 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反義】 量力而行

(圖文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